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兴则乡村兴,法治强则基层稳。“八五”普法以来,黎平县法院立足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示范创建为引领、法治赋能为支撑、模拟体验为抓手,创新推出多元化普法新模式,让法律知识走出条文、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群众心坎,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法治动能,绘就出一幅“学法明心、守法立身、用法解忧”的法治新图景。
示范引领强阵地,法治之光点亮振兴路。“有驻村工作的地方,就该有浓厚的法治氛围”,这一理念推动黎平法院将法治阵地建设融入乡村发展肌理。
2023年,在永从镇中罗村派驻帮扶力量后,法院投入9万元打造民主法治文化主题长廊,巧用村内花桥、沿河休闲长廊、公路沿线及田埂等公共空间,镶嵌200余块法律知识宣传板,涵盖宪法、民法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搭配十洞款约文本石刻,让古树、侗族传统款约与现代法治文化相映成趣。
驻村队员趁村民乘凉时现场普法,法官在此组织矛盾调解,使长廊成为集宣传、调解、服务于一体的普法“主战场”。依托该阵地,法院普法小分队与驻村队员共开展宣传活动21场次,调解纠纷23起,入户普法1500人次。同时,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突破口,法院在高屯桂花台设立“贵州省黎平茶司法保护基地”,发布“古茶树司法保护令”,将法律服务精准嵌入特色产业发展链条,实现法治护航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形成“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辐射效应。
法治赋能沉基层,激活治理“神经末梢”。黎平法院将普法宣传作为平安建设重点任务,组建多元化普法队伍,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针对侗族群众聚居特点,法官深入堂安侗寨等村寨,用侗话解读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村落保护等法律知识,把专业法条转化为“家常话”,让法治理念扎根民族地区。
借助周末、民族节日、赶场天及国家宪法日等重要节点,普法小分队深入开展“法律八进”活动,重点宣传民法典、反诈、禁毒、安全生产、禁毒、反邪教等实用知识。在巡回审理中,通过组织群众旁听、以案释法的方式,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八五”普法期间,法院累计投入普法经费45万余元,制作宣传册15种3.5万份,出动宣传车182辆次,开展各类宣传活动680场次,其中送法进校园420场次、进乡村(社区)150场次、巡回审理125场次,覆盖群众11.5万人次。同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参与综治中心建设,化解重大疑难纠纷130余件,培训人民调解员1200人次、法律明白人580人次,筑牢基层矛盾化解“第一道防线”。
模拟体验强实效,普法从“纸上”到“实践”。“现在开庭!”随着清脆的法槌声,一场由学生扮演“法官”“原告”“被告”的特殊庭审,在坝寨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精彩上演。
这是黎平法院创新推出的“模拟法庭”普法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法律知识看得见、摸得着。2024年以来,法院连续两年在县城中学举办“模拟法庭”大赛,选派法官助理现场指导,选取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典型案例,手把手教授学生还原庭审流程,让青少年在角色扮演中明晰法律边界、树立法治观念。此外,法院还在校园、乡村开展“模拟式”普法活动23场,覆盖师生、村民超5000人,活动中穿插法律问答互动,有效激发群众学法用法兴趣。“以前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现在亲身‘当法官’,才知道遇事要找法、用法。”参与活动的学生王雨桐真切感慨。
从乡村法治长廊到产业保护基地,从巡回审理到模拟法庭,黎平法院以创新实践让普法既有“深度”更有“温度”,让法治精神浸润基层土壤,为黎平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黄家权 姚进忠)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
无相关信息


威宁自治县2025年“百名法学家百场..
贵州仁怀全面启动白酒市场专项治理..
毕节市法制宣讲团宣讲活动在金沙县..
2024年贵州全省法院受理一审毒品案..
威宁自治县举办“书香浸润心田·无..
庭审现场变课堂!黎平百余人“零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