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名录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名录  
传承人的风采――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展演”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09-01-08 20:27:33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王路 点击: 评论:0

     本网专稿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展演”,自2008年8月6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开幕以来,吸引了大批观众参观。


    作为北京奥运会期间的重要文化活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展演”突出了“活态传承”的核心理念,通过羌族刺绣、徽墨制作技艺、歙砚制作技艺、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厦门漆线雕技艺、剪纸、苏绣•无锡精微绣、藏族唐卡、木版年画、泉州提线木偶、衡水内画、茶艺演示等十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现场演示,凸现出“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延续中的重要意义。展览开幕以来,观众络绎不绝,被精美的展品和传承人的精湛技艺所吸引。


    侗族大歌

    进入展场,迎面看到的是一群来自贵州侗乡的年轻姑娘和小伙子,他们是侗族大歌的传承人,身穿民族服装,载歌载舞,为观众表演出动听而欢快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表演


    侗族大歌,侗族称为“嘎老”。“嘎”即歌,“老”既含有大之意,也含有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嘎老”是一种由众多人参与的歌队集体演唱的古老歌种,故译为大歌。


侗族姑娘在现场参观


    侗族大歌历史久远,早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长歌闭目”的情景,这是数百年前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献。大歌一般在村寨或氏族之间集体做客的场合中演唱,是侗人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核心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和传达了侗族文化的灵魂。黎平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特殊的组织形式传承侗族的历史和文化。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曲目众多,内容极为广泛,具有社会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是维系侗族社会生存的精神支柱。


    徽墨制作技艺

    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用传统技艺制作的徽墨精品具有多方面的优点,有的“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数十幅不耗一二分也”,有的“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有的“取松烟,择良胶,对以杵力……滓不留砚”,有的“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有的“光可以鉴,锋可以截,比德于玉,缜密而栗。其雕镂之工,装式之巧,无不备美”。


徽墨制作演示


周美洪


    周美洪是“徽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其父亲言传身授,深得制墨真谛,技艺精湛。代表作有《李廷牌超漆烟墨》《李廷牌徽墨》《超细油烟松烟墨》等。


    厦门漆线雕技艺

    漆线雕工艺在厦门流传三百余年,历经蔡氏13代传人。传统的漆线雕制作包括雕塑、粉底、漆线装饰、妆金填彩等4个方面。就作品的创作设计而言,雕塑是首要的。但就艺术的特殊美感而言,漆线装饰的技艺才是关键。漆线雕用陈年砖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调和,经反复舂打成为柔软而又富于韧性的泥团,俗称“漆线土”,再由手工搓成 “漆线”,然后在涂有底漆的坯体上用“漆线”盘、结、绕、堆,塑造浮凸的图形。厦门漆线雕特别讲究线条的艺术性,制作手法严谨细腻,显示了一种精致的工艺美感。


厦门漆线雕技艺演示


蔡水况(左)


    蔡水况是“厦门漆线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蔡氏漆线雕的“漆线”精细如发,工艺处理十分考究,图案形象工整细密,富有“错彩镂金、雕绘满眼”的装饰美感。其代表作有《波月洞降妖》《闹天宫》《还我河山》等。


    衡水内画

     衡水内画是指河北省衡水市的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主要分布在衡水市及其周边地区。其工艺精妙异常,“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如同鬼斧神工,被外界认为不可思议。鼻烟壶的内画技艺产生于清代,1696年,康熙皇帝设立了第一个玻璃工厂,专门制作鼻烟壶,赏赐给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乾隆时扩大了烟壶的选料范围,由料器(玻璃)、瓷器发展到象牙、琥珀、珊瑚、玛瑙、水晶、竹根等。嘉庆年间,具有特定风格的京派内画开始出现,咸丰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制作工艺包括写、画、雕、刻、镂、錾、烧、焊、凿、磨、镶、嵌、铸、错、粘、漆及模压等技术。衡水内画把国画的皴、擦、染、点、勾、丝等技法引入内画,使内画技法得到很大的发展,并将其提高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王习三(左)在展演现场


  王习三是“衡水内画”代表性传承人。他把国画的皴、擦、点、柒,勾、丝等技法引入内画,是“冀派”内画壶艺术的创始人,首创如今被内画界广泛使用的“金属杆勾毛笔”,井开“油彩内画技法”的先河。其作品题材广泛构思高雅,运笔灵活,形神兼备,书画并茂。代表作品有《美国历届总统肖像系列烟壶》《中国历代名君》《珍品图》等。


    泥塑•浚县泥咕咕

    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据《资治通鉴》载,隋末农民起义军与隋军争夺黎阳仓(当时浚县称黎阳),瓦岗军首领李密手下有一员叫杨圯的大将在此屯兵,得杨圯屯村名。当时军中有一些士兵会捏泥人,为纪念在战场上阵亡的将士和战马,他们用当地的胶泥捏塑泥人、泥马。后来军队中一些人员就地安置,这门手艺便流传下来。浚县泥塑形体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时发出“咕咕”的声音,故称“泥咕咕”。浚县泥咕咕的基本造型有人物、动物、飞禽三大种类一百多个品种。其制作工具很简单,主要是塑型的竹筒和竹棍,制作者利用这些器具,经过和水、捶制等工序,将当地的黄胶泥塑成作品,然后蘸上松香(现改为墨汁)、洋颜色(现改为水粉颜料)、用自制的麻笔(现改为毛笔)在塑型坯上涂绘,多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再以红、黄、蓝、绿等比较鲜艳的颜色绘出各种图案,与黑底形成强烈的对比,再用清漆罩上一层,放入高与宽约一米左右的砖砌小土窑焙烧。


展演现场的泥咕咕展位


泥咕咕传承人王学锋 本网资料


    王学锋是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师,浚县泥咕咕第九代传人。八岁随父学捏泥咕咕,深得其父真传,艺龄已有40余年。其捏塑技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所塑作品造型生动、手法细腻、色彩艳丽、形神兼备。除各种造型的泥咕咕外,他表现独角兽、摇头狮,顽猴、十二生肖、骑马人、戏曲人物、西游记等题材的塑作也颇有代表性。


    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是广东潮州地区的一项民间雕刻艺术,主要用以装饰建筑、家具和祭祀器具。潮州木雕以多层镂通为特色,不少木雕以金箔贴饰,以黑漆或五彩烘托,前者称“黑色装金”,后者称“五彩装金”。也有采用“本色素雕”的,为的是达到质朴无华的效果。


李得浓和他的作品


    潮州木雕多以坚韧度适中的樟木为材质,镂刻形式丰富多样,有浮雕、沉雕、圆雕、镂雕、通雕等多种手法,雕出的成品剔透玲珑,层次丰富。在一件雕刻上,潮州木雕常以“之”字形布局构图,利用山水亭阁将曲折、连续的故事巧妙地分割为不同画面,做到人物繁而不乱,情节生动有序。


李得浓在展演现场演示技艺


    李得浓是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1975年进入潮州木雕厂,师承陈舜羌等木雕老艺人,1977年进广州美术学院进修。1980年起先后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潮州开元镇国禅寺和潮州韩文公祠等创作了大量的装饰雕塑。代表作有《锦上添花》《憩息之舟》《风生水起喜悦归》《渭水求贤》等。


    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

    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迄今已有 600 年以上的历史。紫砂陶制作技艺以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 (具体有紫泥、朱泥、本山绿泥等多种) 为原料,采用百种以上的自制工具,经过打泥片、拍打身筒(圆器)、镶接身筒(方器)或镶接与雕塑结合(花器)、表面修光、陶刻装饰等步骤最终完成陶制品。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成品以茗壶为代表,其制器物件有光器 (又分圆器和方器)、筋纹器和花器等不同的造型流派。紫砂器内外一般均不施釉,以纯天然质地和肌理为美。作为上品茶具,其良好的透气性能使人尽享茶之色香味,由是紫砂器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相契合,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汪寅仙在现场演示


汪寅仙


    汪寅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56年考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吴云根、朱可心等著名老艺人;1958年任技术辅导;1973年进紫砂厂研究所,从事紫砂造型设计创作。汪寅仙研习紫砂技艺五十多年,不仅对紫砂塑器(花货)有精到的把握.对简练的几何形壶制也多有研究,技术修养全面,兼容各派的制壶技艺,其壶艺善于把握自然的生态美感,且工艺严谨,手法独特。

    藏族唐卡

    唐卡包括的内容极为广泛:有反映藏传佛教和各种神灵的宗教唐卡;有反映自然科学成就的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唐卡;有记载历史事件的史料唐卡;有记录人物的传记唐卡。这些唐卡上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宗教教义、西藏风土、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堪称是形象的百科全书。

    藏族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布局上疏密参差,以虚济实,活泼多变。画法上主要有工笔重彩与白描种种,首先按照造像量度标准起稿,面部五官、头、胸、腰等各个部位的比例均有严格的要求。然后着色,用色上强调对比,讲究色彩富丽,追求金碧辉煌的效果,并用点金和其他中和色统一画面。最后线描,线条勾勒,一种线粗细一致、刚柔相济,另一种运笔有粗有细,顿挫变化,随画面的区别而运用,有的线条粗犷有力,有的圆润流畅,均能达到传神动人的效果。


西合道


    西合道是唐卡艺术的传承人,幼年跟随舅父——著名藏族唐卡艺术家尕藏学习绘制唐卡,从艺已有50多年。西合道走遍西藏、甘肃、内蒙、山西、云南、四川等地,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2005年,西合道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除自己的儿子外,西合道还将以往只在家庭内部传授的技艺传给许多年轻人,现已带出了二十多个徒弟,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唐卡艺术发扬光大。


娘本作品:释迦牟尼传 本网资料


    娘本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画院院长,青海省工艺美术大师,曾获得“首届中国唐卡大师”称号,藏族唐卡代表性传承人。从小受吾屯上寺和下寺佛教绘画艺术的熏陶,12岁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吾才让研习唐卡和藏传佛教艺术。其创作融合藏传佛教各教派绘画艺术的手法和风格,并借鉴敦煌壁画和汉族工笔绘画的技巧与形式,形成了新的唐卡艺术面貌。代表作有《释迦牟尼传》《莲花生大师》《文殊菩萨》《白度母》《欢喜金刚》等。


    剪纸

    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流布地域广泛,是我国最著名的民间艺术品类之一。 长久以来,剪纸广泛地应用于当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如窗花、炕围花、枕花、喜花、寿花、门神和灶神剪纸;甚至还有具祈雨招魂辟邪等用途的剪纸。剪纸多以红纸剪成,体现着喜庆、热烈的民俗气氛。 许多地区的剪纸都保留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并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血脉相连,以当地民俗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神话传说为主要表现内容。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造就了剪纸艺术丰富而鲜明的地域特色,剪纸艺术题材丰富、手法夸张、造型生动,既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又有丰富的社会意义。


刘静兰在展演现场


刘静兰


    刘静兰是内蒙古工艺美术大师、内蒙古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她抢救性地搜集、整理、复制了很多民间窗花,并创作了喜花、生肖花、寿花、团花等多种样式的剪纸新作。代表作有《老窗户――阴阳相合》《十二生肖》《草原吉祥》《腊梅猪》《福猪》《四季团花》等。


卢雪


卢雪作品:至圣先师 孔子


    卢雪是剪纸艺术的传承人,身于剪纸世家,6岁开始学习剪纸,师承母亲,作品传神,演绎天成,造艺日殊,一纸独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剪纸的社会功能,以其唯美风格,诗化表现剪纸艺术的特色。她的作品凸现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创新性。她善于运用剪纸艺术形式,系列性、专题性地表现中国历史、当代文化和西方文学题材。她创作的大型剪纸作品《九龙壁》,多年前就已被人民大会堂收藏并展放在山东厅;她的104幅《孔子和孔子圣迹图》被首都博物馆《孔庙》收藏。她历经多年创作的五部《安徒生童话》共112幅剪纸作品被丹麦安徒生博物馆收藏,其中四幅安徒生童话剪纸作品被香港邮政署设计为主题邮票公开发行;为此,她荣获了丹麦女王颁发的“丹麦国旗骑士勋章”。


    杨家埠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年画中,门神的历史最为悠久,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守门将军”的门神雏形。唐代以来佛经版画的兴起、雕版技术的成熟和宋代市民文化的发展都大大促进了木版年画的繁荣;北宋时期出现了专门售卖年画的“画市”,当时称为“画纸儿”;宋金时期,已经出现了“四美图”这样精美绝伦的木刻版画,它是现存最早的木版画。清道光年间,在李光庭著的《乡言解颐》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年画”一词。从此,“年画”就拥有了固定含义:即指木版彩色套印的、一年一换的年俗装饰品。在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年画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流传于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的一种民间版画。清代乾嘉年间,杨家埠木版年画开始兴盛,至咸丰年间达到鼎盛,一时间,当地出现了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的盛况,其年画曾行销大半个中国。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方法简便,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每年春节年画题材都会更换一次,许多新思想、新事物出现之后,马上就能够在年画中反映出来,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杨家埠木版年画还间接地记录下了中国民居和民间社会生活的情况,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家埠木版年画传承人张殿英(中)


    张殿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曾创办青云山民俗游乐园年画馆,力求全面恢复木版年画的传统印制方法,印出了“泡在水里不跑色的年画”,创作完成了“保护木版年画三大件”即《山东潍县年画》《农家乐》和《年画工具百宝箱》。代表作有《农家乐》《风筝都之春》等。


    嘉定竹刻

    嘉定竹刻工艺流传于上海市嘉定地区,为明代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朱鹤所创,主要在嘉定县(区)内传承。朱鹤将书画艺术融入竹刻,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深刻技法”,使竹刻成为一门独立的观赏艺术。嘉定竹刻艺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嘉定竹刻的形制多适合文人口味,其品种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笔筒、香筒(薰)、臂搁、插屏、抱对等,也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兽等。其技法包括浅刻、深刻、薄地阳文、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刻等十余种,具有明显的地域风格和鲜明的原创性,审美价值远远超过实用价值。


嘉定竹刻的传承人在现场演示


    寿山石雕

    寿山石雕是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材料,通过特殊技艺制作出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刻。寿山石的石质、石色、石形、石纹均极丰富,晶莹滋润,品种繁多,具有细、结、润、腻、温、凝的特点。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又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其技法主要包括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寿山石雕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品类。


林邵川在现场演示寿山石雕技艺


   林邵川是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文化研究会成员,寿山石雕的代表性传承人.其雕刻手法多样,善于结合圆雕、浮雕、透雕和薄意诸多雕刻形式,作品颇有风格特色。


寿山石雕传承人在现场演示


    羌族刺绣


羌绣作品 本网资料


    羌族刺绣是流行干羌民族聚居区的传统刺绣艺术。羌绣的色彩鲜艳,精美绝伦,不但显示了羌族妇女的聪明才智,更表达了羌族人民崇尚美的愿望。劳动之余,羌族妇女挑针走线.信手为绣,绣艺富有民族特色,绣品以花围腰和云云鞋最为著名。羌族刺绣分为挑花、绣花、纳花、盘花、刺绣等,针法以精巧细致的架花(挑花)为主,此外还有织字(提花)、纳花(扎花)、撇花(平绣花)、勾花(链子扣)等多种针法。这些针法各有特色,如纳花比较明丽清秀,勾花则显得粗犷豪放。羌族刺绣多以花草蔬果、飞禽走兽为图案题材,也表现人物,寓意吉祥,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所绣形象精致秀丽、栩栩如生。羌族刺绣图案多呈几何形,构图严谨,装饰性强;施色多见黑白,清爽明快,而挑花、纳花的色彩则五彩缤纷、绚丽夺日。羌族刺绣既美观又实用,绣花装饰部位均系穿戴用品的易损处 ,其密密麻麻的针脚能够增强衣物的耐磨性,可见羌族群众的工艺匠心。


李兴秀(中)在刺绣


    李兴秀是四川羌寨绣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民族服饰设计师,茂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工艺美术协会副主席,羌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荣获“阿坝州十大女杰”、“四川省民间工艺杰出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百家十大民间工艺羌绣杰出传承人”等称号。


云云鞋 本网资料

    苏绣•无锡精微绣

    无锡是苏绣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卷幅微小、构图精妙、绣迹工巧、绣技精湛的“精微绣”,则是无锡刺绣艺术的杰出代表。精微绣主要采用双面绣技法,但与一般双面绣相比,其用针、用线、用料、用色更为讲究,技术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绣刺细部时甚至要将一根丝线细分到七十至八十分之一。精微绣的画面形象虽寸马豆人、细若蝇毫,却刻画入微、神形兼备。这种甚于笔墨勾勒的精微之绣,有赖心手间的高度默契,堪称手工的极致。


赵红育(中)接受采访


    赵红育是无锡精微绣代表性传承人。她从艺三十余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精微绣,整理出戳纱针法一套共87种。她在刺绣艺术方面多有创新,特别是创制成功了双面精微绣。代表作有双面精微绣《丝绸之路》《百鸟朝风》《饮中八仙》等。


    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

    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继承了民间的传统工艺,并以之基础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内联升千层底布鞋采用纯棉、纯麻、纯毛礼服呢等天然原材料,选料考究,工序复杂,制作严谨,工艺独特,做工精细。内联升千层底布鞋的制作技艺极为讲究,掌握起来难度很大,学徒一般需要花三年多时间才能出师。


何凯英


    何凯英是新中国成立后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凭借精湛的制鞋技艺,他多次为国家领导人和国际友人提供“量脚制鞋”服务。他与其他技师一同设计、制作了一双“奥运福履”,以此表达普通制鞋师傅对北京举办“2008奥运会”的喜悦和祝福。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

    南京云锦是享誉中外的著名丝织工艺品,堪称世界丝绸史上的东方瑰宝。“云锦”是南京生产的各种提花丝织锦缎的总称,是一种先练丝、染色,而后加用金银线织造的丝织提花锦缎。云锦因其图案花纹典雅优美,色彩装饰绚丽庄重,宛如天上美丽的彩云而得名。云锦继承了我国古代丝织物的优秀传统,并在设计意匠和织造技艺上有新的创造,具有强烈的民族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工艺特色。


南京云锦:宝蓝地加金“普天同庆”妆 本网资料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演示


由于云锦长期用于专织皇室龙袍冕服,在织造中往往不惜工本,精益求精,故而形成了云锦的图案丰富多姿、花形硕大、造型优美、设色浓艳大胆,尤以用金为其特色,配色自由,色彩变化多样的特点。在织造工艺上更是将手工织造技艺发展到了极工极巧的地步,把中国彩织锦缎的配色技术和织造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使云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撰稿/摄影:王路)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名录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