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黎平县张鲁村:湘黔边界村的十年蝶变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10-16 13:17:25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夏旭峰 姚进忠 点击: 评论:0

 贵州文化网讯 贵州省黎平县德顺乡张鲁村,距乡政府驻地约30公里,系德顺乡最偏远的一个村,是德顺乡与湖南省边界交界的村。昔日,这里路况差,村民来乡里办事,往返要三四个小时,现在修了5米的水泥路到村上,村民办事更方便了。

54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张超,担任村干部23年以来,亲眼见证了张鲁村的十年新变化,他在默默守护的路上书写乡村振兴新的篇章。

要想富,多修路。多年来,张鲁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村里最头疼的事,也是村民最关注的话题。张超带领张鲁村在脱贫攻坚中走出一条致富路,缺乏资源和项目,他和村干部不断争取,跑项目,先是拓宽村里的公路,再是争取资金硬化村路和产业路,2016年张鲁村完成村级公路硬化,为全乡“村村通水泥路”画上了圆满句号。

“路通了,就想发展产业,哪怕天天待在村上,我都愿意,就希望看着我们村变得越来越好。”张超说。

村里山高雾多,看着分散生长良好的竹子,村“两委”决定增加竹木种植面积,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张鲁村楠竹资源的经济优势。

2017年,张超协同乡村干部招商引资,引进重庆特珍食品有限公司在村里办起了春笋初加工厂,收购春笋160余吨,出售冬笋20余吨,为民创收65万余元。

在楠竹产业的发展上,村民逐渐积累了优质竹木种植发展经验,从起初的冬笋生意到产业规范化,每年村里的冬笋都要远销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同时,张鲁村成立裕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109户贫困群众养鸡鹅8000只,为村民创收的同时,还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00元,感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后,张超又带动返乡致富能手在村里办起了楠竹加工厂2家,就地就近解决20余人就业。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在他的号召下,村里致富劲头十足,一些村民开始承包村里的竹制品加工厂,探索竹产业链。

乡村振兴以来,张鲁村积极对接乡林业部门实施低产林改造,为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如今村里拥有楠竹资源9000多亩,平均每户拥有50亩竹山,同时引进技术能人,创建黎平县绿源笋干加工厂,如今该厂有6条生产线,绿色发展逐渐有成效。

采取“公司+党支部+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竹产业,促进群众增收。

“在春季,全村群众出动,一天能挖3万多公斤的鲜笋,加工厂把鲜笋制作成干笋,再通过深加工的方式销售到浙江、上海、福建等地,销路大好。”村党支部书记张超说:“张鲁村每年累计收购春、冬鲜笋20万公斤左右,制成笋干15万公斤,户均增收3000元,产值在100万元左右。”

“以前村里没有资源,交通不便,现在我们有了茂密的竹林,家家盖起了新房,道路干净整洁,每天有人打扫,家里的劳动力还可以多一份收入,我们12个护林员每天在各片区巡逻,一起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护林员龙兴干说。

如今,走进张鲁村,清风徐来,竹叶摇摆,翠绿欲滴,从养家糊口到脱贫致富,从交通不便到宜居宜业,张鲁村发展致富的缩影正是一代代人勤劳和守护的生动体现。(夏旭峰 姚进忠)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