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考古 > 考古发现  
发掘30年的南越王墓葬玉石来源悬而无果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13-10-06 14:40:43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黄丹彤 点击: 评论:0

发掘30年的南越王墓葬玉石来源悬而无果 学者推论:

  从1983年广州发现南越王墓至今整整30年,墓葬出土的包括玉衣、玉璧、组玉佩等种类多达19种、244件(套),学界对玉料从何而来、又在何地加工等学术问题,至今悬而无果。究竟这些玉料是不是出自广东本地,又在何地加工?与同在广东的信宜玉、广宁玉、阳春孔雀石和台山玉又有何关系?这些玉石与南越王墓玉器用料又有何区别呢?正在广东省博物馆热展的《南国石韵——广东四大玉石精品展》再度引起玉石专家关注。昨天,知名玉学者、中国科学院王春云博士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他认为广东阳春孔雀石早在22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已被南越王用作绘画的颜料、炼丹的药石、炼铜的原料,还有作为镶嵌用的玉石。

  关于南越王墓玉料来源和加工出处的考证,广东著名考古专家、当年象岗南越王墓发掘队队长麦英豪推论,当年皇家玉工场就在南越王墓附近。

  新推论:广义中国玉涵盖自然界所有美石

  “广东产的4种玉石同属于广义的玉。”根据王春云的最新研究进展,传统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玉在广义上涵盖了自然界所有的美石,既包括多晶体岩石类,也包括矿物单晶体类,如金刚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等,还包括有机质关联类,如珊瑚、珍珠、琥珀等。

  “广东四大玉石都属于岩石类,按照美石为玉的传统认识,自然都可称为‘玉石’;但与此并行不悖的是,信宜玉以前被称为‘信宜石’,广宁玉被称为‘广绿石’,孔雀石历史上被称为‘石绿’,台山玉被称为‘黄蜡石’。阳春市石菉铜矿和石菉镇的‘石菉’地名很可能就是来自孔雀石的古名——‘石绿’。”

  值得一提的是,广绿石的工艺性能与在业界的名气,足以与四大传统美石——昌化石、青田石、田黄石、鸡血石相媲美。因此广绿石也被业界誉为中国“五大佳石”之一。再有,孔雀石与大理石、太湖石、雨花石和英石一起被列为“中国最值得收藏的五大名石”之一。所有这些都表明,广博展出的“广东四大名石”,都是美石,因此也可称为“广东四大玉石”。

  但从狭义来看玉,就是具备玉德的真玉,玉德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古人所理解的玉的物理性质,其中“百折不挠”指示的超高的韧度,“清越以长”指示的清脆的玉声。

  南越王墓出土玉器基本上都是软玉类,代表了汉代人们对于软玉的理解和尊崇。南越王墓出土玉器的玉料是否来自广东本地?学术界苦于研究经费短缺, 30年来还给不出答案。这一点,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和关注。

  学者质疑:来源于广东曲江缺乏根据

  记者了解到,对南越王墓出土玉料的来源,早在1991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闻广,曾取出其中18个样品化验,并得出了一些基本实验数据,之后这一问题并没有任何进展。

  对此,王春云指出,22年前闻广的报告没有更深入一步探究汉墓玉器成分结构的矿物学特点,也没有就汉墓玉器成分结构特点与中国内地及周边国家已知玉矿的对应特征进行深入对比。

  “当时仅就一些历史文献证据,推断该墓部分玉料为就近取材,即来自历史文献记载的广东曲江地区。后来的地质勘探与调查资料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曲江地区并没有类似玉料的产出,玉料来源因此再度成为未解之谜。”

  “西汉南越王墓玉器是考古出土文物,同时又是自然界产出的地质材料——矿物岩石,彻底破解这一岭南考古史上的千古之谜,对于考古地质学的发展意义重大。”王春云呼吁。

  解密一:阳春孔雀石已为南越国所用?

  知名玉学者、中国科学院王春云博士说:“阳春石菉铜矿出产的孔雀石蜚声中外,开采历史也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年前的殷商时期和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用来冶炼青铜的矿石中就有孔雀石,其中最大的一块重达18.8公斤;河北涿鹿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文物中,也有孔雀石和与孔雀石伴生的蓝铜矿。虽然还需要大量实验数据作为支撑,但大致可以推测,这些孔雀石有可能来自遥远的南方,来自广东阳春的石菉铜矿。”

  “此外,可以大胆推断:南越王墓出土的孔雀石药石、铜框镶玉卮和铜框镶玉盖杯,还有带着明显铜沁的玉角杯,这些文物强烈暗示,在2200年前的西汉时期,阳春的孔雀石已被南越王用来作为绘画的颜料,作为炼丹的药石,作为炼铜的原料,作为镶嵌用的玉石。”王春云根据多年研究的积累作出如是判断。

  解密二:玉工场在南越王墓附近?

  关于南越王墓玉料来源和加工出处的考证,广东著名考古专家、当年象岗南越王墓发掘队队长麦英豪昨天再次接受本报记者采访。麦英豪推论,当年皇家玉工场就在南越王墓附近,历经2000多年的地貌变迁,要在高楼林立的周边追溯玉料来源,这的确是个难题。

  “套在赵眜身上的丝缕玉衣,玉衣由2291片玉片,用丝缕和丝、麻布粘贴组成,全长1.73米。”对当年玉衣的加工地,麦英豪作出结论:“除了头套和手套,身上和四肢用的玉片有加工过的痕迹,明显是用玉石边角料拼成的,因此可以作为当年南越国已有自己玉器制作工场的物证。”“根据负责修复的中科院考古研究所专家白荣金见证:丝缕玉衣身上许多地方的玉块边角没有磨平,明显能看出玉片改造痕迹。”南越王宫博物馆馆长全洪告诉记者。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历史考古 > 考古发现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