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五一”期间,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330名同志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黎平县杨再梅等三位同志在表彰之列。
在贵州建筑行业,39岁的杨再梅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从普通建筑工人成长为省级劳模,她用12年时间,在钢筋水泥间书写出女性的奋斗传奇,先后捧回“黎平县劳动模范”“黔东南州劳动模范”“贵州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
工地“女诸葛”创新解难题
2013年,杨再梅刚进入贵州德凤建筑公司时,工友们都觉得“女同志干建筑能行吗?”但她用行动打破质疑——白天泡在工地学实操,晚上熬夜啃CAD、工程量计算等专业知识。在良瑜商住楼高层建筑施工中,因传统施工方法效率低、误差大,她便带着团队扎进工棚攻关技术,琢磨出一套全新施工工艺,这套工艺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还确保了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更绝的是,在良瑜8栋商住楼钢结构安装遇到棘手问题时,她带领班组进行攻关,反复推演,提出了一套可行的施工方案,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把原本难啃的“硬骨头”变成了施工范本。“杨姐出马,难题准能拿下!”工友们直竖大拇指。
“建筑是一门精细的艺术,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建筑的整体质量。”杨再梅经短短三年时间打拼,成为公司施工管理的领军人物。
安全“铁面人”守护零事故
“百年大计,安全第一!”杨再梅作为施工管理员,深知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多年来,她用“火眼金睛”让隐患无所遁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
2018年,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贯洞贵运小区项目,为赶工期,她主动驻扎工地,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带着大伙提前30天完工,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2019年,笙望国商住区5栋楼施工时,她一眼发现脚手架存在安全隐患,当场叫停作业,组织整改,报告上级,避免了一起潜在的安全事故。经她手的黎平四中教学楼、何家庄移民安置区、城北易地搬迁安置区、黎平七小等30多个项目,全都实现质量达标、安全“零事故”,成了行业标杆。
质量“把关人”打造地标工程
“建筑是一门艺术,只有用心去做,才能让每一座建筑都成为精品。”杨再梅用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赢得了行业内的广泛赞誉。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杨再梅对质量的严苛出了名。2022年,她接手洛香高铁站大楼项目,这可是黎平、从江的“门面工程”。该工程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工期紧张。她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优化方案,她每天到工地,检查每一道工序,项目提前竣工,还捧回“省级优质工程奖”,成为当地的标杆项目。
12年来,她负责的建筑工程百余项,个个都是“放心工程”,不仅能按时交付完工,而且达到优质工程标准。其负责施工的黎平四中教学楼先后被黔东南州住建局、贵州省住建厅评为2020年省、州建筑行业质量样板工程,九潮镇安置区工程被评为贵州省2022年达标样板工程。
工友“知心姐”爱心暖人心
工作上雷厉风行,生活中杨再梅却是工友们的“暖心大姐”。公司活动中,她发现出纳石丽脸色苍白,无力说话,二话不说背起人就往医院跑。“幸亏送来及时,再晚点就没救了!”医生说。
得知民工吴世林为考上大学的孩子学费发愁时,她带头捐款,为吴世林筹集到助学款2.8万元。在她推动下,公司成立爱心基金,帮了不少困难职工。
杨再梅的贴心服务,让公司员工感受到了温暖,也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与认可。
公益“急先锋”扶贫显担当
洪水冲垮桥梁,她第一个报名抢修;乡村脱贫,她带着团队扎根深山。
2016年九潮镇洪灾,她带着工人在泥水里泡了25天,提前5天修好“希望桥”。
在“万企帮万村”行动中,她帮罗大村养鸡、助罗伍村养牛、为高场村种天麻,协调帮扶振兴资金500多万元。当竹林鸡滞销时,她变身“带货主播”,发动公司员工销售,帮农户挽回100多万元损失。10多年来,她省吃俭用,常怀扶贫济困之心,为公益捐款15万多元。
从普通女工到行业楷模,杨再梅用汗水浇灌梦想,用担当诠释初心。她常说:“只要肯下苦功夫,女人照样能在工地撑起一片天!”这样的“铁娘子”,正是新时代劳动者的生动写照。
(姚进忠)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