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 您的位置:首页 > 曲艺书画 > 散文天地  
博学睿智赞“老庚”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7-01 13:50:48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江跃华 点击: 评论:0


  江跃华

  贵州师范大学退休老教师胡高荣,1957年生,与本人同年,系“老庚”。他身体墩实,幽默风趣,祖籍“天府之国、文化之邦”四川。春夏季节,衬衣外套,下穿牛仔裤,外出时戴上一顶旅游帽,酷似潇洒的“西部牛仔”;秋冬来临,添加厚衣,风采依然。

  与“老庚”相识于2018年,源自贵州省散文学会邀请他担任学会顾问,之前他系贵州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通过几年来的交往接触,我们相见恨晚,甚是投缘。属鸡人,生性耿直豪爽,为人厚道。“老庚”博学、睿智、知性、豪爽、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

  生于大跃进年代,长于贫困阶段,学于动乱时期,接着“上山下乡”,在“广阔天地”练红心。活力,在岁月中挥洒;激情,在热血中澎湃;年华,在美好中飞度;青春,在自信中张扬。

  生活粗糙,我们活出骄傲;日子平淡,我们过得坦然;时间无聊,我们不去敷衍。1975年初秋时节,“老庚”跟同时代中学生一样,上山下乡来到了贵阳市花溪区小碧知青林场。他怀着“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的信念,扎根乡村,茁壮成长。他和知青战友们一道,度过了艰苦、辛劳、困惑、彷徨的几度春秋。每到严冬,他总在简陋寒冷的小木屋里沉思、徘徊,总会想起他外祖母临终时的嘱咐:要像父母一样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总会想我为何不能成为“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青年才俊。

  粉碎“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像春风吹绿了大地,给知青们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新的理想和追求。当他高中的班主任老师,将国家就要恢复高考的喜讯告诉他时,他激动得一夜无眠,紧握拳头铿锵有力地说:我一定要好好复习,努力拼搏,考上大学,去圆我的大学梦,去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学而成名的人。

  他所在的花溪小碧知青林场,尽管离贵阳仅有30余公里,但当时仍交通不便,文化落后,消息闭塞,要在短时间内重拾已遗忘的各科知识,有重点地复习、应考,困难何其多矣。“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行”,“老庚”一边坚持出工挣工分,一边“白加黑”、“五加二”地加强复习。他经常星期六下午从知青林场返回贵阳,找母校老师索取复习资料,请教疑难问题,星期天下午又匆匆赶回知青林场出工务农。

  “老庚”的知青战友们还记得他当年的绰号——“落汤鸡”,还流传着他冬天下田“洗澡”的故事。临近高考时,为了不被干扰地背诵、熟记重要的定义、概念、史事、知识点,他时而在后山的岩石下复习,时而在狭窄的阡陌上背诵。一天傍晚,突然下起了大雨,他沿着曲折光滑的田埂向知青点跑去,刚到知青点大田的水深处,脚下一滑,摔进了田里,浑身像落汤鸡似的全是泥水。

  看到他的狼狈相,知青们有的嘘寒问暖,充满关爱;有的嘲讽奚落,数落他不值得这样拼命;有的则是满脸不屑,幸灾乐祸;有的还讥笑着说:“这属鸡的,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落汤鸡”……他看了看知青战友们,再次握紧拳头在心里说道: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没有付出,哪来的收获?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紧张的学习、复习、应试,“老庚”成为了小碧公社第一个被贵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的知青,成为了全公社数十年第一个考上省重点大学的大学生,也有幸成为了骄傲的77级中的一员,更有幸成为了顾久(省人大原副主任、省文联原主席、省文史馆原馆长)、霍健康(省教育厅原厅长)、韩先平(省人社厅原厅长)的同班同学。

  二

  经过四年的寒窗苦读,勤奋努力,“老庚”终于学有所成,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贵州师大。毕业后,他来到贵州省冶金工业干部学校任教,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成为了一名辛勤的园丁,辛勤的园丁是广大群众对教师的称赞。无独有偶,在贵州农村,自古以来,每家堂屋的香火上,中间竖排一行:“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可见,老师是上了“香火”的。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名副其实。

  “老庚”从教后,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责任心、事业心都很强。他为人师表,立德树人,下苦功夫、花大力气,查资料、阅文本,深入细致地备课;在课堂上严谨生动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把“传道”、“授业”、“解惑”落到了实处,他还有针对性地布置并批改学生作业,一一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改,深受学生们的好评。

  相当一段时间,“老庚”上的写作课,由于备课认真,授课时深入浅出,抑扬顿挫,不时穿插几句与写作相关的名言、诗词与故事,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茅塞顿开,很受启迪。由于教学成绩显著,他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并获得了上级的表彰。

  数十年来,“老庚”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的旅途中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绩。教书时,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对学生认真负责,因材施教,精心批改作业、论文,春风化雨般地哺育着学生成长,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材;工作中,他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师生们的认同。

  他是贵州师范大学资深的老教师、教授、学科带头人;他也曾历任师大图书馆副馆长、机电学院党委副书记、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党内巡查组组长。

  三

  “老庚”还积极参加了相关学会的教学科研活动。曾先后担任了贵州省职教语文教研会的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散文学会顾问等职务。

  贵州省写作学会,会员数百人,是全省成立较早的专业学会之一。首任会长袁昌文,写作资深前辈。“老庚”进入学会,就是骨干会员,经过几年磨炼,众望所归,成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这期间他参与中职《语文》的编写,任写作知识部分的主笔,他写作的《写作思想•激情与技巧》、《散文写作的选材•炼意•共情》等论文在《写作》、《应用写作》等刊物上发表之后,获得了专家、教授们的一致好评。

  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人脉优势,为写作学会的发展壮大献计出力,做了许多好事、实事,受到会员朋友们的高度好评。

  2021年5月,本人组织修文县六广镇元庆村采风活动,有幸邀请到“老庚”参加。按照事先计划,参与者需写两篇采风作品;结合各自特长,我分给他的两篇均有一定难度。但“老庚”欣然接受,深入采访,详细记录,认真构思,很快写出了《重德修文 有教无类——元庆村教育散记》、《岁月如歌——上海知青插队元庆的故事》两篇质量较高的散文,是此次采风61篇作品中的上乘之作。“老庚”当过知青,有亲身体验,语言通畅,直抒胸臆,如行云流水,贴切真实,生动感人。《元庆史话》一书,已于2021年10月由团结出版社高质量、高规格、全彩印出版发行,系贵州省首部村级史话;“老庚”的两篇佳作美文,为该书增光添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022年,本人组织修文县大石布依族乡大屯村采风活动,又请到“老庚”前去,同样写了两篇有关教育的散文,堪称佳作美文,其中《郎朗读书声,在六广河谷回荡》在《贵州师大学报》全文刊载,反映良好。

  四

  “老庚”担任散文学会顾问的几年时间里,学会组织的采风活动、经典散文品读、改稿会、讲座及学术年会等,他都积极参加,并在各种活动中作精彩的发言、演讲。他每次的发言、演讲都是经过认真思考和精心准备的,往往收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良好效果。他的许多讲话,从客观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很有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较好的指导了学会的工作,受到学会领导和会员朋友们的交口称赞。

  几年前,散文学会在花溪青岩“爱书山房”召开年会暨散文创作讲座,邀请顾问“老庚”、吴学良,及作家莫洪军、王克楠4位资深专家先后上台讲授。

  “老庚”被安排最后一位上场,他以“观世音菩萨”为题,紧扣散文创作中的观察社会、人生;了解生活、认识人性;重视民生、反应民“声”;爱人类、爱真善美等展开论述。他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由浅入深,逻辑性强,妙语连珠,十分精彩。博得了80余名会员阵阵热烈的掌声,成为了真正的“压轴”讲座。

  两年前,学会常务副会长伍秋明,组织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养生谷采风改稿活动,“老庚”受邀前去。待学会顾问吴学良和李天斌老师分别品评结束后,“老庚”最后做总结性讲话,充分肯定了会员散文写作的优点,指出了不足,强调了怎样采风,如何写作与改稿等,受到与会者高度好评。

  近几年来,散文学会结合实际,不定期组织“经典散文”品读及读书会,大家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在时任副会长黄越江组织的乌当读书会上,“老庚”激情诵读了优秀会员黄明建《光荣岁月》一书中的精彩篇章,肯定了他散文写作的长处与存在的不足,受到与会者的认同。“老庚”还强调指出:学会的读书活动,不能诵读一下就完事,必须分析文章的优点,找出不足,彼此取长补短,我们的散文写作水平才能有所提高。这一见解,成为了学会的优良传统,保持至今。

  一次闲聊时我问“老庚”为何积极参加各类文学艺术团体的活动?他笑了笑说:我积极参加各类文学艺术团体活动的目的,一是能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了解相关学术研究的最新信息,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二是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术理论水平与文学创作能力,不断的超越自我。数年来,他在党建理论、写作理论、文艺评论的教学与研究、文学创作等方面皆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有《往日情缘》、《正月初一,不是我的春节》等三部散文作品,参与编写了《我们77级》散文集三部(约400万字),是该书的编委、副主编,有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100余万字见诸《散文》、《应用文》、《羊城晚报》、《贵州日报》、《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等报刊杂志。

  五

  “踏实做人,用心做事”是“老庚”的座右铭之一,半个世纪以来,他努力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之。在工作中,无论是教书育人,讲台耕耘,还是从事党建工作、人事管理,他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负责;生活中,他既严格遵守党员干部的相关规定,又像普通人一样追求生活的美好,心情的舒畅。

  “老庚”属鸡,生性耿直豪爽,为人处事大方,待人接物热情。每逢他组局,他都会精心准备与安排,生为四川人,“袍哥人家”,从不拉稀摆带,圈内人对他赞赏有加,口碑极好。

  记得2021年元庆采风活动结束后,学会秦连渝会长、黄亚文、冉静等文友相约去六广河泡温泉,当晚在河岸边上住宿。一同前往的“老庚”问农家:“有什么好菜?”农家回答:“有特色辣子鸡、酸汤鱼等。”“老庚”说:“可以,抓紧弄出来,我请大家小酌几杯。”然后从小车后备厢里,取出随车携带的两瓶老酒,让我们一醉方休。

  此后几年来,“老庚”每年都要两三次宴请大家小酌,他是大家公认的“五好组局者”,五好者指地好、菜好、茶好、烟好、酒好。特别是酒,他每次都倾家所有,拿出最好的招待大家。有几次,还把他儿子的结婚用酒,拿来让大家开怀畅饮。我们好几次在贵阳次南门的“湘碗”酒店小酌,就是较高档的黔灵半山·寻味,我们也偶尔去把酒言欢。

  去年以来,“老庚”又几次邀约大家,去贵阳市油榨街的一家私房菜馆小聚,点上味美正宗的私家招牌菜肴,招待诸位。他热情周到、菜品不厌其精,受邀者都向他伸出大拇指,称赞他为人豪爽大方,一掷千金。是当代的“小孟尝”,是学会请客的“天花板”。

  “老庚”心思缜密,关注细节,追求完美。每次他组局,往往提前谋划,从选点、定时、约人到酒水、果品、菜肴,他都会一一关注,考虑周到,而且每次皆提前到包房恭迎大家。分手时,他都会把来宾亲自送上车,还客气地说:“款待不周,请多多见谅!”

  “老庚”性格开朗,幽默风趣,知性活泼;凡是有他在场的地方,必定不会寂寞。

  退休后,一月半载,闲暇时光,要么“老庚”相约,要么朋友约他,我们总会相聚在一起,搓搓麻将,小赌怡情。人品看赌品,无论输赢,“老庚”脾气都很好,输赢无所谓,“愿赌服输”,大家相聚,图个高兴。他不时还讲些笑话,活跃气氛,大家玩得十分轻松,圈内朋友对他评价很高。

  上善若水,润物无声。现代社会,发朋友圈已成常态。每天早晨,“老庚”总要先发一张自己拍摄或下载的精美而有特色的图片,向朋友们问候早安,然后再发一篇充满正能量、有深意的短文、诗词或者歌词优美,曲调悠扬的老歌,与大家分享,让朋友们深受教育与启迪......此事偶尔为之,都很容易,但长期坚持却难能可贵了。“老庚”数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确让人敬佩。

  六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老庚”光荣退休后,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目前系贵州师大关工委副主任,还兼任第九支部党支部书记,老当益壮,余热生辉,继续为党的事业、为关心下一代出谋划策,献计出力。所组织和开展的活动,效果良好。

  2024年秋天,“老庚”打来电话,请我帮忙联系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党支部负责人,贵州师大第九支部要来10余人,到大木红色文化基地参观学习。我当即联系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红林,告知此事;活动当天,“老庚”邀请我参加,当“向导”。到大木后,所有支部成员首先在红军广场,张开党旗,重温入党誓词,永葆初心,他要求大家坚持学习,发挥余热,继续为党的事业,做出新的成绩。接着在大木村党支部副书记李福贵的带领下,参观金叶湖、大木布依寨新居等,了解前任村干部李政忠的光荣事迹,互相深入交流,洽谈合作事项。

  今年3月,“老庚”又邀我参加他们去乌当区关工委的交流活动。我们一行10多人到达乌当后,受到区关工委欧阳俊老主任的热情款待,参观了偏坡“牛娃”养殖基地等项目,互相交流学习,互通科技信息,继续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

  近年来,“老庚”还充分发挥自己的人脉和教育资源优势,在安顺市、清镇职教城等地举办专升本培训班,亲自授课,诲人不倦,为国家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成绩斐然。

  现以几段“知心老庚”,作为本文的结尾:

  知心“老庚”,与你相识,定是前世有缘;芸芸众生,有幸你我相见,共渡沧海桑田。彼此藏于心,同甘苦共患难。

  知心“老庚”,一生一世不变;细水长流,常聚不畏远近,不惜利益金钱。把酒谈古论今,携手共进明天。

  知心“老庚”,无愧无悔无怨;生活之中,难时总能相见,兴时把酒言欢。彼此关注平安,互帮互助心暖。

  知心“老庚”,无需任何誓言;日久真心,哪怕粗茶淡饭,牢记只句问寒。经常保持联系,都是真心相见。

统筹:刘禹涵
责编:游正芳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曲艺书画 > 散文天地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