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 您的位置:首页 > 人物访谈 > 文化名人  
贵州文化老人 | 画家朱毓善、朱贤礼父子的水墨人生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06-13 10:44:40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李峰 点击: 评论:0

 

“水墨家法绘丹青,颗颗明珠透碧云。深怀父辈同窗意,聊寄乡情表寸心”。这是贵州省文史馆馆员朱贤礼先生绘赠父执何应钦将军的水墨葡萄画题诗。朱贤礼承继乃父水墨家法,替父还“债”,传为海峡两岸黔人佳话。

水墨画家朱贤礼

1920年2月24日(农历正月初五),朱贤礼出生于贵州清镇县城(明威清卫城)一个军人家庭。其父朱毓善字少辅(又作少甫),清末童生,先后考入贵州陆军小学二期、湖北武昌陆军第三中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科就读。与凌霄、席正铭、刘端裳、傅杰、朱崧、朱氓等同学友善。1908年2月,朱毓善与陆军小学同学席正铭、刘端裳、阎崇阶等人成立会党组织——“黄汉公”(意为黄帝的子孙,汉人的天下必须光复),推举席正铭为“大爷”,阎崇阶和朱毓善为正副“钱粮”,联络同志,从事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宣传及革命活动。

武昌起义后,朱毓善曾潜回贵阳,秘密参加贵州自治学社,参与推翻清朝光复贵州之军事活动。1912年3月,滇军唐继尧颠覆大汉贵州军政府后,杀戮自治学社人士,毓善被迫离黔避祸,流寓于北京,供职于北洋政府陆军部。其间,他常与书画界朋友交游,热衷绘事,流连于北京琉璃厂书肆,拜师学艺,专攻水墨葡萄、牡丹,兼习竹、菊、兰等花卉之作。商务印书馆征其画稿印刷出版8000份,发行于世,“朱葡萄”之美称,享誉于北洋军界及旅京黔人之间。

朱贤礼先生的水墨葡萄(李芳收藏)

1917年朱毓善回乡,任清镇团防教练所军事主任教官、清镇县参议会议员,服务于桑梓。1925年,应保定军校同学、贵州全省清乡司令部参谋长陈佑六之邀,他赴贵阳任司令部上校参谋。随后,担任黔军彭汉章部杨其昌旅参谋长、杨寅亮师参谋长职务。因军阀内部尔虞我诈,军心涣散,糜烂地方,毓善与胞弟毓瑜(字云清,贵州崇武学堂教官、杨寅亮师部副官长)深感前途渺茫而离开其部。后来,杨寅亮将征战兵败之责归咎于其兄弟之离去,派兵缉拿,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黔军周西成、李晓炎混战,朱毓善出面为周西成对手李晓炎部过清镇筹办粮饷,维持地方秩序,从而避免家乡遭受兵燹糜烂,因而得罪逃亡他乡的清镇县长周景衡(字光岳,遵义人)。李晓炎败退云南后,周回到清镇续任县长。周知杨寅亮与朱毓善兄弟在军中之“过结”,且平日朱毓善又不遂其意,于是忌恨在心,寻机报复。周景衡遂借机将朱毓善诱捕,捆送贵阳,交给卫戍司令杨寅亮收监惩办,意欲借刀杀人。经军校同学陈佑六等人斡旋营救,先后被杨寅亮、毛光翔关押一年零八个月后,朱毓善获释。出狱之日,清镇乡绅自发燃放鞭炮,迎接有功桑梓的毓善先生回家。自此,毓善深知官场险恶,遂隐逸不仕,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之间,并专心传授其丹青妙法于子弟。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明代徐渭《题水墨葡萄诗》句)其怀才不遇之情,恰似朱毓善老先生的真实写照。沧桑事变,物换星移,如今朱毓善老先生的水墨画作早已难寻,令人不胜惋惜。

朱贤礼先生在弟兄中行四,人称“朱四爷”。自幼聪颖好学,10岁随父习画,承继其父水墨家法,以独特的作品风格,赢得世人的青睐,青年时即享誉于清镇,有“青年画家”之称。他在清镇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贵州大学先修班学习。国民党掀起第三次反共浪潮之后,国民党贵州省党部在抗战的大后方成立了“贵州边远农村工作团”(简称边工团),深入农村宣传“抗战建国纲领”,开展防范和监视“异党”(指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朱贤礼因长于绘事,被分配到边工团第二大队二分队,派赴遵义、湄潭、凤冈等地开展活动。不久,朱贤礼担任边工团第二大队书记。因遭大队长王更新之构陷,而离开边工团,并以“异党嫌疑”之名,被省党部主任委员黄宇人关押一月余,幸得其父老友、省党部委员梁聚五老先生的保护而免受进一步的迫害。

1946年,朱贤礼先后担任沿河县政府助理秘书、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县中学教导主任。不久,回到贵阳、清镇两地,先后担任贵阳《国风日报》总经理、清镇县政府公库主任、国民代表大会清镇县选举事务所委员、青年党清镇县筹备主任等职。解放初期,朱贤礼到清镇城关小学任教师。

1936年,李大光先生就任清镇县长,邀请朱毓善老先生题写“清镇县政府”匾额,刻石立于县政府门前。1950年朱毓善老先生辞世后,新政府邀请朱贤礼根据乃父书法风格,补书“人民”二字,刻石镶嵌其间,新的“清镇县人民政府”再现县府门前。两代风流,于此可见一斑。

令人遗憾的是,在1951年“镇反”运动中,朱贤礼以“历史反革命”罪被判刑,关押二十多年,画家身影消失于故乡。直至70年代末特赦出狱,朱贤礼先生被安置于安顺灯泡厂工作,1982年与郭刚书女士重组家庭。1984年,以民革党员身份当选为安顺市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同年,经世交老友、省民委副主任陈永康举荐,朱贤礼先生受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1991年改聘为馆员),并举家迁居贵阳。1993年5月30日(农历四月初十),朱先生在贵阳病逝,归葬于其夫人郭刚书老家瓮安草塘镇老虎冲。

1943年,朱贤礼在贵大先修班学习时,与同学一道去拜望田君亮老师。当君亮老师得知贤礼是朱毓善的公子后,风趣地对朱贤礼说:“你父亲欠我一笔债,看他何时还我?”贤礼一头雾水,无言以对。辞别时,君亮老师哈哈一笑,说道:“你父亲欠我的是水墨葡萄债哟”。贤礼回家告诉其父所欠君亮老师“画债”故事后,又勾起乃父所欠何应钦将军画债之事。

抗战之际,贵阳商人邝荣森假借军政部营建牧马场之名,乱砍乱伐清镇大钟山一带山林树木,当地士绅敢怒而不敢言。朱毓善致信贵阳陆军小学及武昌陆军中学同学、军政部长官何应钦将军,引起军方的重视和追查。何应钦将军除亲笔复函致歉外,嘱牧马场场长崔步青登门探望,并函索老同学水墨葡萄愉闲悦目。因战事频繁,加之毓善先生体弱多病,致使“画债”未能及时偿还,成为毓善老先生的一桩憾事。

1982年,重庆市政协委员、何应钦将军胞妹何应相回乡途经安顺时,贤礼先生与之相见,并以水墨葡萄、牡丹画赠何应相老人。同年12月,朱贤礼赴贵阳省政协宿舍田君亮老师家,赠水墨葡萄一幅,为父还“债”。1985年7月30日,王伯群夫人保志宁由美国回黔探亲,贤礼携水墨画两幅赴云岩宾馆探望,一幅亲赠保志宁女士,另一幅水墨葡萄托其转交台湾何应钦将军,以了却其父朱毓善未了心愿。

如果说朱贤礼的水墨葡萄堪称一绝,那么他的水墨牡丹技艺亦不逊色,可谓双璧生辉。朱贤礼题水墨牡丹诗曰:“高踞一品冠群芳,不着红绿争艳阳。载誉由来称国色,蜚声久已颂天香。”水墨牡丹在其笔下妙趣横生,国色天香跃然纸上,诗画相映成趣。

朱贤礼出席政协会议现场作水墨牡丹图

朱贤礼与陈永康系世交挚友,且能相互激励及照应。新中国成立前夕,热血青年陈永康受难于地方当局,得贤礼出手相救而幸免。数十年之后,贤礼特赦,永康不忘故交旧情,与之交往更加密切,并促其迁居贵阳。随即,朱贤礼到贵阳还担任贵阳市云岩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参与地方文史资料的编辑和撰写工作。在贵阳市、云岩区及清镇县政协文史资料选辑中,发表了《先父朱少辅生平事迹述略》、《抗日时期的贵州边远农村工作团简况》等史料文章。1986年由贵州省文史馆选送朱贤礼先生创作的水墨牡丹一幅,参加中央文史馆成立三十五周年展出,随后刊发于《人民政协报》。其水墨画作通过亲友被美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个人收藏,并在澳大利亚、法国等地展出,画家声誉远播海内外。1991年8月,参加海峡两岸黔人书画联展,翰墨情缘,以画会友,得到旅居海外的黔籍画家陈人山等人的推崇,彼此之间结为好友。

1991年8月19日朱贤礼(左)与黔籍台湾画家陈人山参加海峡两岸黔人书画联展时合影

朱贤礼先生承其家法,勤奋探索,形成独特水墨画风,朱氏父子在贵州画坛赢得一席之地,其丹青佳话千秋颂扬……


撰文:李峰  来源: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人物访谈 > 文化名人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