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三农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智慧三农  
贵州岑巩:小辣椒“种”出乡村振兴大文章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5-24 01:32:12 来源:央广网 作者:朱胜攀 周燕 龙水英 点击: 评论:0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龙田镇兴龙村坚持市场导向,依托土地、人力资源和气候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做好“辣”产业,写好“辣”文章,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领村民共圆致富梦,助力乡村振兴

岑巩县龙田镇兴龙村辣椒种植基地一角(朱胜 攀 摄)

近日,在龙田镇兴龙村辣椒种植基地,只见一排排翠绿的辣椒植株在田间茁壮成长,10余名村民头戴遮阳帽,分散在田间忙碌地为覆膜辣椒除草、覆土,阳光下,构成了一幅火热的乡村耕作图景。

岑巩县龙田镇兴龙村辣椒种植基地里,村民在除草覆土(周燕 摄)

“覆土是辣椒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环节,既能阻断杂草抢肥,又能促进根系吸收养分。”兴龙村党支部副书记晏远菊俯身查看辣椒植株长势,言语中透露出对精细管理的重视。

辣椒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育苗、移栽、管护、采收各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60岁的刘振菊是兴龙村老木湾组人,以前在外面打工,去年结束打工生涯返乡后,已成为基地的“常客”。田垄里,她精准地将辣椒根部的杂草拔掉,又快速将泥土填入根部拍实,整个动作干净利落。

“村里有活我们就过来干,一天有八十块的工资,在家门口就把零花钱挣了,很开心。”刘振菊一边覆土一边笑着说。

据了解,兴龙村结合村情民意,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为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培育多元富民产业,通过土地轮作破解“闲田”难题,探索出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促进群众增收。

辣椒植株长势良好(周燕 摄)

“去年种了115亩辣椒,初见成效,今年增加到300亩,流转了九个组的土地种植,常年务工人员大约有10人,每个月预计收入在3000块钱左右。”晏远菊介绍,从去年115亩到今年300亩的跨越式发展,兴龙村的辣椒产业正书写着“土里刨金”的新故事,九个村民组的土地通过流转重获新生,每亩400元的年租金让“沉睡资产”变成活水源头,农忙时一天用工量更达到50人。

农产品销售常常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订单农业的模式让兴龙村发展产业的底气更加充足,在推进辣椒产业发展过程中,兴龙村积极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打造以合作社为纽带、上下连接企业和其他村级组织、个体种植户的“产业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

“我们辣椒产业是一个订单产业,跟公司签订销售合同,根本不愁销路,我们负责生产,他们负责销售,我们兴龙村带动了七个村集体合作社来发展辣椒产业,带动了200余户来种植辣椒产业。”晏远菊说。

村民在除草覆土(周燕 摄)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近年来,龙田镇围绕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抢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因地制宜,通过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依靠独特的土地、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兴龙村的示范带动下,龙田镇共发展辣椒产业2000余亩,其中村级合作社发展1500余亩,个体种植户发展500余亩,有效带动40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增收,村集体经济创收270余万元,辣椒特色产业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村民的日子“火”了起来、村集体经济“壮”了起来。(朱胜攀 周燕 龙水英)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智慧三农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