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时评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时评  
《少年中医说》:让中医药文化在青年心中扎根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5-09 00:53:3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唐旭东 点击: 评论:0

  作者:唐旭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近年来,文化类节目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相比文字、器物、节令等外显形态,中医药是承载中华文化哲学智慧、生命观念与生活方式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其“当代表达”尤须谨慎与创新。《少年中医说》以青年为主体、以中医药文化为内容核心,对中医药文化的当代阐释进行了有益探索。

  《少年中医说》的节目设计融合了纪实、人文、综艺的多重属性,每一期以“医圣”为线索设置相应任务主题与实地探索路线。节目将中医药的教育方式与青年文化结合,秉持“盲盒式任务”“沉浸式场景”“青春化表达”的创作理念,设置实地探访药材原产地、还原药膳烹饪流程、参与情景式古法教学等环节,让青年在身体力行中接触中医药文化,也在多重感官参与中获得对中医药的初步体认。在聚焦孙思邈“大医精诚”思想的一集中,学生团队前往陕西陈炉古镇,参与慈善公益活动,给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指导;在介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集中,学生还原古代医患对话场景,将古籍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感同身受的生命经验,完成了从书本知识到身体认知的转化。节目没有止步于传统的“讲授”,而是让青年学生在拜访医家古迹、采药制香、情境演绎的过程中由身到心、由技入道地体悟“师承”精神的新时代转译;同时,通过与情绪健康、生活压力、社会身份等现实议题结合,使中医药在传承中回归其“医人”之本质。

  节目中有大量将传统医理与当代青年生活经验关联的创意表达,如趣味小剧场讲述上医治未病,配以五禽戏、艾灸、香疗等可操作性内容,实现了青年语境与中医理念的精准对接。这种具象、实用、与青年人情绪共通的内容设置,让中医药从冷冰冰的知识变成有温度的信息,最终获得观众的信任与认同。

  中医药文化的年轻化传播,不仅是表达方式的变化,更应该是理解方式的变革。《少年中医说》的出现,为中医药题材乃至文化节目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我们应以“文化共鸣”的理解结构代替“知识灌输”的机械传承。只有真正贴近青年日常情绪和生活状态,中医药的智慧才能被他们感受到、被相信,并逐渐成为新的生活方式。而且青年不只是传统文化的“接收端”,还可以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参与者。节目中,青年们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以自己的方式演绎经典。这种创作实践恰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持续更新的最好体现。

  中医药之“深”不在某方某药,而在于贯穿其中的整体观、人本观和天人合一的智慧体系;而中医药之“难”,也在于它对传播者的高度要求——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少年中医说》里,中医药不再只是专业领域中的知识体系,而成为新时代青年可感知、可亲近、可获取的文化养分。

  从医者角度,我希望未来中医药的传播能更加重视这种“体验—理解—认同”的路径,从临床出发、从生活着眼,让更多像《少年中医说》这样的内容,成为连接古老智慧与现代社会的“文化桥梁”。不仅让中医药“被看到”,更让它“被需要”,让这门古老的医学,在新时代的青春土壤里扎得更深,活得更好。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7日 15版)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时评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