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贵州兴义:生态文明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7-12 12:57:03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韦欢 点击: 评论:0

盛夏的兴义,苍穹如洗、云卷云舒,青山环抱间碧水潺潺,满眼绿意沁人心脾。

图片

夏日万峰林 图/胡云江

这座坐落于贵州西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的城市,素有“小春城”的美誉。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持之以恒的生态坚守,兴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壮美篇章。

兴义之美,美在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峰林、石林、峡谷、湖泊等自然奇观在此交相辉映,勾勒出独一无二的生态长卷。放眼全域,马岭河峡谷、万峰湖、万峰林等风景名胜区星罗棋布,真正实现了“城景共生、景城相融”的诗意栖居图景:城市是景区的会客厅,景区则是城市的后花园。

图片

马岭河峡谷 图/张霆

走进这片山水画卷,便能邂逅诸多震撼景致。马岭河峡谷飞瀑流泉悬挂峭壁,钙化奇观如梦似幻;万峰湖碧波浩渺,千座岛屿散落其间,山水相依成趣;贵州醇景区自然景致与人文底蕴交织成诗;云屯生态体育公园活力迸发,绿茵点缀山水,运动与生态和谐共鸣;峰林布依吊脚楼依山而立,浓郁的民俗风情与秀丽峰林相映成趣;万峰林绵延磅礴,峰丛如波涛翻涌,与错落有致的田园村寨共同绘就水墨丹青。如今,这些壮美的自然风光,既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更是兴义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见证。

为守护这份自然瑰宝,兴义以“眼睛般珍视、生命般呵护”的态度守护生态环境:深入实施城市主干道绿化提升工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47%,城市公园绿地面积达18.94平方米/人,森林覆盖率保持60%以上。

图片

兴义市湿地公园景色

在“青山保卫战”中,兴义步履铿锵,持续发力。今年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全市32个植树点同步启动,3380人踊跃参与,8100余株樱花、杉木、油茶扎根沃土,为城市版图再添新绿。

“碧水保卫战”同样战果辉煌。今年5月数据显示,作为黔西南州中心城市,兴义地表水国控省控考核断面优良率达100%,中心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主要河流、重要湖库、4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河道两岸生态廊道绵延,湿地景观星罗棋布,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画卷徐徐铺展。

图片

纳灰河道沿途风光

在“蓝天保卫战”中,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兴义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始终高位运行,综合优良率稳定在99.3%以上。这里年均气温16℃,全年晴好天气超200天,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30000多个,空气指数优良天数实现100%全覆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清新的空气被誉为“天然氧吧”,成为人们宜居、康养、休闲的理想之地。

兴义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于自然生态的保护,更融入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与独特的山地文明。千百年来,各族先民依山傍水而居,孕育出浓郁的布依文化、苗家风情,留存下一批历史遗迹,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众多村寨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布依族吊脚楼古朴典雅,苗族银饰璀璨夺目。在“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节庆中,歌声与木叶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相互交融,共同构筑起兴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体系。

图片

地处万峰林腹地的上纳灰村 图/州文体广旅局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兴义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清澈的水流滋养着这片土地,更为生态旅游注入灵动之美。万峰湖的波光粼粼、马岭河的飞瀑轰鸣、万峰林的田园风光,吸引着八方游客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近年来,兴义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城市名片越擦越靓,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据统计,2024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2342.76万人次,同比增长9.84%,旅游综合收入达248.68亿元,同比增长10.96%,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图片

森林中的兴义城 图/陈辉忠

“兴义康养设施完善,让我感到安心。这里的每一口呼吸,都是一种享受。我为能在这样的地方安家,感到自豪!”来自广东东莞的“新兴义人”杨永林自从在兴义买了房以后,常向亲友细数这座城市的好。

“中国十佳宜居生态城市”“中国绿色生态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中国最适宜人居城市”“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十佳最美丽风景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十大养生城市”等亮丽名片,不仅是对兴义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高度认可,更是激励兴义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

图片

万峰湖畔绿水青山 图/张霆

如今的兴义,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已然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投资创业的活力热土、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继续书写着新的传奇。(文/黔西南日报融媒体记者 韦欢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黔西南日报社图库)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