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民间文化  
贵州: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03-12-17 22:58:13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索晓霞 点击: 评论:0

   贵州是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有49个民族成分。其中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等18个民族是世居贵州的民族。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省有少数民族人口1333.6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7.8%,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广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贵州各民族人民团结合作,和睦共处,为开发贵州做出了贡献。在贵州高原山区这一特定的地理单元内,各民族承袭着自己的传统,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

  贵州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简单农业经济时代,风调雨顺的自然生态环境,山重水复不易受外来侵袭和干扰的地形和独特的区域位置,使贵州这片土地成为古代人们因各种政治或经济原因迁徙、流动的一个良好归宿。秦汉以后,当中国南方的氐羌,苗瑶、百越、百濮四大族系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动时,作为贵州最早居民的濮人日见衰落。氐羌、苗瑶、百越纷纷从西、东、南三个方向涌入地广人稀的贵州。贵州便在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数百年间,成为古代南方四大族系交汇的结合点。

  今天贵州的少数民族,大多从古代四大族系在贵州交汇后发展演变而来。如苗族出自古代苗瑶族系、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等是百越民族的后裔,土家族和彝族出自古代的氐羌族系,仡佬族先民出自百濮族系。民族源流不同,使不同的民族有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不同的民族在其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了不同的文化之根。

  贵州民族文化是贵州各族在特定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历史积淀。从氐羌、苗瑶、百越、百濮四大族系相继进入贵州起,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各古代民族和其后演变发展形成的近代民族,共同开发着贵州这块土地。在小聚居、大杂居的分布格局下,各民族为适应和改造自身所处的地理生态环境,创造、传承和保持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彼此接触、混杂和融合中,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从而造就了贵州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存于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典型的民俗化特征。因此,人们不仅可以从服饰、建筑、歌舞、工艺美术、民间代代流传的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感受到各民族的文化智慧,还可以从婚丧嫁娶等生活细节看到他们对生老病死的独特理解,从他们对自然心存畏惧的文化心态中看到他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追求,从他们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崇尚勤劳、弃恶扬善的文化传统中看到他们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文化主张。因此,他们的节日往往被视为文化得以集中展现的“文化场”,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往往被视为理解他们的文化的活水源头。

  过去,人们对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了解甚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贵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侗族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侗族大歌在法国巴黎首次亮相,便引起了震动;苗族的木鼓舞从大山深处的田间地头跳上世界舞台,便以狂放的风格被称为“东方迪斯科”;苗族服饰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信息承载功能被称为“无字的史书”;六枝梭嘎苗族社区因其文化独特并保存良好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仡佬族的“祭山”、“吃新”,瑶族的“祭盘王”,侗族的“祭萨”,水族的“过端”、“过卯”,彝族的“火把节”,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苗族的“吃牯脏”、“吃姊妹饭”、“杀鱼节”、“踩花山”、“四月八”等民族节日,以风情浓郁、内涵丰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贵州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

  文化传统是宝贵的财富,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基石。反观过去,我们看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了贵州的文化源,为构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展望未来,可以预见,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将为贵州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的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涌来,文化多样性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世界背景下,面对民族文化流失的事实,让多姿多彩的文化传统焕发生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进行继承和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需求和历史的必然。

  作者:索晓霞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民间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