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曲艺书画 > 绘画动态  
无须点墨满纸雪——业界高度评价李兵水墨雪山画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18-06-29 04:29:01 来源:汇美艺术 作者: 点击: 评论:0

编者按: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海洋中,五代赵幹的《江行初雪图》、北宋范宽的《雪山萧寺图》、元代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再到近代李可染的《昆仑雪山图》,均属传统以冰雪为主题的画中佳作和精品。但在传统乡土本源文化的影响下,山水画中所体现出的中原文化、汉族文化和儒、释、道传统精神世界,一直是画家们表现的主题。而对那片静默如谜的雪域高原,对那隐藏在大山之中的高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却鲜有表现。然而,四川画家李兵却凭着他独特的眼光和视角,以一位优秀艺术家所具备的高度敏感性,发现了那巍峨圣洁、宽阔宏大的雪域圣地。

他不但比常人更敏锐地和雪域高原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和呼应,而且始终以一种温情脉脉的山水情怀,用传统的诗意勾勒着心中的那片圣洁之地。他把内心中对传统笔墨精神的情愫和对苍茫雪山的无限热爱,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意境之中表现实景,实景之中传达胸中情怀。在创作技法上,他独辟蹊径,不专一偏,不但从当代山水画中吸收新的表现技法,而且借鉴了西画的表现方法,在这两者基础之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笔墨风格。我们知道,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的主要绘画语言,“画之气韵出于笔墨”,“有笔有墨”历来是品评传统画的重要标准。而李兵在继承传统山水笔墨精神上,又独创自成一派的“块斧劈皴法”、以及“挤白”、“衬白”染雪法。凡此种种,构成了他的绘画作品中的浓郁雪域高原特色,并自成一派艺术体系和一种艺术语言符号。李兵的雪山画在中国当代水墨画中是独树一帜的,他开创了西域雪山画新体系的先河,为中国画从传统走向现代完成了一次突破。 他不但填补了中国美术史水墨雪山画皴法空白,也填补了中国西域雪山画的空白,从而使他成为中国高原雪山画体系的创立者。

二十多年的笔耕不断,二十多年的思考和探索,他一次次走近草原,走近雪山,细细品读腾云薄雾的雪山风光,感受自然的圣洁和生机,体味玉骨冰肌的韵味。在繁茂的草地中,在崇山峻岭中,在壮美的夕阳下,在金灿夺目的雪山之巅,他始终用手中的画笔,向世人述说着雪域高原的雄伟气质和他心中的真、善、美。

本次专题,辑选业界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艺术家和评论家的评论文章,旨在与读者一道更好地理解李兵的雪山画作和他画作中所呈现出的精神风骨。这些评论,文笔各不相同,或充满诗意,文辞优美,如行云流水,读之使人愉悦舒畅;或分条缕析,鞭辟入里,思想深度见之笔端,读之发人深思;或引经据典,以专业的眼光带领读者体会李兵雪山画作中的艺术价值。

李兵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一级美术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导师,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多所高等院校客座教授。李兵以其独立探索提炼出的新皴法——“块斧劈皴”(也有人称之为“李兵冰雪皴”)和独特的“挤白”“衬白”“冷暖对比”“积水积墨”等染雪法,填补了中国水墨高原雪山画法的空白,开创了冰雪山水画的新境界,成为中国水墨雪山画体系的创立者和领军人物。

▲神巅瑞色(138×69厘米)

李兵水墨雪山画作品充满国粹特色、富有中国气派,是继承传统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典范。李兵所画雪山画根本没有画雪,却让观画者感觉到了雪的存在,此种“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独特表现手法是中国画写意精神的上乘境界。其作品多次在全国性展览中获奖,并广为海内外藏家和文博机构及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等收藏。2010年5月,李兵被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评选为“当代最具收藏投资价值的山水画家”。2011年1月,李兵艺术作品及其简历被收录进《中国当代美术史》;同年10月,由李兵绘制的《荣宝斋画谱》第356期(山水部分)出版发行。2012年10月,《李兵》大红袍画册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近年来,李兵作品陆续被人民大会堂、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中国驻牙买加大使馆、中国驻哥打基纳巴卢总领事馆等收藏和悬挂。第十三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期间,其作品《玉颜清风》被坦桑尼亚总理平达收藏。2016年10月,李兵被《中国艺术报道》等评选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国画家”;2017年8月,入选“全球500强”水墨画家,作品在香港国际会议中心展出,获得广泛好评。

《贡嘎真容》中国画 200cm×292cm 2016年

名家点评李兵水墨雪山画

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央美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原主席靳尚谊:

李兵的雪山画作品面貌独特、笔法新颖,是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靳尚谊在带领中国书画家代表团赴泰国参加中泰建交三十周年艺术交流活动和参加“锦绣澳门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展”时评价李兵作品)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冯远:

这种雪山画法与雪域高原有融入式的交流,作品恢弘大气,有创新精神。(观看李兵画作时点评)

▲达古冰山(80×240厘米)

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

看李兵的绘画作品真让人耳目一新。他的山水画把雪山作为一个主题,而且在他的技法表现中,善于将光感和色调运用到山水画创作。山水画本来是我们的传统艺术,是靠笔意、靠墨韵、靠线条创作的,而李兵在此基础上还结合了现代的构成和色彩,色墨相融,所以画面有一种时代气息。这也是因为他常年体验生活,到真山真水中去写生,把对雪山、对生活的感受体现到了他的山水画中。我想,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向前开拓创新,他的雪山山水一定会在当代美术史上留下浓重印记。(在四川美术馆观看李兵作品接受四川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评语)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原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

作品艺术语境新颖,有强烈的形式审美意趣和视觉冲击力。(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观画评语)

▲玉色辉天地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李焕民:

李兵用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方式把雪山的神态表现出来,而且有自己独特的皴法,在不用白和矾的情况下把雪画得这么亮,的确是个创新。(在成都锦江大礼堂审看重大题材创作作品时评语)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尼玛泽仁:

李兵长期在雪域高原工作和生活,对那片土地充满感情。他的画不仅抓住了高原的特点,展示了雪山的神韵,而且在丰富和创新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练就了深厚的笔墨功底,取得了可喜的创作成果。(在四川美术馆观画评语)

贵州省文联原主席、贵州省美协原主席杨长槐:

画画就是要画出自己的特色,以这种笔墨技法画雪山的确画得与众不同,让人看了很震撼。(在贵州工作室指点画作时评语)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四川省文联党组原书记、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原主席、四川省政协书画院院长钱来忠:

李兵是中国西部水墨雪山画的拓荒者。李兵对西域雪山的认识和表现,不仅是物质的,亦是精神的;是笔墨的,亦是富有内涵的。他把西域雪山内在的独特韵味和品性以独到的绘画语言和脍炙人口的诗句描绘给世界,为社会增添了热爱自然、热爱环境、共建和谐的重要因子。李兵的水墨雪山画作品超凡脱俗、极有灵性、极具美学价值,而且其画雪的独特技法丰富了传统中国水墨画直接画雪的空间。因此,李兵雪山绘画的文化内涵和创新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撰文发表评语)

▲新来瑞雪满乾坤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民协主席、西南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沙玛拉毅:

李兵用独特技法画出的雪山既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韵致,又充满了现代审美情趣,精气神贯通,水墨彩协调。看李兵的雪山画作品,犹如身临其境,使人充满向往、充满激情,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了昂扬的生机和生命的永恒。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阿鸽:

李兵的西域雪山画作品充满个性、充满内涵、充满思想性和民族性,既继承了传统精髓又富有自主创新精神。他的用墨、用色超凡脱俗、恣情挥洒,把传统笔墨与自然物象以及自身感悟都鲜明地展现在了宣纸上,既随意写景,又以景造意,法自然而不刻意雕饰,创作出的作品不仅力量雄健、气势恢宏,而且清爽淳朴、境界高远。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李兵把自己独创的“块斧劈”皴法和“挤白烘染”画雪技巧与严谨认真的创作理念统一在了笔墨、构成、设色和意境中,使其雪山画作品充满了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在格调和形态上诠释了中国绘画的变革规律。(在全国政协礼堂张学群、李兵书画作品展开幕式上的讲话摘录)

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贵州美术研究院院长、《贵州美术》主编谌宏微:

雪山,对传统中国写意画家还真是个新命题。但对李兵,他只是要画大自然的感动、震撼、神奇,他就是要画前人所未画,要找到自己的艺术气质、语言,他做到了,还做得挺好,让人佩服。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四川省诗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戴卫:

画雪山很有意义。古代画家画山水画在雪山方面是个空缺,原因是古代画家几乎接近不了雪山,现在交通方便了,从公路、铁路、航空都可以看到和感受到雪山的洁白无瑕和壮丽雄姿。古代文人墨客对雪山的描述仅是秉烛蓝天,宋人画雪山也仅是轮廓而已。李兵一直研究雪山、画雪山,技法上有发展和创造,对用中国山水画表现雪山是有贡献的。(征询对雪山画意见时点评)

四川省诗书画院创作研究室副主任、培训部主任刘朴:

李兵山水取法大象,笔墨厚实,无论作品中的森林、草场、雪山、流云……无不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他的山水,决不停留在仅对传统的再现与继承。他纵情高原,大气前行,并因此让自己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艺术个性。我深信:这种一往无前的创造精神,一定会让李兵的作品走向更加灿烂的艺术之境。(书面点评)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郭公达:

艺术贵在创新,绘画更是这样。雪山画家李兵以极其冷静和执着的绘画品格来阐释古典绘画的现代审美情趣,无疑是当下山水画创作的新视点。李兵的画大都透着明慧之气,有着独创笔墨技巧和艺术语言,这些纯粹“李兵符号”的画作,让我们看出了他努力的成果和特有的潜质。他的画倜傥风流,若风行雨散,醇厚、浓酽、蕴含着深博的文化底蕴,即兴挥洒便古厚鲜活,处处醒透,处处旷达,充满迷人的魅力,这就是近年来他的画被许多“明眼人”看好的原因。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

李兵的笔墨语言虚实相济,写意和写实相融,达古通今,是具有当代意味的审美重构,对中国山水画的继承、发展、创新和突破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终将成为中国美术史上浓重而精彩的一笔。

四川民族出版社原社长、诗人马安信:

李兵是一位真正讴歌西部雪山的歌者,他的赤子之情遍布于画作的每一个细胞中,读者在阅读时不会烦腻,而会始终兴致勃勃。因为画家有一种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那源自生命深处的激情总是在画作里脉脉漾动。李兵不仅仅是在画西域雪山,而且是在彩绘家园故土、在描绘母亲的音容笑貌,故其创作才有了一种气势磅礴的恢弘,有了一种入世至深而又能够超拔的绚丽风光与神圣境界。

▲玉色荡云烟

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四川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首席专家,书画鉴赏家魏学峰:

李兵是以画雪景山水享誉画坛的名家。他所选取的表现对象是蜀人心中的圣山。画家对其深切的观察与体验所衍生的感觉、知觉到经验,成为神秘意象,有着丰富的想象、寄寓与理想。李兵把传统的皴法、树法、云烟法扩展为新经验的意境再造,从而拓展了雪景山水的语言。他不是简单地沿用传统的留白、晕染、弹粉诸法,也不择取拓印、揉纸、抗水等新法。而是变北宗山水的水墨大斧劈皴为李兵独有的“冰雪皴”,并引入光影,显现出一种象征性美学的新意象,带给观者以距离之美、联想之美、拟人之美和信仰之美……李兵的山水是人性之涵养、人性之灵化。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吴永强:

李兵笔下的山水以俯瞰的角度构图,无论是全景还是中景都异于古人,他所画的是代表我们时代的山水。此外,他将宏阔大气的构图和局部的肌理结合得非常好,既不失整体的大气,又兼顾到细部的质感,可谓胸中有丘壑。他在光影的处理上也有独到之处,画面中不仅有自然直观的天光,而且部分作品中还给光赋予了某种神性,使得画面更富张力。希望李兵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空间,继续往前走。

▲云腾丽色来

中国鲁迅文学奖评委、茅盾文学奖评委、四川省作协原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四川省诗歌学会会长何开四:

李兵雪山画最大的特色是创新和创造。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李兵执着于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复广采博收而匠心独运,发他人之所未发,辟他人之所未辟之境,以自己独创的艺术语言,雄奇的笔墨,熔铸雪山精神,演绎雪山大美,是当代中国美术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著名评论家林木:

李兵老弟画山水以雪山为主,注重雪山气势气派,已渐成气候。所画雪山皆青藏高原雄浑壮阔之浩大意象,又引入森林云瀑,在崇高中穿插优美,可谓雄秀兼之。光线的运用,尤其晨昏霞光夕照的参与,更为其雪山图再添新境。山水画家中,专在雪山意象中着力者不多,李兵老弟正渐入佳境。

▲长城颂

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唐允明:

很早就了解李兵的雪山创作。多年后,他的雪山画受人关注,成为西部山水画不可或缺的部分。从他常年工作的川西高原再到雪域西藏和阿尔卑斯山,雪山之壮美已融入他的灵魂。对造境、造型、笔墨艺术的探求是他勤奋画画、博采众长的动因。目前,李兵的雪山创作正值一个重要的转型期。期待着艺术上的不断提升会让专攻雪山的李兵在中国画界有更好的展示。

▲壮志可凌空(200×135厘米)

贡嘎西矗开九天 笔运墨彰入画来

——李兵探索雪山画风的当代意义

文/管苠棡(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山水画会副会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

西域高原,雪峰矗立,长空云卷,天风浩荡。贡嘎山,俨如一个神圣威严的王者,屹立于群山簇拥之上而俯瞰着大地。蔚蓝无际的天空之下,雪山矗立苍穹,天风荡荡于九天之上,云飘飘然于天地之间。这动与静,生出风云变幻,显现阴晴雨露,展示光影明灭,昭示生命的存与亡。白云或卷或舒,飘浮于主峰腰间。圣洁的雪山山体,从浮云与群峰之间,透出深邃神秘的光芒。如此撼人心魄的、宏大壮阔的、神圣伟岸的、奇幻深邃的境界,又岂能用王微的“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来表达。试想当年,如果王微到了西域高原,见到这般景象,又将有何等的感叹!只有亲临此地,才能观察此景,体味此情,感悟此山气度,才有可能如王微在《叙画》中所言:“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

《铁骨壮脊梁》中国画 156cm×145cm 2014年

李兵先生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他在深入研究传统后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对雪山的画法,多以远景的方式来表现作品的高远,从而使雪山成为配景。他却不同,他将雪山作为主体,以表达心中的情愫。且传统雪山的画法多留白而少皴擦,故而没有行成专属的雪山画派体系。而他却被国画中的笔墨精神所牵引,以相对记实性的笔法,在传统笔墨精神与雪山风骨的当下情景中,传递着时代精神与人文气质的结合。这也是他孜孜不倦地探索雪山画风的重要意义。

古诗咏雪,大多以苍凉悲情抒怀;古人画雪,大多以荒寒弧寂达意。而李兵先生画雪山,则是以一个文化人的胸襟,表达出内心慷慨激越的家国情怀。他以一个艺术家的敏锐,体察着自然本真之美,在山川的静穆中品味“澄怀味象”;在雪山伟岸身躯的特质中,比拟人格的崇高;在表现冰峰圣洁的秉性中,追求着真、善、美。

《高原之舟》中国画 140cm×370cm 2016年

李可染先生说:“可贵者胆”。李兵先生的胆识,使他能够在众生芸芸的“造山运动”中独辟蹊径,专注于雪山的刻画几十年。他的睿智,使他体察到雪山画风在中国山水画谱系中,还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而大有可为;他的胸怀,使他能够在“泛笔墨论”的时尚中,心无旁鹜地保持着对雪山皴法的探索;他的探索,就是当前巴蜀山水画家辛勤耕耘、勇于探索、百折不挠、成果丰硕的当代意义。

“呼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画之情也”。李兵先生的雪山画风表现出了巴蜀山川的独特气象和胸襟,我们期待着他的艺术创作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披红挂彩入云乡(97×97厘米)

雪山为师法自然 勾魂摄魄世中稀

——李兵山水画语言体现的创新思维

文/田旭中(当代书画家、艺术评论家)

李兵先生是近年涌现出来的优秀中年画家的典型代表。他创作的一系列以表现西部雪域山川为主题的作品,已经引起画坛的高度关注与广泛瞩目。创新思维是一种超常规、超经验、超习惯的思维。它拒斥模仿他人、也摈弃复制自已。艺术能走多远,能攀多高,常常不取决于艺术家的多么勤奋,多么聪慧,而是取决于艺术家能够在多大范围内获得精神的解放,从而以自由的创造精神表现他眼中的世界、心中的乾坤。显而易见,这种新不是为吸人眼球的哗众取宠,也不是自我炒作的炫奇显博。它是根植于传统又超越传统的精神跨越,是博采众长又独树一帜的形式超越,既表现为前人所没有的东西,又表现为同时代所罕见的东西。是艺术创作的原创性、艺术语言的独特性、高技术性形成的不易复制性的有机统一。

▲香格里拉神山 98CMX180CM 纸本水墨 2014年

从中国绘画史看,真正具有艺术新思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艺术家无一不是大家。如近代的八大、石涛、齐白石、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黄宾鸿、傅抱石、李可染、陈子庄等。他们所创作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语言使他们成为一个时代的标杆。后世画家大多只能摹仿,鲜有能超越者。站在这个立场,我们看李兵雪山题材山水画的创作,就会发现,他正是沿着古今艺术大师的创新路径不断攀越,一步一步把雪山题材山水画拓展到一个新高度。

不论是他独创的块斧劈皴法,还是烘染雪山的挤白法、衬白法、色墨互补法、冷暖对比法、积墨积水法等,无不打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这展现了一个艺术家拥抱自然、向往崇高的精神情怀,也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生气勃勃的创造活力,更凸显了一个艺术家解放自我,放飞自由生命的真正意义。

《冰峰耸云天》国画 144cm×85cm 2016年

在我看来,李兵山水画语言体现的创新思维,首先表现为独辟蹊径的审美视觉,这得力于他对雪山自然景观的长期地观察、勤奋地写生、深入地体验,情系雪山,胸有丘壑。所以能发前人未发之语,状时人难状之景。其审美观照得之于自然,发之于情感,具有宏观整体把握与微观局部体察的双重特点。它既跨越时空,又贴近当下。

其次,是对传统山水技法的大胆扬弃。他在保留传统山水画重视笔墨表现的基础上,融入了新鲜的笔墨元素。这些元素既是对雪山组织结构的笔墨梳理与提练,也是对雪峰光影变化的微妙摹拟与再现。正是这些元素,准确地勾勒出了雪山的总体形象,出神入画地描绘出雪山圣洁雄伟的气魄。艺术性地还原了雪山的自然肌理与奇异景象,让观者望而生敬,品之生爱。

 

▲忠魂颂

第三,是他对中西绘画表现技法的整合提炼,并从中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他以写意的精神表现实景,又在实景中融入了抒情的意味。他不仅吸收了当代山水画家一些新的表现技法,而且借鉴了西画重视块面结构的表现方法。在此基础上,融入自已对雪山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观照,加以整合提炼,最终形成自已的一套再现与表现相结合、写实与写意相贯通的绘画语言。他的作品很好地调和化解了墨与白、墨与色、线与面、明与暗之间的矛盾,是把对立统一律运用于绘画实践的成功范例。

总之,李兵雪山题材的创作不仅从题材内容上超越了前人,而且从创作观念与创作技法上超越了前人。他的作品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注定会留有一席之地,而它所彰显出来的创新思维,对今天的中国画坛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壮傲千秋寒 138CMX70CM 纸本水墨 2011年

亘古高域情 风骨蕴神巅

——评李兵水墨雪山画

文/叶莹(四川省美协创作研究院研究员、艺术评论家)

在中国文化史中,一直都有着一种“圣山”情节。文人墨客写下绚烂华美之辞藻,丹青圣手绘出云蒸霞蔚之图画,这些都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山水观。与西方的风景画不同,中国山水画画的是一种胸襟,一种情怀,一种完全人格化的象征,是中国文人的哲学观衍生出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并至南北宗盛。于是,地域气质夹杂着文化情感的因素,主导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上每一次的重要转折与里程碑式的建树,都是基于对山川物象的发掘与文化内涵的重构。

画家李兵正是看到了这样的契机,在滥觞的南北论调与笔墨形式的漩涡中,他将目光放在了那一方净地,世界的屋脊——人迹罕至的雪域高原,那是李兵先生心中守望的圣山。

《晨风吹过霞满天》中国画 97cm×180cm 2013年

这种守望,是画家最质朴的回归与诉求,深藏着他的自觉审美情绪和本土文化认同。李兵先生的青春就留在了那里。20世纪80年代,作为刚毕业的优秀大学生,李兵被选派到四川甘孜州进行基层锻炼。这里是四川最神秘、最绝色、最神圣的净土。这里三江奔流,雪山林立,高原民族将他们世世代代朝圣的足迹、生存的希望、守望的信仰都赋予在这苍山之巅、雪域之上。这些场景深深地触动着画家。常年生活于此的他,也同高原儿女一样,在这雪域之地感受到了人类生命的渺小、苍茫天地的灵性和宇宙万物的终极。于是,在这前人少有涉猎的圣域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变法和契机。

 

▲东方破晓锦图开 纸本水墨 193CMX207CM 2013年

雪域高原在中国古典绘画史中几乎是一个空白。过去画家笔下的雪山,要么是范宽《雪山萧寺图》的寒林古刹、深谷幽泉,体现着传统北派山水的博大奇奥,气骨玄邈;要么是黄公望《九峰雪霁图》的润泽宁静、寒烟萧索,体现着传统南派山水的平淡天真、澄怀观道。或者是李可染《昆仑雪山图》用“逆光手法”与“门板式”构图,塑造着雪山的雄浑壮阔、厚重苍茫。这些雪山的美,各领风骚,传达出的意境与精神也各不相同。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山川五岳,是汉族文化与儒释道思想的精神载体。而却雪域高原不同,她是高原文化与藏传佛教的圣域,她不论是在物象体貌上还是精神气质上都注定了她的美与以前的其他山水画都不同。正是这种不同,才使得李兵先生的艺术填补了中国水墨高原雪山画的空白。正如著名美术理论家黄宗贤先生所言:“‘水墨雪山’画法第一人的称谓,对李兵而言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这种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冰雪山水画的新局面,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创造性与开拓性。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体系非常完备。因此,程式化倾向严重,同时也意味着很难突破。再加上雪域高原与以往山水画表现的南北方各种山体均不相同,其海拔世所罕见,其气质圣洁崇高。如何表现这与众不同的风貌与气质,李兵先生通过对传统山水画技法的研习,并多次深入雪域腹地采风写生,走过一条筚路蓝缕的崎岖险路,最终在当代山水画坛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技法体系独树一帜。

▲海螺沟日照金山 纸本水墨 194cm×167cm 2014年

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李兵冰雪山水画的探索与贡献。

第一,是他对古典技法的突破与创新。山水画的各种皴法很多,为了表现不同的地理风貌,千百年来多少艺术家前仆后继,最终留名青史的则是那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具有胆识与魄力,去突破和创新的人。如前所述,范宽用“雨点皴”表现北方山水的壮阔与骨气;黄公望用“披麻皴”表现南方山水的秀润与清幽;李可染用“可染皴”表现北方山水的草木葱茏与雄浑蔚然。而李兵则独立探索,提炼出“块斧劈皴”、“留白”、“挤白”、“衬雪”等技法,来表现雪域高原的嶙峋坚韧、圣洁崇高。他在传统大小斧劈皴上加以改造,用干墨渴笔侧锋皴摖,以块状的组合方式进行铺陈,并配以少量的渲染,表现冰川岩石棱角分明的特有质地感。刚劲有力,雄健磅礴,尤见风骨之气。同时,他深谙“计白当黑”之理,在雪的表现上他没有用传统式的“染雪法”,也没有用现代式的“效果制作法”,而是总结出“留白”、“挤白”、“衬雪”等技法。黑为实,白为虚,虚实相生相计。与传统的虚实关系不同,他加强了黑白的对比与视觉冲突,更利于表现雪域冰川的神圣与冷峻。

▲寒松不老枝尤劲

第二,是他对西方元素的借鉴与构成。李兵的雪域高原立足于传统,又有许多现代性的元素。首先,是几何式的块面构成。他多用全景式构图,突出雪山的辽阔与壮美。同时,特也强调山石的几何构成,块状式的几何架构饱满地充斥着画面,坚硬沉稳,风骨开张。因此,他的画具有强烈的几何张力与视觉冲击力。其次,他善于表现光影。高原雪域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这里的阳光紫外线极强,干净而直接,光在岩层上的变化也转瞬即逝,他仅用墨色与青色,便扑捉住了这里特有的光影变化和山石向背。有时他还会像李可染一样钟情表现逆光与阴影,使得山体更加浑厚,体积感更强。还有他画中所表现的朝霞与晚霞,色彩艳而不俗,霞光普照,为山体镀上了一层辉煌的光芒。

第三,是他受高原文化的滋养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放歌。千百年来,不论中国山水画如何变迁,作为深具文化气质的画种,始终围绕着中原文化、汉族文化与儒释道精神发展,而对高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却鲜有涉及。在山水画中,高原文化这一脉一直都是旁枝末节。20世纪上半叶开始,许多油画家曾走进高原,以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景和人物为主题进行创作,一时间画坛兴起高原油画之风。但在水墨山水画中,以雪域高原为主题的仍属少见。那些神秘原始、神圣壮美、并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对中国画坛来说犹如凛冽的风,带来了强烈的刺激,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不知是李兵的幸运,还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幸运,使这个画家来到了岷江文化、藏羌文化和高原文化水乳交融之地,使他为圣洁的雪域高原纵情放歌。画家借助山之符号,把握时代审美,表现着心中那片带有崇高精神和正大气象的精神圣地。

走进李兵的画,我们仿佛呼吸着纯净稀薄的空气,感受着刺透骨髓的凛冽,沐浴着神圣崇高的光辉,耳听着朝圣者虔诚的颂歌……

▲云卷云舒呈瑞祥 69.5cm×68cm 纸本水墨 2014年

略论李兵水墨雪山画艺术

——《极目苍山远 众顶一览中》(节选)

文/黄宗贤(博士、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美协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高原雪山,是中国西部地区一种让人向往与敬畏的自然景象,也是令多少艺术家心动神往,并用笔墨、歌声或舞姿礼赞的天堂。

高原雪山对于画家李兵来说是他二十余年魂牵梦萦的故土,是储藏着他青春记忆与梦想的空间,是他抒写人生理想,释放艺术激情的天地,是他苦恋无悔、虔诚膜拜的神圣领域。

在当今中国画坛,表现高原雪山最多的一定是李兵;为了画雪山,探索出一套独特的表现高原雪山画理画法的是李兵;因画高原雪山而形成独特鲜明画风的是李兵。李兵无疑是画坛水墨雪山画的坚守者,是用丹青讴歌高原雪山的深情歌手。

因雪山而绘画,因画雪山而成画坛名家,这是雪山对敬慕者的馈赠;因画雪山而破画技上的难题,因画雪山而弥补了画史的缺陷,这是李兵在绘画上的贡献。李兵在漫长的时间里,钟情地画雪山,建构了水墨高原雪山的全新图式与表现技法,可谓独一无二。

▲千山万壑风雨共 193CMX200CM 纸本水墨 2013年

长期以来,水墨冰雪山水是一个少有人涉足的领域。西部雪域高原的自然山川形象更多出现在中国的艺术图像里,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的事,一些艺术家如吴作人、董希文、司徒乔等人分别走向青藏高原,创作了一批表现雪域高原风土人情、自然山川的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多为写生性质的油画,而中国画中一直少有以高原雪山为表现题材的作品。更少有着重以高原雪山为创作母体,持续地创作出表现西域雪山风光的画家。而李兵近二十年来,一直以西域雪上为表现对象,开创了前无他人的“水墨雪山”画法,将高原雪山的自然之形与气质通过笔墨形象而直观地塑造出来,让人在艺术中领略雪域高原壮美瑰丽的景色与庄严、高贵、圣洁的美学品格,成为名符其实的雪域高原的忠实歌手与形象代言人。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是具有开拓性的创造与突破。因而“水墨雪山”画法第一人的称谓,对于李兵而言是当之无愧的。

▲满眼生玉色 97cmX179cm 纸本水墨 2015年

在中国画史上,那些开宗立派的画家在艺术上的突破与贡献往往与他们基于自我生存环境的体验感悟之艺术表达是分不开的。五代董源基于他对江南自然山川的体察感悟,构建了以“披麻皴”为笔墨特征的山水画图式,从而开创了南方山水画派;宋之初,范宽构建的以“雨点皴”为主要语汇的峻拔、雄浑、幽深的全景式山水画,是他对于关中山水观照体验的结果;而清之渐江的山水画则是对黄山一代自然山川形貌与韵致感悟的艺术表达。在中国画家看来,作为客体的自然与作为创作主题的艺术家,只有在对应的过程中,发生互动际会的关系,自然才被精神化、人格化,精神心灵才可能“物化”,即如石涛所说“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自然的精神化、精神的“物化”实际是一个全新的意境产生的过程。李兵钟情于水墨雪山,当然不是他作为雪域高原的一个匆匆过客的好奇所然,也非是对远方奇异山川的文化想象的结果,而与他的人生经历,深刻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更重要的是雪山雄奇傲然、冰清圣洁的品质以及高原人的坚毅与超然的性格给予了他精神的惠泽与心灵陶养。在他的眼里与心灵中,雪域高原的自然山川以及高原人的性情是充满精神震撼力的。正如他在十多年前的深情倾诉与感悟:“由于在康藏高原工作了十年之久,因而我酷爱那圣洁的雪山、苍莽的松林和那无垠的草原上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牦牛,酷爱那只有沁人肺腑的清新气息,没有尘世喧嚣打扰、美丽而神秘得令人流连忘返的西域大地。”因有深度的情感体验,因雪域留着他青春的记忆,他始终有一种表现雪山、讴歌雪域的冲动与情结,而且这种情结无论在何处在何时都是割舍不掉,挥之不去的。无论是身临其境还是“神游”高原,他开启的是一次次心灵与精神之旅,如他所言“每每此时,无论我是否带着画笔,脑子里都会认真记下这大自然的恩赐,思考着该用什么样的笔墨语言把西域雪山的雄伟、坚定和充满梦幻的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到宣纸之上,把西域雪山的特质用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手法奉献给世界。”在高原雪山的创作中,融合着他的情感体验、心灵需求与责任担当。画高原雪山,不是李兵对“新异”之物的把玩,对雪域神秘自然的审美消费,而是他在用笔墨镌刻青春的记忆,用丹青回报雪域高原对他心灵的惠泽,是他用心灵与圣洁高贵的高原雪山的精神对话。

▲卡瓦格博连天地 138CMX70CM 纸本水墨 2011年

当年范宽身临终南山,常闭目沉思,用心去听山谷中风吹松涛的沙沙声响,用心去和山涧潺潺的流水的韵律,然后用笔墨将自然运化之气,山水幽静灵动之韵幻化为《溪山行旅图》一类不朽画作。李兵,也如同古时真画者一样,走入高原,用心去观雪山之形态、雪山之天性,在“以天合天”中,用笔墨将雪山幻化为充满灵性的画作。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创立自己的既不同于前人也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画风。独特的画风既包含了图式、笔墨语言、语汇的个性化,也包含了对一种特定的表现题材观照而生发出来的独特的艺术意趣与境界的营造。当下国画界,在题材表现上有所突破的并不多,在图式语言上有独特创获的更是少有。李兵,无疑是一个创建了自己鲜明画风的艺术家。

▲银岭朝晖 69CMX69CM 纸本水墨 2014年

对李兵的水墨雪山画作的解读,无法回避雄伟、壮丽、傲然、崇高、阳刚这样的词语。在中国古代具有“雄浑”气象的诗歌倒是不少,但是,中国的山水画在宋之后,愈发喜好阴柔淡泊之趣,而不太崇尚“雄浑”之气,这或许与江南文人在明清时期在画坛掌握话语权有关。在西方美学史上,不少古典美学家都曾孜孜不倦地对“雄浑”或“崇高”之美予以阐释与解读,特别是康德的解读富有启发性,在他看来“崇高”的本质特征就是“绝对的大”,他认为凡是某种对象“全部的、绝对的、在任何角度(超越一切比较)称为大,这就是崇高。”崇高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数学的崇高”,其大在数量体积;一是“力学的崇高”,其大在威力。浑然而大,蓄积正气而有力。李兵不是一个美学家,他没有也不必借以语言逻辑的力量来阐述他心目中高原雪山的壮美崇高特征,而是以艺术家的直觉来体悟其雄浑壮丽的美感,用笔墨来体现其崇高博大的意境。在他的水墨雪山的系列画作中,在图式、形象塑造、笔墨运用中无处不体现出他对于雄浑壮丽的高原雪山的审美的意象。

李兵的水墨雪山画作基本上采用的是全景式构图布势,无论是条幅还是横卷或斗方,基本上都是将近、中、远景览扩于画面,形成博大、悠远之势。 为表现出他心目中的玉骨冰肌的雪山形象和雪域高原特有的气象,经过长期的体察与探索,他吸纳了中国山水画的画理画法并加以修正改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汇与技法,有效地使艺术语言与雄浑之美的境界营造达到了一种契合性与完整性。其画中的山石取传统的大斧劈、小斧劈皴法之特点加以变化,以多笔触共生、多色彩复合的侧逆锋块状用笔,创出了独特的“块斧劈皴”。用这种皴法表现岩石和冰川结构,不仅有效地表现出了高原大山岩石特有的质地感,而且由于以重墨为主的侧锋皴法,使画面黑白分明,冰雪的质地也被更有力的衬托出来。

 

▲月色苍茫(180×96厘米)

为表现雪山的质感和圣洁的气质,李兵将传统中国画中虚实手法与西方绘画中的光影与色彩也为我所用地加以吸纳与整合,增强了形象塑造与意境营造的表现力。高原雪山最显著的视觉特征就在于“白”,为突显白雪皑皑的视觉形象,李兵灵活地利用中国传统绘画的“虚实”、“有无”法则加以处理。雪为“白”,也即“虚”、也即“无”,这“虚无”处恰是雪山之“实”,李兵深谙“守白计黑”妙理,在“虚无”处用笔最少而用心最多。虚无处之空间方位、形状面积,因有意无意对岩石实在形象让位而存在,岩石用笔用墨之实,反过来凸显了冰雪形象之实。就如图底之正负关系,在其笔墨的虚实运用中发生了有趣的转换,最终虚、空、无处,恰是最出神入化的空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美学意趣在此得到最生动的体现。厚重有力的块斧劈皴将冰雪光洁与明丽的质感衬托得来异常突显,而因有意的留白或被皴笔挤压出来的雪面以及用笔的飞白效果与笔墨的走势,形成节奏韵律,增强了画面的浑然感与空灵感。

▲日辉玉岭(145×130厘米)

观李兵水墨雪山,给我们的另一强烈感受,就是光影在画面上的应用与变化。如果说雪山之山形与态势是一个不变的恒定“常量”的话,那么流动云烟与变换的光影就是李兵画作中的“变量”。“常量”是一种静态,而变量无疑就是增强画面动态的因素,“常量”与“变量”的关系如同虚实黑白的关系,在这里相辅相成,使高原雪山在静穆中不失动感,在厚重中可见灵动之气。李兵在光影的表现上,不是简单引入西方绘画的技法,而是更多地将中国传统的“阴阳”、“虚实”观念用于表现雪山之形貌与性格。在李兵眼里,雪山的面貌与美感,因时间、季节的转换而有不同变化有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性情与美感,“春天的雪山冷峻而活泼;夏天的雪山单薄而亮丽;秋天的雪山清澈而高远;冬天的雪山凝重而庄严;早上日出时的雪山金光呈瑞、充满朝气;中午烈日当空下的雪山雪光耀眼、正义凛然;傍晚霞光映照的雪山多彩迷人、令人遐思无限……。”光是雪山的自然“相貌”之一,也是雪山给人以独特的美感的重要要素。因光而生色,因光而生影,因光与影而使雪山的体感与明洁感更加突显。李兵在对雪山在不同季节与时段中的光色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雪山性格的影响可谓了如指掌,心领神会,于是他得心应手地用干湿浓淡的墨色,必要时辅以少量的颜色来烘染光影或亮部的山峰,“影”是其着笔处,以“影”衬“光”是匠心所在。

其实在此对李兵水墨雪山表现技法上的种种特征不必作过多的分析与解读,他在自己创作实践基础上,对创作经验的总结、归纳以及对创作问题的理性思考而形成的《雪山画论》对于我们品赏与分析他的系列作品是最好的参考。在此文中,李兵水墨雪山画的创作原理、笔墨语言、表现形式、画面关系、构图元素等几个方面,对雪山画的画理画法已经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与介绍。特别是他关于在雪山画整体氛围的营造上力求做到"六感"的体悟,即“远近有通透感;高低有错落感;浓淡有虚实感;向背有距离感;穿插有掩映感;色彩有时空感。”这种源于创作实践中的理性思考与提炼更有说服力,对我们观赏期雪山画作也富有启发性。

 

▲阳刚大美惊坤乾(180×96厘米)

谈论李兵水墨雪山画,不能绕开写实与写意的问题。李兵的水墨山水画,注重山之状貌、山脉结构的描写与光影的表现,没有沉溺于笔情墨趣的表现,而力求通过笔墨,使高原雪山的形与神、景与意达到一种合二为一的状态。故有人认为李兵的雪山画写实意味浓。李兵本人也说:“水墨雪山画无疑应将雪山雄姿作为主要对象,并且以写实的手法,刻画出它独特的壮美。”无疑,李兵雪山画相对于重意趣而不求形似,重笔墨的自足性而不重表现对象之特征的文人山水画而言,是具有“写实性”特征。但是这必然牵出一个富有学术性的话题,即何谓“写实”。

中国传统绘画也有“写生”、“写真”之说,但是,中国画的“写真”观,绝不同于建立在“模仿论基础上”的西方写实观。西方绘画的写实性侧重的是物象的视觉之真、相貌之真、物理之真。这种写实绘画必须依赖于所谓科学的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对表现对象的形貌作准确精细的刻画,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而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写真”观,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描绘对象状貌之真,即“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二是通过“以形传神”表现对象内在特点与神韵之真,三是以笔墨抒发创作主体与客体“相遇而迹会”生发的意趣或由景而生发的真情感。而后两点特别是最后一点才是中国画追求的重要境界。这种境界的实现过程就是艺术家抒怀畅神过程,即写意的过程。也就是说中国画之“写真”重在“写意”。写意在时下关于中国画的概念中,往往被理解为一种语言、技法,或一种用率意简略的笔墨抒发胸臆与写实完全对立的画风。其实,写意并不在于外在的语言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特定的语言技法抒发心意,表达情怀。写实的语言未必不能“写意”,“写意”的技法未必就能“写意”。意在笔先,笔随意动,墨由情出,在笔墨的运转中抒写对天地、人生、社会的心灵感悟与富有精神性的意象,这才是写意的根本含义。范宽的山水画,通过笔墨刻画山石质感与山体结构,没有像后来文人画家“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趣味,但是,他却在貌似客观的物象形态塑造中,构建了一个悠远的超然的精神化的山水之景。谁能说范宽山水画是写实性的画呢?

 

▲彩云漫舞呈瑞祥(180×96厘米)

李兵的水墨雪山画,相对于流行的或者通常意义的山水画而言,在物象形体塑造上显得严谨,在行笔用墨方面也见苍劲与规整。这种严谨与规整不单单是一种自我语言的“固化”,而是为传情达意的必然选择,在他看来,只有“以写实的手法”方能刻画出雪山壮美的品格与神韵。他的“写实性”艺术手法是为“写意”服务的。而且,李兵画中的雪山绝非是真正的眼中之山,更非是可与雪山实景对应的山,而是他对雪山的整体意象,是他心灵中的雪山的笔墨表现,融入了他对高原雪山的情感与文化想象以及借物托志的人生情怀。因而,我更愿意将李兵画中的雪山称为“写实性的意象雪山”。他在雪山画中,表达的是他对雪山博大、雄浑、庄严的审美意象,抒写的是他“踏雪壮脊梁,豪情歌沧桑,身经千般苦,志向在远方”的人生情怀与理想。

李兵在画雪山的过程中,其情感与精神不断升华,其艺术表现力不断精进,艺术造诣不断提高。他的艺术经历以及他画作中透溢出来的精神价值取向,给我们的启迪意义与价值不亚于其画作本身。

李兵及其艺术创作至少给我们三点启发:

一是真情实感是艺术打动人的魅力所在。无论古今中外,打动观众的优秀作品一定是艺术家情之所致,兴之所为之作。精湛的技艺可以让人惊叹,真切的情感抒写才能让人心动。在艺术实践中,艺术家往往是触景生情,情由景生,在情景交融中生发审美情感。李兵正是用心在体味雪山,用情在拥抱雪山,如他所说“只要我一踏进那片土地,就有不竭的创作冲动。无论是冬春时节的宁静还是夏末秋初的热烈,无论是白山黑水的晶莹还是红叶绿树的鲜润,在我眼里,都有如诗、如歌的神韵,都是浑然天成的画卷。因此,凡是看到或想起西域雪山的独特风貌,我就会无拘无束、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创作的世界里。”李兵画作最能触动我们心弦的不是那外在形貌而是被他的心灵与情感熔炼过的雪山雄浑壮丽的气度,静穆圣洁的气质。当下中国画坛,有太多依葫芦画瓢现象,因无体验的因袭抽调了传统符号原本的意蕴,或将画画视为技术呈现而制造缺失情感的符号,使画作仅仅成为无情感含量的视觉元素。艺术的魅力在于传情的深度,这是一切优秀画作,也是李兵水墨雪山画给给我们的启迪。

 

▲刚强到白头(137×70厘米)

二是传承与创新是艺术的价值所在。李兵在数十年的艺术旅途中,尊师善学,其有三师,一是传统,二是有成就的画坛前辈,三是自然。对于传统他是一个探幽者,古人之画理画法,他认真研习;对于画坛前辈,他是一个虚心采集者,不囿于一家,而是广采博集,作为黄纯尧的入室弟子,他也曾拜李文信、姚思敏、唐允明、钱来忠等先生为师,还曾求教于刘大为、尼马泽仁、杨长槐、朱常棣、罗其鑫等先生。他学习揣摩前辈笔墨特色与艺术意趣,更学习他们严谨而豁达的从艺与为人之道,可以说李兵是善吃“杂粮”而壮自身体魄;对于自然,他是膜拜者,高原雪山在他心中不是一种异己的客体与力量,而是引发心灵悸动的神圣领域,在雪山面前他永远是一个仰望并努力熨帖其脉搏的学生。李兵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无论是师古人、还是师他人和师造化,重要的是心领神会,而不是泥古不化、循规蹈矩,以他法为雷池而不敢超越。只有与“三师”暗与理会,才能化古法他法为己法,才能与造化“神遇”而迹化。李兵的水墨雪山画隐含着深厚的传统文脉,又彰显出独一无二的风貌特征,正是他尊重古今传统、师造化而另辟蹊径的结果。

三是修养德性是艺术的内在力量。好的艺术作品在形式又不完全在形式,作为“文辞”的形式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如果我们可用“雄浑”来形容李兵的雪山画的风格与美感,那么,这种风格与美感与他本人的内在气质、修养有关。李兵不是一个只重技巧画法的匠人,而是一个学者型的画家,更是一个宽厚待人的从艺者。李兵总是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方式待人处事,交友拜师,谦逊看别人长处,虚心学别人优点,凡与之相处过的人都能感到他的豁达气度,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高原雪山的膜拜与钟情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追求宽厚人格理想的自然折射。人格理想与内在才情修养从来都是中国画的内在魅力所在,胸襟大,往往画的气象就大,修养高、才情足,画的意境就悠远。作为现代人的李兵,一方面像古代文人那样努力追求人格的完善,一方面不断强化自己的内在修养,因而他对诗文研习、对画理的探究从来没有懈怠过。其水墨雪山画,常配以自作题画诗,这些题画诗本身充满画面感和形象感,使诗情与画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云烟腾意浓》一画题以“石有凌空志,云烟腾意浓,居高能观远,众顶一览中”,诗画结合,不仅将雪山重岭的雄劲与动感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抒发了追求高远的志向。在《壮傲千秋寒》一画中他题以“极目苍山远,遐思广无边,雪天共一色,壮傲千秋寒”,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渲染出高原雪山辽阔与苍茫的意境。不知李兵是诗意在先,还是由画而有诗作,但是,其写诗也好,作画也好,必定是“意在笔先”。意蕴含于笔墨、依托于形象,由超越笔墨与形象,笔随情动,墨由意出,因而其雪山画作充满了浓郁诗意,正是这种诗意性为观赏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审美空间。从这个角度上看,用“写实性”来概括李兵水墨雪山画,的确不太搭调。诗言志,画抒情,诗画的格调与境界,只不过是艺术家内在情愫与修养的一种外化形式而已。李兵不是一个只有画技而无人文修养的“画匠”,在他的身上流溢出的是学者型画家的气质与品味。

钟情于高原雪山的李兵,正直年富力强的时节, “西域雪山画家”不仅是他的一个特殊名片,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身份称谓的背后,蕴含着他的情感诉求与生命的需求以及他的艺术理想。因而他在艺术上有一种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痴情”:“我愿意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不断求索,用手中的画笔展示生动的雪山,替西域大地代言,为国粹艺术添美,给当代画坛增辉。”

我们期待着李兵源源不断地推出水墨雪山佳作,他也一定能在高原雪山画的创作中不断获得“居高能观远,众顶一览中”的审美体验。

2014年初秋于望江楼下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曲艺书画 > 绘画动态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