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播州区鸭溪镇金钟坝区,一眼望去,绿意浓浓,人潮涌动,热闹非凡,采摘、上秤、装车……呈现出一派丰收和喜悦的景象。
小小“菜篮子”,事关千家万户的饭桌;片片“菜园子”,连着广大农民的“钱袋子”,承载着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希望。
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遵义市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聚焦“菜篮子”工程,把建设20万亩蔬菜保供基地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市级任务清单之一抓紧抓实。
着力把这一民生实事办实办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密集调度,明确目标任务,压紧压实责任,对相关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专班,明确专人、细化任务,对相关工作加快落实。
遵义山多地少,且土地分散零碎。为此,遵义市以坝区为主阵地,高标准建好10个市长“菜篮子”城郊型保供基地、10个外向型单品规模化蔬菜基地,通过城郊型、外向型“两条腿”并走,重点抓好20万亩保供蔬菜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示范带动作用,以稳定全市全年30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
城郊型保供基地,重点在红花岗区、汇川区、播州区、新蒲新区、绥阳县、湄潭县6个县(区)发展相对连片1000亩以上重点蔬菜保供基地10个,安排好蔬菜茬次衔接,多品种搭配,确保持续生产,不断供应。
外向型单品规模化蔬菜基地,打破行政区域抓好生产布局,突出区域优势单品蔬菜,如茄子、苦瓜、菜椒、香葱、大葱、结球甘蓝、芹菜、香菜等品种的布局,以市场需求为主,实现以销定产,以规模占领市场。
城郊型、外向型基地规划科学、措施有力,推动全市蔬菜集约化规模化种植逐步形成,新型经营主体活力不断增强,产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运用“返租倒包”“产值奖补”等激励手段,遵义市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抓好新型职业菜农培育,破解“谁来种”的难题。通过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今年全市共培育职业菜农3000余名。
过去,配套基础设施薄弱,采后处理技术落后,精深加工能力不强,蔬菜贮存时间短,造成市面上“菜品”不够丰富,一直是遵义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痛点”。
今年,致力在采后处理上下功夫、精深加工上谋新篇,遵义市明确:创建省级采后处理示范基地5个、市级采后处理示范基地15个,围绕坝区发展,加快清洗整理、分级包装、冷链贮运等采后处理设施设备配套,加快推进2021年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项目,在10个外向型单品规模化蔬菜基地率先实现了分级包装。
配套设施和科技能力持续升级,对应对风险挑战,做好“菜篮子”稳产保供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深秋打响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全市蔬菜、畜禽水产等重要农产品储备充足,为打赢打好这场阻击战提供了重要保障,加上蔬菜产业发展态势稳定,后续供应基础坚实,为全市上下同心抗疫提供了有力支撑。
健全的农产品产销对接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兴旺的核心。
今年以来,遵义市以目标市场为导向,坚持产销一体化,从市场找出路,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健全销售体系,巩固省内市场,拓展省外市场,让蔬菜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实。
针对省内市场,遵义市依托国有蔬菜配送平台,着力抓好“七进”工作,提升市内蔬菜占有率针对省外市场,遵义市采取政府引导、资金扶持等手段,培育壮大流通型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队伍、农村电商三大销售主力,畅通农产品出省通道。
“
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走南闯北、走俏全国;从满足本地市场,到供应省外市场,遵义市着力建好“菜园子”,丰富市民“菜篮子”,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交出了“学史力行”的蔬菜保供成绩单:
今年前10月,共建设21.82万亩蔬菜保供基地,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全市蔬菜累计种植316.49万亩,实现产量548.76万吨、产值140.7亿元,蔬菜产业的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同比增速位居全省第一;食用菌累计种植3.73亿棒,实现产量14.65万吨、产值15.36亿元。
”
乘势而上谋新篇,接续奋斗启新程。下一步,遵义市将以深入实施育苗体系工程、采后处理工程和精深加工“三大工程”为支撑,加快补齐全市蔬菜(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链短板,以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三化发展”为目标,以基础设施、生态栽培、质量安全、产销对接、主体培育、风险防范和考评推动等7项具体工作为任务,全力推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审核:邹杰
遵义日报社记者 :查静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