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 您的位置:首页 > 曲艺书画 > 散文天地  
一首歌的风景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8-28 20:16:31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班积辉 点击: 评论:0

班积辉

  或许是乡愁难忘,老家男女老少皆会哼唱的那首织布歌,总萦绕心头。

  一缕阳光穿过薄雾,小镇迎来了又一个清新、热闹的早晨。一阵阵黏糊着新鲜泥土的瓜果菜香,伴着农妇湿透衣服的汗味,弥漫在小镇街头巷尾。摆摊声,吆喝声,揽客声此起彼伏,喧嚣忙碌的一天开始了。

  山峦环抱,自北向南环绕一周的山脉,仿佛一条祥龙呵护着山村。从镇北半山坡石板寨倾泻而下的一股清泉,每每在阳光雨后形成一道彩虹,在与另一条溪流碰撞后穿过古镇腹部向东缓缓流淌,不仅形成了一道“Y”字型的亮丽风景线,而且源源浸润着两岸的人间烟火。

  这是我引以为荣的故乡——罗甸县罗悃镇,布依语“拉温”,“拉”为“下”、“温”为“团”之意,就是南下路上抱团的寨子。在贵州最早建立中共地下党支部——蛮瓦支部领导的革命火种在红水河流域燃起的年代,古镇民众舍生忘死为黔桂边委送情报、当向导和护送红七军渡河北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烽烟虽然早已散去,但居住着勤劳布依族群众的这片热土,却弥漫着红色革命故事的气息,也弥漫着轻歌曼舞的旋律:“3535i——35i”,每当夜幕降临,一曲以咪嗦哆(351)起头的织布歌舞就会在古镇唱响。手臂起伏的波浪,仿佛随风飘逸的流水,在一天劳累后聆听,令人陶醉其中。

  “以天为幕,以地为席”,勤劳的布依族妇女在数百年来的劳作中,孕育了织布歌舞。回到老家,我总被这首歌舞触动,心中涌起无尽的乡愁。每当穿上土布衣裳,或是为孩子们添置新衣的时候,我越发思念纺织一生的母亲。记得包产到户时,每家每户都留有一块“自留地”用来种植棉花,母亲总是带着我们去地里施放农家肥并薅除杂草。棉花收获入仓之日,便是纺织繁忙之时。母亲劳累了一天后,总在煤油灯下熬夜纺线,右手摇动木轮,左手起线,伴随那“吱吱、嗡嗡”的纺线声,母亲那前俯后仰的纺线身影便节奏般地在墙上晃动,悠悠纺车声,丝丝母爱线,令人一生难忘。

  那个时候,古镇农家都要制作土布,而每位姑娘在嫁人前得要先学会播种、收棉、纺花、拉线、织布、着色、晾干、洗净和再晒干等十多道工序的织布手艺,如此才能在结婚当家后为子女织布添衣御寒,这在农村是贤惠的象征。

  纺织,是古镇布依族妇女在生产生活中挖掘、积累和传承的劳动成果,是一道民族文化亮丽光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织布歌舞,以另一种方式将纺织技艺传承给下一代。布依族妇女虽然挚爱民族舞蹈,但不会谱曲。据一位已80岁的织布舞老队员回忆,黔南州歌舞团来到小镇,发现了这首群众自导自演的织布舞,于是指导群众谱曲,谱了跳,反反复复,共同用真情描绘布依族群众开荒、播种、收棉、采摘、纺线、制衣的勤劳,以轻快、灵巧、活泼的舞姿再现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于是,以布依歌谐音“咪嗦哆”起头,刚柔相融,富有时代造型的这首织布歌舞,在红水河畔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得到了了布依族群众的广泛挚爱。从此,无论在田间地头劳作,或是在家里操持家务,勤劳的布依族妇女总是伴哼着“咪嗦哆”小曲,扭起舞蹈,以此放松心情,享受生活。

  织布歌舞的魅力,在于对传统的坚守。回想20世纪90年代,一种新潮衣着兴起了,大批年轻人穿着机制布料的西服、喇叭裤、直筒裤炫耀大街小巷,着实让人们羡慕。这时,家乡年轻的布依族妇女也纷纷涌出家门外出务工,手工土布和织布歌舞似乎淡出人们的视线。但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古镇一批留守姑娘们却依然迷恋家乡的织布歌舞。

  “在灯火辉煌的舞台,每当听到观众一阵阵喝彩或雷鸣般的掌声时,我便感到无比自豪。”接过母亲的接力棒的小青姑娘,依然沉浸在舞蹈生涯的酸甜苦辣中。她说,从第一次踮起脚尖,也就是她融入歌舞意境的开始,每个动作,每个音符,都在她心中擦出一朵朵爱的火花。这时,母亲来了,丈夫来了,或许是母亲的演艺熏陶,或许是家人的陪伴支持,织布歌舞演练从未停歇。不知不觉,传统浪潮又开始回归,帅气小伙与亮丽姑娘们穿着自己用土布设计的漂亮服饰,在古镇昂首挺胸起来,民族服饰又成为新时尚。月光下,古镇姑娘们总是随着微信群一声“来啦”的简单号令集中在一起,在静谧的夜晚,以饱满的热情,以磅礴的气概,将自己的才艺闪烁在月光下。

  更让当地姑娘们振奋的是,政府高度重视,在将织布歌舞列入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又向上逐级申报。那年,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都慕名来古镇采访拍片,当姑娘们从电视台看到跳织布歌舞的自己时沸腾了,她们说,等外出打工的姐妹们回家,大家齐心练,阵容再扩大,一起分享丰收喜悦和憧憬美好未来。

  勤劳、执着、创造和传承,这些闪光的词汇就像穿越家乡这条永不停歇的小河一样,驱动古镇舞蹈车轮滚滚向前。数百年来,是一代又一代布依人的接力,不间断种植棉花,不间断手工纺织,然后自编自导自演织布歌舞,以艺术形态将这一古朴的民族智慧传承下来。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织布歌舞,似乎不再是单纯的歌舞了,而是古镇布依族群众心灵的寄托,他们要把汗水洒在土壤里,把期盼根植在田野上,在传承中团结,在团结中传承,让这支“咪嗦哆”歌舞释放浓烈的民族文化韵味。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曲艺书画 > 散文天地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