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丽
5月24日,记者漫步在镇远古城,阳光轻柔地洒在洁净的石板路上,行道树在微风中摇曳,满目葱茏。斑马线前,行人悠然前行,车辆主动礼让;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穿梭于街巷,或耐心引导交通,或俯身清理垃圾,他们与古城的白墙黛瓦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鲜活的文明图景。
“这几年镇远变化太大了!”联合社区居民黄九平感慨万千。这位在古城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热心人,过去常劝阻乱扔垃圾、乱贴广告等不文明行为。如今,无需他再提醒,居民们爱护环境已成为自觉行动。
这一转变,正是镇远文明创建成果的有力见证。今年3月24日,镇远县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公示,这份荣誉的背后,是镇远走出的一条特色文明发展之路。
在城市治理上,镇远以精细化管理织就文明之网。全县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将13个社区科学划分为61个小网格,构建起“县领导牵头、部门负责人统筹、干部下沉”的责任体系。针对占道经营、停车难等难题,镇远精准施策,不仅让拥堵的街道恢复畅通,还新增了1200余个非机动车停车位,打造出便捷的“15分钟生活圈”,让居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
网格一线工作法的推行,吸引了各类优秀人才,汇聚成2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同时,“星期五文明实践”“文明积分超市”等文明创建成果不断涌现。“我们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不仅改善了社区环境,还拉近了与居民的距离,大家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兴隆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文杰说。
文化赋能方面,镇远深挖2000多年的历史底蕴,精心打造青龙洞古建筑群、周达文故居等文化地标,创新推出“龙神嫁妹”传统婚俗巡游等文旅IP。“文艺轻骑兵”带着《文明新风进万家》等原创节目走进乡村、景区,让文明理念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景区内,39个“文明旅游示范岗”“红马甲”志愿服务队提供十项便民服务,“文明商户”评选与旅游投诉快速响应机制,树立起文明旅游新标杆。今年1至4月,该县接待游客301.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3.9亿元,实现了文明与文旅的双向促进。
乡村振兴进程中,镇远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打造报京侗寨等特色村寨,培育“镇远青酒”等特色产业。通过“合约食堂”“文明积分”等机制,修订127个村规民约,选树各级模范典型,评选500余户“最美庭院”“星级文明户”,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同时,生态治理常抓不懈,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5%,㵲阳河水质连续三年达Ⅲ类以上。
此外,特色治理模式为镇远文明创建增添了活力。“古巷管家”吸纳1270余人参与社区管理和旅游服务,“群众点单—社区派单—管家接单”服务闭环,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00余个,其治理模式得到全国推广;“古城义警夜巡”行动强化了社会面治安防控,维护了交通秩序;“旅游警察服务队”为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保驾护航,为游客提供了安全保障。
“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镇远县文明办工作人员莫家勇表示,我们将以此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为新起点,持续巩固提升文明创建成果。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