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考古 > 考古发现  
它们都是什么来头?看2023年,贵州考古挖到了啥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3-06 15:13:21 来源:多彩贵州网 作者: 柴睿 点击: 评论:0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柴睿)从史前古朴到商周文明;从隋唐大气到明清风流,在一个个石器陶器里,是被时光淹没的历史回忆,更是贵州考古人追求的乐趣。

  在过去的2023年,贵州考古人都挖到了啥?近日,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记者来到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23年度年终考古业务总结会现场,带你看看这一年,贵州考古的工作成绩单。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23年度年终考古业务总结会

  2023年,贵州考古成绩单共分“田野考古发掘”“区域专题考古调查”和“发掘项目整理成果”三个板块。

↓↓↓↓↓

普定穿洞遗址

在哪发掘:

  安顺市以北26公里的普定县

挖到了啥:

  本次发掘共计出土骨角器2500余件。迄今为止,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穿洞是磨制骨器出土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共出土万余件石制品,初步研究显示原料毛坯既有燧石结核块也有砾石,而且前者数量丰富,与早前的认识有一定差异。

  穿洞遗址发掘现场

佐证了啥:

  为中国史前磨制骨器的源流、技术特征、时空框架及其与东南亚、欧洲和非洲同类型材料的对比研究以及史前人群的迁徙扩散、人口规模变化与文化交流互动等重大学术问题的探索提供了难得一见的考古学材料;遗址内的3座墓葬,为研究该地区史前人类体质特征、遗传信息及埋葬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

西秀区八个洞遗址

在哪发掘:

  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关口村河边寨组

挖到了啥:

  遗址内有骨堆2处,灰坑23个,火塘4处,石堆3处,墓葬1座。墓葬为平面堆土,墓顶排列有十余块20-30cm不等的石块,成西南至东北走向,近似长方形,部分石块下压着动物烧骨。石堆下为长轴约1米的椭圆形堆土,土堆下埋人骨。

  出土物包含6527件石制品和3828件骨质出土物。石制品原料主要为黑色燧石、水晶与河滩砾石。

  八个洞遗址发掘现场

佐证了啥:

  经探测发现,当时居住在遗址内的人群已经拥有了较好的技术水平。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炭化种子,种属鉴定工作正在开展中。遗址内被推测为是季节性居住的洞穴,只在冬季有人生活居住。这反映了人类为了应对环境变化采取的适应性策略,对研究中国西南低纬高原山区的古人类环境适应策略和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威宁赫地坪子遗址

在哪发掘: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羊街镇双河村火厂组

挖到了啥:

  遗址发掘面积总计500平方米,共清理灰坑15个、灶坑4个、灰沟28条、房址5座、墓葬1座、活动面1处。出土小件397件,陶片200余袋,采集测年标本30份、骨骼样品20份。

  赫地坪子遗址发掘现场

佐证了啥:

  根据出土器物推断,赫地坪子遗址应属于鸡公山文化,年代为商周时期。遗址发现的柱洞及腐朽木材遗迹,是贵州鸡公山文化时期聚落的重要材料,对研究该区域商周时期聚落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S210马场至平寨道路工程

在哪发掘:

  安顺市平坝区(贵安新区)马场镇境内

挖到了啥:

  在大林头墓地、谢家寨墓地以及昆山墓葬共清理南朝、隋唐、宋元明时期墓葬289座,烧炭窑1座。随葬陶瓷器、铜器、铁器、漆器、锡制品、钱币约450件。

  发掘墓葬航拍图

佐证了啥:

  本次发掘隋唐墓葬均为土坑墓,保存较好,墓内出土较多随葬器物,对了解认识隋唐文化,确定马场周边隋唐墓葬形制、性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对于贵州及周边地区六朝唐宋元明历史的认知提供了新材料。

  从出土文物看,具有地域特色浓郁的特征,体现出不同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动过程。对于用物质材料诠释和研究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乌江历史文化研究

整理内容:

  乌江文化遗存种类繁多。据统计,乌江流域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5处。

  乌江流域 记者 杨昌鼎 摄

  历年来,贵州荣获的8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除盘县大洞遗址,威宁中水遗址外,赫章可乐遗址、遵义海龙囤遗址、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贵安新区牛坡洞遗址、招果洞遗址、大松山墓群6个均在乌江流域,同时,贵州唯一的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也在乌江流域中段。乌江历史文化之重要,可见一斑。

遵义市宋元明遗存调查

调查内容: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考古系开展“播州核心区外遗存考古调查”“播州宋明时期铭刻材料”“播州杨氏土司文献集成”等项目,专项调查田野工作于2023年8月正式开始。

  遵义市宋元明遗存调查现场

查到了啥:

  调查对象包括山城堡寨遗址14处、墓葬163处、寺院遗址9处、碑刻摩崖35处、其他各类遗存10处。馆藏文物400件,包含宋墓石刻、铜器、陶瓷器、印章、造像等。同时梳理既往遗存点200处。

  本次调查,基本厘清遵义市宋元明时期遗存分布概况及分布规律,完成了调查初期所制定的学术目标。此次调查丰硕的成果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直接的物质基础,对于研究播州土司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无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贵州屯堡遗存考古调查

查到了啥:

  通过考古调查,贵州现存的城址遗存较多,包括卫所城址、府州(县)城、土司山城以及其它城址。卫城是明代贵州城址建设的主要类型。屯堡筑城多因地制宜,选址的不同亦使城址平面形态不同,包括了圆形、长方形、椭圆形、莲花形、水滴形等。

  贵州明代城址的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军事功能突出,在分布上,城址多建设于“一线路”之上与蛮夷出入之处,以保障驿道通畅,巩固西南边疆的治理。

  顶营长官司城迎恩门

  屯堡考古,是屯堡文化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需要回到明代这个历史现场,以屯堡及相关明代遗存为切入点,对“何以贵州”作出科学的解释,回应明代对贵州的奠基性作用这一重大现实关切。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

铜仁方田坝遗址整理与调查

在哪调查:

  铜仁市坝黄镇坪茶村

调查收获:

  遗址地层堆积可以分为4层,主要为近现代层和商周时期文化层。发现遗迹86座,以灰坑为主。遗物主要是陶器和石器。陶器以平底罐最具特色,还有杯、豆、钵、盘等。

  经统计,石器出土较多,打制石器有100余件,主要有石片、砍砸器、石锛、石斧等类型。磨制石器也有100余件,多为斧、锛等工具。

  方田坝遗址出土的牙璋,为贵州首次发现

最新突破:

  遗址的发掘是贵州东部近年来商周时期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其中出土的牙璋,在贵州首次发现,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

  出土器物为峡江地区古文化沿乌江向南渗透进入贵州腹地提供了佐证,是早期巴蜀文化向东扩展,经长江、乌江、锦江深入黔东湘西地区的重要证明,为锦江流域考古学文化序列和文化类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威宁鸡公山遗址整理体会

遗址在哪儿: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城中水镇

整理内容:

  鸡公山遗址基本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基本完成,现在整理成果能完整反映该遗址清理出土的所有遗迹、遗物,遗迹中包括没有出土物的单位也悉数公布资料,遗物中除完整、基本完整者外,大量残片标本亦绘图描述。

  鸡公山遗址出土的部分代表器物

最新突破:

  通过鸡公山遗址材料,考古工作者探讨了该类文化遗址与周边其它文化遗存的关系,包括乌蒙山东侧的青场类文化遗址、金沙江中游的大墩子文化遗址、巧家小东门石棺葬遗存和安宁河流域的冕宁高坡遗址、西昌大洋堆遗存等,即通过鸡公山遗址将云贵高原偏东北部地区各文化区相互之间交流与影响联结了起来。

务川大坪汉墓整理与研究

汉墓在哪儿: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丹砂街道、大坪街道

  务川大坪汉墓出土文物修复整理

整理内容:

  完成文物清点工作和部分器物修复工作。共登记出土、采集文物(含各类标本)共827件(套)。其中陶器396件,铜器(包括铜钱、摇钱树枝等小件)296件(套),铁器24件,漆木器10件,以及骨、玻璃、银等其他材质器物和各类标本100余件。修复、处理文物40余件。并与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开展出土金属器修复保护工作。

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整理与研究

墓地在哪儿:

  遵义老城东北约20千米的营盘山

整理内容:

  墓地包含墓葬3座,主要为杨烈墓、杨铿墓和杨价墓,其年代从南宋跨越至明代,其中杨铿墓和杨价墓均系新发现。2012年8月-2023年11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联合遵义市文化和旅游局(遵义市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展开了历时10年的考古发掘、实验室考古、文物修复、资料整理与研究工作。

  2018年11月,为加快推进考古报告整理和研究,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为周必素研究员,目前完成考古编写工作。

  新蒲土司墓地航拍图

最新认识:

  新蒲墓地第一次科学、系统的揭露出杨氏土司墓地的墓园格局,墓地布局清晰完整,首次将墓葬地上与地下结合考察,让贵州考古工作者完整认识杨氏土司的丧葬习俗及埋葬制度成为可能。对杨价墓进行实验室考古,成为我国实验室考古理论和方法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整理与研究

在哪儿发掘:

  贵安新区马场镇

整理内容:

  2023年全年共修复陶器369件,瓷器359件。对坟坝顶墓群22年和23年出土的二千余份资料进行整理,墓葬出土文物已大部分清洗完毕,资料卡片同步制作。

  2023年10月底,开始进行器物分类统计工作。11月14日,绘图人员开始进入绘制器物图,目前绘制200余件。12月11日,开始出土器物照相工作,目前大部分器物照相工作已完成。同时、川大、中大、北大均进行发掘资料的整理工作,到年底已基本完成。

  大松山墓群俯视图

最新收获:

  墓群共清理发掘魏晋、唐宋、元明清墓葬2192座,出土各类随葬器物4000余件(套),取得重要收获。2023年3月28日,大松山墓群发掘被评为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历史考古 > 考古发现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