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考古 > 考古发现  
凌家滩出土文物首次“大团圆” “璀璨星光———凌家滩文化展”省城开展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12-12 09:44:03 来源:安徽商报 作者:刘媛媛 点击: 评论:0

 玉猪、巨型石钺、三角叶形饰……12月7日,“璀璨星光———凌家滩文化展”在安徽博物院新馆开展,194件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玉器、石器、陶器等展品与观众见面。作为凌家滩文化的一次重量级大展,本次展览促成了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27件凌家滩文物“回乡”团聚,实现了对凌家滩遗址出土文物的首次集中“亮相”,很多文物是第一次在安徽展出。

 

 

凌家滩出土文物首次集中“亮相”

       12月7日,在安徽博物院新馆五楼,194件精美文物齐聚展厅,星光璀璨,熠熠生辉,讲述5000多年前凌家滩的动人故事。

       考古泰斗严文明先生曾说:“在长江中下游,凌家滩是首先走上文明化道路的先锋队。”1985年被发现的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闸镇凌家滩村,遗址年代距今5800年至5300年,总面积约为140万平方米,是迄今发现长江下游巢湖流域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凌家滩文化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1998年,凌家滩遗址被列入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21年被列为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凌家滩文化展策展人、安徽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孟倩介绍,凌家滩文化展命名为“璀璨星光”,取自苏秉琦先生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满天星斗”说。“凌家滩无疑是深邃暗夜中最为瞩目的、散发着璀璨光芒的一颗明星。”

       为了全景展示凌家滩文化面貌、凌家滩与其他史前文化互动交流,本次展览精心遴选故宫博物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7家文博机构收藏的凌家滩、红山、良渚、北阴阳营、崧泽、薛家岗出土的具有重要考古价值与历史意义的玉器、石器、陶器等展品,共计194件,其中不少是首次在安徽展出。

 

 

 

[“回家”团圆]

27件故宫馆藏凌家滩文物难得一见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在展厅现场看到,玉鹰、玉人、玉猪、玉龟及玉签组合器等珍贵文物集体亮相,不少闻讯赶来的观众惊喜不已。

       一进展厅,安徽观众非常熟悉的大玉石猪被单独安放在展厅一角。利用玉料自然形态雕刻而成,这件大玉石猪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形体最大和最重的猪形玉雕。

       玻璃展柜里,玉龟及玉签组合器安静陈列。玉龟形器巴掌大小,中空,器壁较薄,内外壁光素无纹,旁边有一枚扁长条形的玉签,顶部中间单面有一个小孔。孟倩介绍,玉龟形器出土时位于墓主腰裆部,玉签位于龟形器内,共计出土3套。“考古专家推测,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挂在腰间非常珍视之物。玉龟、玉签组合的出现可能与占卜密切相关。”

       大名鼎鼎的凌家滩玉龙也为了此次展览专程从含山博物馆“赶来”。孟倩介绍,龙作为中华文明最具象征性的形象符号,在史前时期多种文化中均有体现。凌家滩玉龙呈首尾相衔的环状,龙身近尾部有一钻孔,应是作系挂或连缀使用。“在中国史前时期不同文化中,龙的形象不尽相同,但都是多种生命体的艺术加工,被赋予巨大力量与无限功能,折射出先民们对龙的崇拜以及背后的宗教哲学观念、民族心理等。”

       远在故宫博物院的27件凌家滩文物在此次展览中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一件巨型石钺长34厘米,宽23厘米,厚3厘米,是名副其实的“重量级”,重达4.25公斤。凌家滩最近考古发现中,一件长38.3厘米、上宽24.3厘米、下宽28.5厘米的石钺亮相,被认为是凌家滩目前发现的体量最大的石钺。而在此之前,故宫博物院藏的这件巨型石钺则是凌家滩出土石钺中最大的。

 

       另一件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三角叶形饰”长10.3厘米,宽6.1厘米,厚3厘米,两面精磨,一面琢磨叶脉纹,一面平整光滑。正面以一条竖阴刻线作为叶茎,两侧有18组对称阴刻线斜向分布,象征叶脉。有专家认为,“三角叶形饰”的性质与圭相同,是象征权力的玉礼器。

[举炊烹饮]

饮食用具等反映凌家滩人物质生活富足

        5000多年前的凌家滩是长江中下游首先走上文明化道路的先锋队,凌家滩人的生活也非常丰富多彩。

       鸡形陶壶、陶碗、陶钵、陶盘、陶豆、扁足陶鼎……展览中,五花八门的饮食用具反映了凌家滩人餐桌的丰富。据介绍,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凌家滩先民已经发展了种植、养殖、打猎、渔猎等多种经济。展览还根据考古发现,为观众整理了凌家滩先民的日常“食谱”。“粮食包括水稻、菱角、莲藕、薏苡属、栎属等。肉类包括猪肉、狗肉、野猪肉、鹿肉、虎肉、鸟肉,一般通过狩猎获得。”凌家滩人还喜欢吃“水产”,鱼肉、蚌肉都在他们的“食谱”中出现过。

       作为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凌家滩玉器制作技艺精湛,造型别具匠心。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美玉器以及玉芯、玉料、治玉工具的发现,表明凌家滩已经出现治玉工匠及生产玉器的手工业作坊。展览中,凌家滩玉璧、玉镯、玉璜、玉冠饰等精美玉器集中展示,美轮美奂,5000多年前工匠的精湛技艺令人惊叹。

       其中一件兔形玉梳背表面光滑,上部被精心雕琢成了一只玲珑可爱的小兔子,下部是带有四个圆孔的长条形凹边。展览策展人、安徽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孟倩介绍,这件器物可能是梳子的组合件—梳背,插在头发上作为装饰品。“凌家滩出土的动物形玉器除了玉兔外,还有玉龙、玉鹰、玉龟、玉凤、玉蝉等等,形象逼真又不夸张,基本都出现在高规格墓里,或体现了某种原始宗教信仰。”

       展览中,一件水晶耳珰经过5000多年岁月的洗礼,依然晶莹剔透。这件水晶耳珰的球面体在显微镜下放大120倍观察仍不见磨擦痕,其抛光的净面度很高,可与现代抛光技术相媲美。

 

 

 

 

[丰富多样]

5000多年前凌家滩文化交流触角或跨越千里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此次展览专设篇章,对凌家滩文化与同处于长三角地区的崧泽文化、北阴阳营文化、薛家岗文化以及同为史前三大治玉中心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相似文化因素进行类比展示。孟倩介绍,红山、凌家滩、良渚并称为“史前三大治玉中心”,其玉器既有勾连,又各具特色,社会形态也具有极其相似之处。此次展览中,红山玦形玉龙、红山玉鸟、良渚玉冠形饰等重量级文物远道而来,与凌家滩玉龙、玉鹰、玉冠饰等对比展示,令观众耳目一新。

       其中,来自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红山玦形玉龙出土于建平牛河梁遗址第2地点1号冢4号墓,通体精磨,光泽圆润,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类之一,也是玦形玉龙中的第一件正式考古发掘品,对红山文化玉器时代的最终确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红山玦形玉龙与凌家滩玉龙都是首尾相接,都为兽面,都雕有牙齿,都有可穿线系挂的小孔,器型有颇多相似之初,令人称奇。孟倩介绍,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虽然从地理位置上看相隔遥远,但不排除在5000多年前,两地上层社会存在彼此交往和文化交流。除了红山玦形玉龙外,位于湖北的后石家河文化玉龙与凌家滩玉龙也极为相似,这进一步证明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基因源远流长。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图片由安徽博物院提供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历史考古 > 考古发现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