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院校文化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精神”唱响新征程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06-06 15:14: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哲浩 杨永林 点击: 评论:0

  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光明日报通讯员 石桥 张航智

  5月7日,西安交通大学学子迎来了返校第一课,主题是当好“西迁精神”新传人。课程通过网络平台5G直播,当天网上超过136.7万人次实时观看。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4月22日,在西安交通大学交大西迁历史博物馆前,面对青年师生代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言简意深,重若千钧。

  64年前,交通大学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年富力强的学术骨干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手持“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车票,义无反顾地踏上“西迁”专列,并由此在中华大地上铺陈出了一曲扎根黄土地,建设大西北的史诗壮歌。

  弹指间,一个甲子飞逝而去。一代代交大人淬炼而成的“西迁精神”,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黯淡,反而因其凝聚的巨大能量而愈燃愈烈。

  在融入时代发展洪流中确立价值坐标

  在西安交大材料学院里,青年学子们享受着“周惠久”材料高峰论坛、“周惠久”学术前沿报告会、“周惠久”成就奖报告会带来的思想碰撞和智慧启迪。

  而周惠久科研报国的故事,更是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学子投身祖国,建设西部。

  作为交大西迁人,周惠久在知天命时,带着一家七口全部西迁。作为铸造、金属质量评价检验方面的权威,他在1958年创立的“多次冲击抗力理论”,与北大的人工合成胰岛素、清华的反应堆等,被列为五项重大科研成果之一。

  周惠久的贡献不止于此。20世纪70年代,国内仿制的油井吊卡是石油开采的主要器械,当时“铁人”王进喜感叹道:“这些肥头大耳的外国货,钻井工人凭体力进行操作和搬动,30多岁就干不动了。啥时候能造出我们自己的东西,把那些傻大笨粗的洋玩意儿赶下我们的钻台!”

  面对石油工人的迫切需求,周惠久带领师生在宝鸡石油机械厂刻苦攻关,研制出的轻型吊卡强度高,而重量仅为外国产品的45%和60%。当数千里之外的王进喜收到周惠久团队寄发的两副轻型吊卡后,惊喜地笑出声来,以前需要两个小伙子才能抬起同型号吊卡,他一只手就能轻松拎起来。

  像周惠久一样立足西部,立志报国的交大人比比皆是。

  2009年,远在大洋彼岸的海思创纳米力学仪器制造公司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单智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马恩、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李巨,怀着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商定单智伟全职回国,其他两人兼职,在西安交大成立微纳尺度材料领域的“梦之队”——西安交大微纳中心。

  微纳中心成立以来不负众望,成果斐然,其中18篇学术论文发表在《自然》《自然·材料》《自然·通讯》等顶级学术期刊上,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备独立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国际通用人才。2018年,单智伟团队被教育部授予“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单智伟看来,“老一辈交大人从无到有的创造,是激励我们新一代交大人从有到强、从强到优的精神动力”。

  从开学第一课对“西迁精神”和西迁历史的了解学习,到老师同学们口口相传的周惠久等老一辈交大西迁人的故事,对材料学院的青年学生钱旦来说,传承西迁精神,立志报效祖国早已是他根植于内心的价值选择。

  “当创新创业成为国家战略,我们也深感青年一代责任重大。”2017年,钱旦作为创新创业团队核心成员,带领团队一举斩获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他们的项目以压铸模具涂层技术指标超越国际龙头企业巴尔查斯而成为行业翘楚。

  在钱旦的团队里,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创新创业不为致富发家,而是为了攻克卡脖子技术,改变高科技涂层产品必须依赖进口这个现状,真正学以致用,发挥自身价值”。

  “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乐观主义、英雄主义四面旗帜”“我们要在爱国的集体里做乐观的英雄”“争做‘西迁精神’的新传人”……将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主动融入时代发展洪流,正在成为镌刻在交大学子心中共同的精神密码。

  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西安交大管理学院博士林舒进没有想到,北上西安的求学之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2017年,林舒进作为学校科技扶贫博士团一员,到秦岭深处的平利县投身脱贫攻坚工作,其间研发出15项新产品、新技术,帮助40余名当地学生开辟了农产品电商平台。

  博士毕业后,他放弃了海外名企的高薪岗位,毅然加入了选调生队伍,在广西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奉献自我,践行“西迁精神”新传人的初心使命。

  西迁以来,西安交大已为国家培养人才逾27万名,在“西迁精神”的感召下,40%的学子留在西部建功立业;培养出的34位两院院士,有近一半扎根西部。老一辈交大人用爱国和奋斗实践熔铸而成的“西迁精神”,已成为“西迁精神”新传人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的青春坐标。

  在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中迸发创新能量

  “一带一路”倡议绘就了中国与世界互利共赢发展的新蓝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西部大开发擘画西部走向繁荣富强的大战略、大思路。

  勇立潮头、踏浪而行;党和国家有号召,交大必有行动!

  在丝路起点打造“一带一路”高等教育朋友圈——西安交大人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将自身置身于全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格局中审视,在“一带一路”中主动承担起高校责任。面向海内外高水平大学发出诚挚邀请,2015年5月,来自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盟校齐聚西安,共同发布《西安宣言》,标志“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在丝路起点、古都西安正式成立。

  5年来,已有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154所大学加盟,医学、能源、先进制造、法学等12个子联盟至今已为丝路沿线国家培养“五通”人才4万余名。在这个各国文化相互交融、科研技术成果互利共享、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连互授的联盟框架内,西安交大引领丝路高等教育的步履越来越主动坚实,丝沿线路高教力量活力迸发。

  2015年4月,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落户西咸新区签约仪式举行。创新港是西安交大探索21世纪大学建设的新形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助力陕西省实现“追赶超越”、承载“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强大动力引擎。

  创新港发挥以西安交大为代表的区域科教资源优势,搭建合作转移创新成果的高效平台,打造具备科技资源“吞吐”能力的创新“港口”。创新港先期建设“科创基地(校区)”“智慧学镇”等试验区,并逐渐将试验成果推广至西咸新区、西安及咸阳等地,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终建成“政校企社、产学研创”为一体的创新港区。

  5年来,创新港建设用惊人的交大速度展示出交大担当,2015年“落子西咸”,2016年开工建设、2017年主体封顶,直至2018年内涵集聚、2019年全面入驻,已有29个国家级科研基地、26个研究院(中心)、6个大科学装置、114个省部级科研基地、36个人文社科智库、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大型仪器设备公共平台落户创新港,5000余名研究生进驻创新港,在这里,围绕“新基建”布局的智慧校园、数字学镇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展开。

  近年来,在“西迁精神”感召下,西安交大的创新成果硕果累累,该校发明的高性能钼合金材料制备关键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该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国家;2012年,成功实施国内第一例“狭窄胆道磁压榨疏通术”;2016年,发明基于液态金属电弧放电的大容量直流断路器,创造了国际领先的性能指标;2017年,建立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的多相流能质传输集储与转化理论,进而制定出国际上首部相关标准;2018年,成功开展世界第一例“可动人工寰枢关节置换手术”。

  诸多“第一”,不仅刻录着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也见证着一代代交大人将个人理想深刻融入中国梦的奋斗征程。

  在立德树人赓续奋斗中传承优良传统

  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梦想。

  “我是西迁大树上的一片小叶。我受到西迁老教师很多动人事迹的感召,我们要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学科,以不忘陈大燮、杨世铭先生的重托!”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陶文铨院士在央视的一段演讲在网络社交媒体上热播,他所带领的热流团队“传帮带”的故事更是“西迁精神”的生动写照。

  1957年交通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时任教务长的陈大燮教授向师生承诺:“我这个教务长,既是西安部分的教务长,也是上海部分的教务长。但我首先要给西安部分的学生上好课。”陶文铨当时还是交通大学西迁后第一届新生,“课比天大,育人为要”的师者风范早已深深地烙在他的心里。

  在陈大燮先生同杨世铭先生的言传身教下,陶文铨长期从事传热学及其数值模拟方法与工程应用的教学与研究,引领我国计算传热学科的发展勇立国际前沿,呵护学生成才成长,获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并于200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不仅如此,10年之后,何雅玲以“巾帼不让须眉”之势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团队于201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一等奖。

  “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是团队始终保持旺盛创新力的重要源泉。“我们取得这些成绩是有历史根源的。”在陶文铨看来,“交大西迁时,能动学院的前身动力系是全迁,给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前辈学长严谨治学、精益求进,对后辈率先垂范;迁校后人才队伍使得优良传统得以代代相传。”

  这样的传承故事在西安交大还有很多。周惠久、谢友柏、汪应洛、屈梁生、卢秉恒、蒋庄德,机械学科“一门六院士”传为佳话。他们扎根西部、开枝散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科研报国,也把爱国奋斗的“西迁精神”根植在年轻一代心中。在蒋庄德院士看来“把为祖国奉献的精神传下去,把科学研究严谨求实的态度传下去,我们的事业就永远是年轻的。”

  和着新时代的节拍,“跑起来”“抢时间”“拼命干”早已成为交大人的工作常态。

  白天全身心投入行政管理工作,深夜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跑数据、写论文,平均一天只休息5个小时,这是理学院教授张磊的工作日常。工作日扎实做好行政科研工作,周末节假日跑上级部门、跑顶尖企业,问需求、求合作、促发展是交大科研工作者的日程表。

  向投入要发展,以贡献论英雄。每周7天、每天超过11个小时成为交大人只争朝夕、开足马力的工作常态。

  “西迁历程生动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西迁精神’镌刻着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奉献、赤诚报国的精神密码。”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动情地说,“传承‘西迁精神’,就是要我们紧紧抓住新时代的新机遇,在新征程上创造出新的历史功绩。”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06日 01版)

责编:杨婷 ]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院校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