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黔西南州1月12日消息(记者任振国 实习生潘利青)大多数人对夜郎的了解止步于成语“夜郎自大”,而在位于贵州省兴义市的黔西南州博物馆,陈列了在贵州出土的大量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物,生动再现了夜郎古国人民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风貌。1月10日,“机景联动·飞阅贵州”——“支线串飞”贵州文旅探访团来到黔西南州博物馆,一同探索关于夜郎的秘密。
或低头抚琴,或抚耳唱歌,一个个陶俑诙谐生动、栩栩如生……博物馆内设有贵州汉代历史文物展——“夜郎的疑问”,分为“道不通”“一州主”“汉广大”三个单元,分别呈现了夜郎地区人的起源、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归汉后的文化发展。众多精品文物,成为贵州研学旅行团的必选去处。
据了解,黔西南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丰富,馆藏文物多达4500余件(套)。2023年以来,黔西南州博物馆通过文物研究、增加馆藏、狠抓文保修复、展览提升、宣传社教、文创产品开发等工作,多措并举让黔西南州的文物真正“活”了起来,“火”了起来。
博物馆内人潮如织(央广网发 潘利青 摄)
东汉铜豆(央广网发 潘利青 摄)
东汉铜鎏金朱雀与铺首棺饰(央广网发 潘利青 摄)
东汉摇钱树(央广网发 潘利青 摄)
东汉铜马车(央广网发 潘利青 摄)
西汉玉璜(央广网发 潘利青 摄)
汉抚耳唱歌俑(央广网发 潘利青 摄)
汉陶狗(央广网发 潘利青 摄)
汉陶猪(央广网发 潘利青 摄)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