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传统中医  
水族医药的挖掘、整理和开发使用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16-08-15 10:31:15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佚名 点击: 评论:0

     一、水族医药生态环境概况:

    水族是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之一。据公元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水族人口总数为426900余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南部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及自治县周边的各县市。另外,云南省的富源县,广西省北部的河池地区等均有水族的分布。
    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南部,地处月亮山和雷公山之腹地,约当东径107040',北纬25030'至26010'之间,地势北向南倾斜,境内山岭连锦,溪流交错,其间夹着若干起伏的丘陵和平坝,海拔大多在500米至1000米之间,还有较著名的更顶山,老王山、铜马山、小脑坡和尧人山等海拔都在1300米以上,水族聚居地区的河流属珠江水系,主要有都柳江和龙江,这两条河是水族的母亲河。
    水族地区境内群山纵横,山川秀丽、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都柳江沿岸有“百里林海”之称。是贵州省十个重点林业县之一,也是全国有名的林业县,在这特定的地理物种环境中,野生植物药材种类繁多,同时也为各种动物药的生存创造了条件,就水族聚居地的三都,天然药材资源极为丰富,盛产各种动、值物药材,有药用草本三百多属,上千余种。其中有麝香、熊胆、虎骨、牛黄、甲片、天麻、灵芝、一支箭、杜仲、银杏等珍贵稀有的名贵药材品种,有何首乌、五倍子、草乌、续断、七叶一支花,沙参、桔梗、麦冬、夜交藤、墨旱莲、三尖杉、松茯苓、益母草等数十种大宗药材。自古以来,水族民间医生,就是利用中草药材,为民族繁衍昌盛,抵御疾病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丰富多彩的水族传统医药,是勤劳智慧的水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与疾病作斗争的漫长岁月里,逐渐认识积累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和民族文字,是中华民族博大宏深的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水族医药的起源和经验积累
    水族医药知识是广大水族民群众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和积累起来的,人们在采集和渔猎时代就掌握了许多动植物知识,从而辨识哪些可以食用,哪些有剧毒,哪些能够解除疾病痛苦的动植物种类。《淮南子•修务训》“神农仍始救民……尝有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今民知避就。”一般多数都有医疗价值。我国各民族有不少关于祖先发明医药的传统,其中汉族则认为神农发明了医药,《史记•补三皇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氏是汉族传说中的人物,他是人民群众智慧的象征,所谓神农氏发明医药,也就是人民群众发展民医药。从文化人类角度看,医学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众在寻找食物充饥的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实践,逐渐地认识到某些植物对人体有害,某些植物还能治疗某些疾病。这就是原始药物知识的形成。在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火的利用,使人类由生食到熟食大大缩短了消化食物的过程,有益于人体的健康。由于火的应用,熟食技术的提高,陶器和青铜器物的应用等,为汤液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人们用药的知识不断积累和丰富,随着对疾病的认识和不断提高,使人们民在疾病作斗争中根据不同病情,选择单验方或多种药物组成复方,并煎熬成汤液,服用既方便,也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提高了疗效。
    慎终追远,探本溯源。水族是应殷商遗民,有着极其深原的历史渊源,是一个以稻作为主的农业民族,自定居于现在生活的地域后,便一直居住在山区、高山陡崖、茂林深草是他们生息繁衍的世界。丰富的植物资源给水族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花椒、姜蒜、黑白木耳等早就被水族人民用作食疗;麝香、虎骨、熊胆、甲片、牛黄、何首乌、杜仲、桔梗、血藤等早被水族人民入药。水族驰名的“九阡酒”就是用当地一百二十多种芳香植物药,煮水制成的酒曲酿成。这种酒曲外敷可以止血,内服可以治疗五痨七弱,而用这种酒曲酿成的“九阡酒”味香馥郁,清甜可口,适当饮用,能提神助兴,舒筋活血,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美容润肤,延年乌发等作用。
    
    三、水族医药的挖掘,整理与使用
    水族有其独特的语言和文字,在医理上则受《水书》和《易经》“天人合”、“天地感应”、“天示人以行事”及“五行生克”、“阴阳互补”的文化因素支配。水族医药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体现人文与科学的统一,既有传统医药的特征,又有民族自身的特点。
    新中国的成立,给水族人民的医药发展带来了新的纪元。1951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民族卫生工作会议,随着全国农业合作化的政策,全国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得以发展,使少数民族民间医师开始进入农村入了农村初级卫生组织,以他们独特的医疗技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有的水族民间医生还成了区、乡卫生院的业务骨干,在治疗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水族主要聚居区的三都水族自治县,于1985年和1972年,开展了两次较大的采、种、制和学、认、用中草药的群众运动,1972年组织群众1800多人,采集中草药材5万多公斤,首先在水龙区医院建立制剂室、自制中草药针剂、片剂、膏、水酊、丸散等种药物剂型,用于防病治病,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随后大河、周覃、都江、普安、城关等区医院和县医院都先后建立了制剂室,自制各种草药剂型,品种达68种。民族医药的剂型研究及推广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为搜集、挖掘、整理和弘扬水族民间医药验方,于1958年秋1972年春,1974年夏,先后召开了全县中草药民间医生座谈会,动员民族民间医药人员献方献药活动,特别在水族聚居的中和、周覃、九阡多次召开了民间医药人员座谈会,参加人数到1500余人次,献出药方4000多个,汇集编印了《三都水族自治县中草药验方选编》内部发行。1983年县农业区划委员会畜牧组开展畜牧资源调查,附带调查中草药近1000余种。1987年,根据中央和省政府《关于认真搞好中草药资源普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县卫生局和县药材公司抽调人员深入境内21个乡镇,1000多个村寨进行中草药资源普查,行程2400多公里,采集药物标本154种312属401种,其中植物药373种动物药25种,矿物药3种。基本掌握了县境内药材资源基本情况。
    从1989年开始在境内建设10多个中药栽培基地,栽培杜仲,黄柏、桂皮、桔梗等,计3万余亩,保证了民族药物中栽培类的药材资源。1992年由贵州省中医研究所民族医药室承担的课题,经两年多的时间,在省内水族集中居住的地区深入调查,走访民族医生114人次,召开了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系统地收集、整理了民间药物201种,单验方268个,该课题已于1995年初通过了专家鉴定,课题资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民族医药特色,研究成果已有10多篇论文在国内有关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并在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会议上进行多次交流。该课题已获1995年贵州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相继完善县自治条例民族医药相关条款,对县内森林游览共及民间药物特产区从法律上给予保护。2005年三都县人民政府投资10万元派民间药师和有关医药专家深入全县各乡镇采集大量的动、植物药种,通过系统的筛选和科学的鉴定,制成药物标本1068种,并标上药物名称(国际音标音)异名、来源、药物形态,生长习性、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用量采集地点等文字说明,并且对药种的原生态全用采照制版,生动逼真,这样,与1997年曾出版的《水族医药》一书大大扩充了药物种类及医史,医理等方面的内容,比较更系统,更全面地反映水族医药资源状况,写成了《中国水药宝典》一书,已经出版。2007年又在县鹏城医院设立中草药研究所,对民族医药史,民族医药基础理论,民族药物,民族学验方选,制作秘方和治疗方法等进行研究和保护;并将骨伤类,骨质增生类,结石类等民族医药民族传统验方,引入医院进行临床用药观察。在鹏城医院的基础上成立中医院。民族医药在民间广泛应用,挽救成千上万的生命和健康,为三都地方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民族传统医药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重视,并为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三都民族医药技艺已被贵州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准备将其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一步加大民族医药保护力度。
    根据卫生部提出“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民族工作的新局面”的要求,在上级医疗主管部门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完善并加强中医队伍的建设,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在原有专科的基础上,大力挖掘,整理民族民间医药有效验方,使民族医药在新型合作医疗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让民族医药为民族地区经济保驾护航。同时对激发水族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地位和民族医疗卫生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韦宗元:三都水族自治县鹏城民族医院)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传统中医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