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苗绣,飞针走线绘出致富“路”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5-13 00:27:22 来源:天眼新闻 作者: 点击: 评论:0

贵州省<a href=http://www.gzculture.net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黔东南</a>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朱佳莉展示用她的绣片制作成的手提包。蔡兴文摄.JPG

雷山县绣娘朱佳莉展示用她的绣片制作成的手提包 (蔡兴文·摄)

“蝴蝶”“龙”“凤”……雷山苗族绣娘用丝线在布片上绣出各种图案、纹样,缝制在衣服上,以印记先祖文化、感悟生活环境、增加自身美感。蕴藏丰富刺绣的苗族服饰,能让苗族人读出一个故事,诉说一段历史。

雷山苗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技艺没有固定的学习范本,即便是同一种图案,在不同的绣娘手中也会有不同的展示。绣娘通过心领神会,常年运用后才能掌握的一门技艺。

雷山县苗族绣娘在刺绣。蔡兴文摄.JPG

雷山县苗族绣娘在刺绣 (蔡兴文·摄)

苗族刺绣有平绣、破线绣、打籽绣等10多种绣法,绣法独特且精致。这些刺绣不用粉本,大多只用剪纸当底稿,许多刺绣经验丰富的绣娘甚至全凭自己的想象,在土布上飞针走线,行云流水地将自己想要展现的故事通过刺绣呈现出来。

近年来,雷山县以“锦绣计划”为依托,引领妇女走上一条融合民族特色与手工产业的发展之路。这项计划充分挖掘乡村名绣娘、邀请非遗大师和市场专家开展技能培训,大力推行“妇联+公司+基地+绣娘”的产业发展模式,让妇女们有地方绣,有渠道销。与此同时,抓住阿里巴巴、佛黔等帮扶机遇,建强东西部协作帮扶平台,以“东部市场+苗绣产品”“东部企业+苗绣基地”协作机制,进一步提高雷山苗绣行业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三大转变。

杨阿妮(中)带两名绣娘在进行网络直播,介绍苗绣产品。陈沛亮摄.JPG

杨阿妮(中)带两名绣娘在进行网络直播,介绍苗绣产品  (陈沛亮·摄)

雷山县成功挖掘出杨阿妮、甘小芝、张桂英、高成春等妇女致富典型案例,发挥老一辈手工艺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号召雷山籍网络达人绣娘,以网络直播的方式传播非遗技艺,培养年轻妇女对刺绣和传统手工艺的兴趣。

 截至2024年10月,雷山县共计开展锦绣计划培训28期1924人,成功培育1名“全国乡村工匠”、19名省级“最美绣娘”、5名州级“名绣娘”、12名县级“名绣娘”。雷山县掌握刺绣、织锦、蜡染等传统手工技艺的妇女约3.5万人,近5000名妇女直接或间接从事刺绣手工生产,绣娘每月增收1000—5000元。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