戏剧歌舞 您的位置:首页 > 曲艺书画 > 戏剧歌舞  
人神之间话傩戏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16-08-15 11:11:07 来源: 作者: 点击: 评论:0

     狰狞的面具,奇特的服饰,凝重的动作,古怪的言语,充满神秘的场景,近于原始的仪式……这不是古希腊的酒神狂欢仪式,也不是印第安人的原始宗教活动,而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戏剧———傩戏的表演。
    傩,古书解为驱鬼逐疫。古老的图腾崇拜和鬼神信仰,使我们的祖先总是习惯于借助这种神秘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美好愿望,辅之以歌舞,便是最初的傩戏。表演者古称巫觋、祭师,被视为沟通神鬼与常人的“通灵”者,表演时装扮上各种服饰面具,模仿与扮演神鬼的动作形神,借神鬼之名以驱鬼逐疫,祈福求愿。傩神方相氏便是人们经常扮演的角色之一。《周礼》中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师百隶而司傩,以索室逐疫。”一旦傩祭开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全都热情参与。一时间击鼓呼噪,举国若狂。汉魏时期,傩事活动的规模和种类都变得更加盛大。仪式中的方相氏增至4个,另各有12个黄门弟子和神兽,120名扈从,其余装扮成各种神盠的演员多达上千人。
    古人一般都认为面具能够通神避邪,在傩戏演出中,它又是各种神盠的化身,戴上面具,人便变成了神,便代表着一种相应的神秘力量和典型性格。明代作家冯梦龙所著《谭概》一书,就有以面具吓跑黑鱼精的故事。《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代除夕的大傩仪式,有千余人参与假面表演,辟邪纳福。本世纪以来,特别是八十年代至今,全国各地有数以千计的各色面具出土和被从民间发掘出来。这些面具伶俐夸张,丰富多样,凝聚和熔铸了先人对自然的理解以及一种宗教体验。在我们的祖先眼里,面具成了人神的通道。
    唐宋以后,随着傩事活动的广泛流传,在驱鬼逐疫的鬼神信仰中也融入了大量的儒、道、佛等文化,有了许多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借用,还有不少历史故事和战争题材的内容穿插其间,显示出浓厚的民间传统文化特色。《兰陵王》、《目连救母》等傩戏剧目便一直延传至今。孔子也逐渐被奉为傩神之一。于是,傩文化中的人神界限更为模糊:有人化了的神,也有神化了的人。人神之间,肇始的迷信色彩已然弱化,沉淀着的,是远古生命和文化的神秘意象。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曲艺书画 > 戏剧歌舞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