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侗乡新韵:肇兴侗寨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5-07 19:21:00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吴光辉 点击: 评论:0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被誉为“侗乡第一寨”。它是全国最大的侗族传统村寨,建寨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年间,千百年来,侗家人在此耕读传家,生生不息。这里不仅有独具特色的鼓楼、花桥、民居吊脚楼,还有代代相传的侗族大歌、蓝靛染、刺绣、蜡染、银饰等手工技艺,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宛如一座珍藏在大山深处的“侗族文化博物馆”。

  青山如黛,绿柳熏风。仲春时节,黎平县肇兴镇满山遍岭的油菜花粲然绽放,坐落于群山环抱中的肇兴侗寨,则处处流淌着祥和与欢悦的氛围,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绝美画卷,令人心驰神往。

  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党中央对民族地区的深切关怀与深情牵挂,来到肇兴侗寨考察,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当总书记来到寨门时,侗寨门口身着民族盛装的村民唱起悠扬的侗族大歌,用最热情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喜悦与欢迎。这歌声,承载着侗家人的淳朴与善良,也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书记先后走进侗族文化展示中心、侗乡特色产业基地。在侗乡特色产业基地,他观看了蜡染工艺流程,详细了解蜡染手工艺、图案寓意以及染布用途等特色文化保护传承情况。这一过程中,总书记对黎平县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精湛的蜡染技艺以及坚持顾客至上、质量第一的运营理念给予了充分肯定,这让合作社负责人陆勇妹激动不已。她向总书记详细介绍了蜡染工艺、品牌创建、合作社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黎平县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最初由陆勇妹和6位伙伴共同创立。在11年的成长历程中,合作社从一个小小的团队逐渐发展壮大,如今已拥有228名成员,覆盖黎平全县100多个村寨。多年来,侗品源合作社始终不忘初衷,坚持“品牌带产业、合作社带农户”的发展模式,有效帮助当地妇女增收致富。先后组织手艺人到各个村寨培训了3000多人次,免费传授侗族刺绣技艺、侗族靛染技艺、侗族织锦技艺以及蜡染技艺,并向参加培训农户收购刺绣产品、染品、织布织锦产品,实施订单式帮扶,带动了1200多人灵活就业。“只要对靛染、刺绣、蜡染技艺感兴趣的姐妹,都可以到合作社参加免费培训,有针对性地学习刺绣、靛染、织锦和蜡染技艺,凡是掌握了任意一项技艺的学员,都可为合作社定向生产产品,通过完成订单而获得收益。”陆勇妹说。

  秉持着顾客至上的理念,多年来,侗品源合作社从市场需求出发,积极创新。尝试“拆解法”,将市场接受度不高的整件绣品拆成绣片、领花等,并融入现代设计,开发出600多款产品。同时,通过自主研发方式,着力研究扎染、豆染、纯植物彩染等纯天然印染技术。目前侗品源合作社已经获得6项实用新型专利,正在申报10项发明专利。

  在创新技艺的驱使下,侗品源合作社生产的产品深受顾客和商家喜爱,2024年合作社经营收入1800多万元,其中网络平台销售200余万、实体店销售600余万元、研学体验收入200余万元,代工订单近800万元。除了年支付员工700多万元外,侗品源合作社将其余资金用于运营周转、公益培训和创新投入等。

  “以前在家里学蜡染,后来参加合作社在村里举办的培训班,兴趣更加浓厚,就加入了合作社。”陆江磊说,如今作为侗品源合作社成员的她主要负责刺绣、蜡染文创产品研发制作,每月获得收入6000元左右,越做越起劲。同样来自岑所村的陆莹妹,在本村带动了27个绣娘接刺绣订单。每周,她还要到肇兴中学为学生授课,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教学活动。“去年教了46个学生,今年教了48个。每周去教授三节课。”陆莹妹说,看到孩子们兴趣十足地学习,觉得刺绣这门手工艺后续有人了,感到很有意义。

  总书记的到来,让侗乡特色产业基地人气更旺。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想要亲身体验蜡染技艺的魅力。“半年前就预订了这次蜡染体验活动,没想到这么多人!”来自湖南的游客彭英女士难掩雀跃。陆勇妹也表示,总书记考察后,他们加快了发展步伐,正在重新装修工作室二楼,计划打造集展示、体验、教学于一体的精品空间,还准备新招8名员工。

  在侗乡特色产业基地里,非遗小院格外引人注目。它以研发侗族传统靛染技术为基础,集扎染、豆染、纯植物彩染等纯天然印染技术研究,以及刺绣、侗族布料和侗锦制作、传统服饰设计制作、传统工艺品市场销售、蜡染研学体验为一体。小院布局合理,拥有功能齐全的体验厅、成品展示厅、主题非遗传习厅,还有靛染、刺绣、织布坊,管理用房,多媒体教室等。这里已有3000多名基层绣娘参加培训,更有多名非遗传承人担任讲师。

  如今的侗品源,已然成为省级文产示范单位、省级非遗传习所和省级锦绣计划示范单位。在这里,游客不仅能欣赏到纯正浓厚的鼓楼文化、农耕文化、歌舞文化,包揽景区八寨一山的四季景色,还能免费和签约绣娘、歌师学习靛染、织布、刺绣、文创和营销。累了,就到鼓楼花桥小憩,或去村民家做客,到咖啡馆享受静谧时光。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侗族文化,侗品源继续向社会发出邀请,寻找有情怀、寻乡愁,爱手作、乐奉献的人前来做义工,除了负责接待基层绣娘、扶贫车间的学员和体验非遗生活的客人外还可以免费参加学习培训,表现优秀者还可择优录用或推荐为合同工。“每一个成员的加入,都代表着希望的火苗燃得更亮。”陆勇妹感慨道。

  总书记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这份嘱托,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侗乡儿女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他们牢记使命、感恩奋进。在未来的日子里,侗乡的民族特色文化必将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肇兴侗寨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让古老的民族文化与现代发展紧密结合,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让侗乡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图文/吴光辉)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