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瑙山营盘遗址位于凤冈县绥阳镇,是清代政府倡导、乡绅主持营建的一处自卫性山地营垒,由当地乡绅钱青云倡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是数量庞大的清代山城的代表性遗存,也是窥视19世纪中后叶中国王朝体系全面崩溃时乡村治理情况的一面镜子。
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结合考古、文献与口碑的玛瑙山营盘遗址研究
现任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曾参与过玛瑙山营盘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他回忆了该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我们的田野考古工作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全营的遗存,包括垣墙、门道、碉楼、哨台、射击孔、炮台、房址、墓葬、匾额、碑刻、夹杆石、道路、地下空间等进行全面调查、记录与测绘,并佐以适当的试掘。这是判定全营格局与年代的基础。二是对周边相关遗存进行调查与记录,主要包括窑址、官田古寨与钱氏祖茔等,对墓碑铭文进行全面捶拓,并结合族谱对碑文进行了考释,以拓展对玛瑙山与当地社会的认识。三是对族谱资料和关于玛瑙山的口碑传说进行搜集与整理,看见一个不一样的玛瑙山。”
田野工作结束后,李飞作为编者和主要执笔人完成了《玛瑙山——考古、文献与口碑》一书,书名中的“考古、文献与口碑”,表达的就是玛瑙山营盘的田野考古从三个不同的面向,或用三类不同的材料来重构玛瑙山的尝试。将考古、文献与口碑相结合重构历史的研究取向,在李飞作为考古发掘领队的海龙囤考古实践中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李飞认为:“多种材料的结合,是晚期考古学研究的应有之义。”
作为从海龙囤到玛瑙山的田野考古工作者,李飞认为两处遗址都书写着谷地人群在特殊情况下向险峻山地寻求庇护的生存智慧,并且,“以海龙囤和玛瑙山为代表的两类遗存背后的人群,上山之后并未割断与谷地的联系,广袤的河谷与盆地仍是其生活来源的重要支柱,于两地之间机动穿梭,折射山地文明的别样生活。”
就玛瑙山营盘而言,李飞等考古工作者从对一个山城的深入解剖,到通过族谱与墓葬碑文揭示遗存背后的乡绅豪族,再到利用相关文献勾勒19世纪中后叶清王朝崩溃时期中国乡村的一般情景,“我们试图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中来解读这类遗存的意义,使考古学的研究、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助推尚不太被重视的清代山城的梳理。”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