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民族风情  
贵州民俗风情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16-08-21 15:41:27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 点击: 评论:0

           贵州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民族风情独特,绚丽多彩,成为贵州的一块绚丽的瑰宝。

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系全国8个民族省区之一。2004年全国人口第五次普查时,贵州省有56个民族成分。其中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白族、回族、壮族、蒙古族、畲族、瑶族、毛南族、仫佬族、满族、羌族18个民族是世居贵州的民族。少数民族成分之多居全国第三位,民族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居全国第五位。全国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人口分布主要在贵州。汉族人口2191.17万 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2%;少数民族人口1333.6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7.8%。少数民族人口中,苗族429.99%万,布依族279.82万,侗族162.86万,土家族143.03万,彝族84.36万,仡佬族55.9万,水族36.97万,白族18.74万,回族16.87万,壮族5.21万,蒙古族4.75万,畲族4.49万,瑶族4.44万,毛南族3.12万,仫佬族2.84万,满族2.19万,羌族0.14万。贵州的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水族人口分别占全国同一民族总人口的50%~98%以上。民族自治地方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三都水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土地面积为9.7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55.5%。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8个民族。此外,还建有253个民族乡。

贵州少数民族节日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千差万别。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1000多个,集会地点1000多个。著名的:有苗族的“姊妹节”、“四月八”、“龙舟节”、“芦笙节”;布依族的“查白歌节”;侗族的“歌酒节”;彝族的“赛马节”、“火把节”;土家族和仡佬族的“吃新节”、水族的“端节”、“卯节”等。

贵州是一个歌舞的海洋,民族歌舞绚丽多姿。苗族群众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有低回委婉、优美抒情的“游方歌”和质朴庄重的“古歌”、“酒歌”;有芦笙舞、木鼓舞、踩鼓舞等,动作潇洒,风格纯朴,感情细腻,舞姿活泼。侗族“大歌”的歌声宏亮,气势磅礴,曲调庄严,音域宽阔,反映了侗族人民坚强、豪迈的性格。黔南黔西南的布依族舞蹈有几十种,歌有大调、小调、大歌、小歌等,且注意押韵,有“有歌都有韵,无韵不成歌”之说。水族的铜鼓舞、斗牛舞、狮子舞、龙舞等亦颇有特色。黔东北的土家族酷爱唱歌,有哭嫁歌、伴嫁歌、酒歌、情歌、劳动歌、祝福歌等。民族戏曲是民族风情的精华,主要有苗族高台戏、侗戏、布依戏、傩戏等。地戏和傩戏被誉为“古代戏剧的活化石”。以芦笙音乐舞蹈为代表的“笙文化”,特别是无音乐伴奏的侗族大歌,在国际音乐舞蹈台上深受赞誉;以雷山郎德寨为代表的铜鼓文化,既是青铜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在那里可欣赏“铜鼓坪”、“莽铜芦笙铜鼓舞”,将苗族文化中的“鱼文化”、“鼓文化”、“笙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融为一体。少数民族独具风格的歌舞,是中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贵州民族建筑特色鲜明。贵州少数民族的民间建筑,式样繁多,风格迥异,各具千秋。较突出的有黔东南黔西南苗族、侗族、布依族的“干栏”式住房;瑶族的禾榔、禾晾,白族的寺院建筑等。尤其是侗族鼓楼、风雨桥,布依族石头房,苗族吊脚楼最具特色,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建筑艺术的精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各民族还利用地处高原,跬步皆山,创造了“石头文化”,用石头奠基,用石块砌墙,用石板盖顶,构筑了鳞次栉比的石头建筑。平坝县天台山的伍龙寺,就是省内规模最大、工艺最精、风景绝妙的典型石头建筑。安顺文庙的透雕盘龙古柱,大方奢香墓的圆雕彝族虎头,精美奇特,都是罕见的艺术杰作,是又一文化遗产的奇葩。

贵州文物精华汇粹。贵州历史源远流长,文物古迹遍及全省,如普定穿洞遗址、镇远青龙洞、从江增冲鼓楼、毕节大屯土司庄园、遵义的杨粲墓、大方奢香墓、黔西观音洞、桐梓岩灰洞、水城硝灰洞、兴义猫猫洞、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等。

贵州民间工艺美术精湛繁多。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工艺美术产品有蜡染、刺绣、挑花、漆器、陶器、箫笛等。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民族风情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