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人情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风土人情  
土家族打绕棺式丧葬习俗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16-08-15 09:30:03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杨霞 点击: 评论:0

1.jpg

   打绕棺也叫度亡,它是土家族丧葬文化的主体。包括度亡、绕棺、绕佛、破界、散花、出权、送棍、入葬等过程。绕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又复杂,从形式上讲可分为一日绕、三日绕、七日绕;从内容上讲可分为大绕、中绕、小绕。不管形式和内容如何,在进行具体法事活动时必须根据丧家的意愿和财力物力来决定。富有者可举行三日或七日绕,这就是打大绕棺,做道场法事,这是十分隆重的。但如果丧家贫寒缺少钱财,那就只好实行一日绕。在土家族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无力承受得起如此耗资,一般都实行小绕法事,这样既简单又节省,同样可以寄托对亡人的哀思之情。为使读者对土家族丧葬文化有所了解,领略土家族奇特而又风趣的丧葬习俗,现将绕棺习俗的几个情节简介如下。 

    度亡

    土家人认为,人初死时,处于一片迷蒙阶段,不知所向,要入阴曹地府,不知从何处入。因此,需要道师做法事,把亡灵引到正确进入阴曹地府的路径上去。这种法事活动叫度亡。在土家族地区,请道师为死人超度亡灵,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度亡的法事主要以佛事活动为主体,道师请主人详细告诉死者的生年八字和死年的日子时辰。然后道师根据亡者家属告知的情况,赶写一篇祭文,为亡者安排一个灵位,以安定亡者的亡灵,不致使他东游西走。灵位安排停当以后,道师就开始做一道简单的佛事活动,为亡者入阴界开脱罪衍,指明迷津,使亡者得以顺利入界。 

    导桥

    按照土家族丧葬文化史观,人死后要过很多险要的关隘,才能顺利地到达阴曹地府。过险关就必须道师引导,为其打通关节,方能畅通无阻,顺利过关。其中最重要的一道关口就是“奈何桥”。奈何桥是进入阴曹地府至关重要的一道关口,因为桥头桥尾都有牛头马面把守。按照土家族生死观俗,人在世时作恶多端,罪恶累累,死后在过奈何桥时,牛头马面是善恶的执法者,它们能辨善恶。如果恶人过桥时,牛头马面这对铁面无情的执法者,就会将恶人用铁叉叉下万丈深坑内,深坑内有许多毒蛇猛兽,一旦被叉下坑后,就会被毒蛇猛兽撕咬,使你受到最痛楚的皮肉之苦,死者也就永远陷入无边的苦难深而永世不得超生。如果是好人过桥时,同样也要受到牛头马面的严厉盘查,胆小的或者回答不清问题的,都将会遭到牛头马面同样的惩罚,而遭受不白之冤,枉受皮肉苦。故此,必须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为其开脱说情引度。这个关键人物就是道师。导桥就是道师为亡者导桥引度,以免受到意外的惩罚。道师为亡人导桥引度要念佛经和度文,度文的大意是说明亡者生前的为人,身世的来历,家人子孙的悄况,亡者生前的品行道德,做了哪些功德善事,是因何亡等,诸事讲清之后,才能顺利过关。 

    开黄泉 

    按照道教构想的阴曹地府,一般指地底下有一个虚幻渺茫的亡人世界,主宰这个世界的最大统治者是十殿阎君。通人阴曹地府有一条通衙大道,这就是黄泉路。故在土家族地区有一句俗活,叫“黄泉路上无老少”。按照土家族丧葬文化的习俗,凡是人死之后,都必须走这条黄泉路,任何人都不能例外。人生在世时生活的时间有长有短,按年纪算寿命,有的长寿,有的短命,但死后都要通过黄泉路,才能进人阴曹地府。人初死不知道黄泉之路在哪里,更不知道黄泉之路怎么走,因此,就必须道师为其开光念经,打开黄泉之路,把亡者引上黄泉路上,在道师意念的指导下,顺利地通过黄泉大道,进入阴曹地府。 

    绕棺

    绕棺是整个度亡法事活动的主体,包括解孽、除秽、哭灵、侍孝、破五方、散花、人睑等十多个过程。绕棺分大绕、中绕、小绕。打什么样的绕棺,根据亡者家的财力和要求而定。如果家庭富有,主人要讲排场,那么就打大绕棺,大绕棺一般时间七天七夜或者更大的是七七四十九天。中绕棺一般在三天三夜,小绕棺一般在一天一夜。绕棺的目的有三种,一是通过绕棺为亡灵念经拜佛,超度亡灵升入佛界仙界,这是亡者家属的愿望。二是通过绕棺请佛请神,为亡者生前所做的功德或者罪孽求得认可和解脱,使亡者入阴界后得到认可或者罪孽得到赦免。三是通过佛事和祭礼活动,使亡者与亲人告别。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风土人情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