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焕发新活力绽放新魅力 贵州历史文化保护开启“加速度”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4-19 17:54:55 来源:当代先锋网 作者:吴蔚 赵珊珊 点击: 评论:0

  日前,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9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和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单。

  至此,贵州省已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2座、名镇 22 个、名村 31 个、街区29片、历史建筑1635 处。历史文化街区数量是 2015 年的近 15 倍,历史建筑数量是近50倍,历史建筑实现市县全覆盖。

1710429240460999_a.jpg

  中南门古城流光溢彩、热闹非凡。肖浩摄(贵州图片库发)

  贵州历史文化保护开启了 “加速度”。

  既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又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贵州各地坚持以用促保、加强活化利用,以改革创新推动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不断焕发新活力、绽放新魅力、赋予新动力。

“特色IP” 历史文化街区助力地方文旅

  2024年1月,黔西南自治州贞丰县被认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月,该县的文昌宫街区成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实现双丰收。

  以文昌宫街区为核心的贞丰古城保存了13处文物和30多个传统建筑院落群,同时还居住着1500多户居民。

  2024年春节期间,“家在贞丰·全家有福”公益拍摄活动在街区内的“封家大院”举行。以古建筑为背景,上千户家庭在此定格幸福瞬间,既联接了当地人的情感,也向游客展示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方式。真正实现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使历史文化遗产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作用。

1710429920236356.jpg

  免费全家福拍摄活动让古城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吴蔚 摄

  活动因此入选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保护传承经验分享”案例。

  “文化是古街区的催生剂。”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丁付平说,基于历史文化、传统习俗,近年来,当地尝试在古城打造多处文创空间,赋予它更强的生命力。

  街区内的珉球书院始建于清道光十六,距今已有188年的历史。2015年列入了历史建筑重点改造项目,2023年9月底,再次改造。

微信图片_20240417090539_a.jpg

  游客在珉球书院内游玩。吴蔚 摄

  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2024年,贞丰相关部门选择了深耕文化领域多年的专业团队参与古建筑的设计改造和运营管理。

  如今的珉球书院兼具旅游和文化服务功能。不光吸引着不远千里的游客,带着孩子去珉球书院看书,也成为了当地不少家庭双休、节假日的首选。

  根据历史文化沿革与功能,运营团队还最大限度还原了古建筑的历史风貌和形象,将曾经见证古街区昔日繁荣辉煌的“两湖会馆”打造成为珉谷艺术空间。2023年底,贞丰县委、县政府发起“进山·青年创作者共益共创计划”,希望助力青年创作者起飞的同时,助推街区青少年成长,营造可持续的文化艺术社区氛围。

微信图片_20240417090536_a.jpg

  珉谷艺术空间开馆,吸引游客驻足。吴蔚 摄

  2024年1月1日,珉谷艺术空间首场展览开启。2024年,该艺术空间还将邀请20位青年创作者办展。

  “希望通过展览让更多的青年艺术家能和当地青少年进行高质量的交流,吸引更多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共益共创。”运营团队负责人陈晓龙表示,这既有利于增强贞丰内外的年轻人对于古建筑保护利用意识,也能提升居民的体验感与获得感,将文化自信融入生活。

  以独特的实践路径,探索历史文化街区张弛有度、人文并蓄的新思路,贞丰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旅IP。

  2024年春节期间,贞丰文旅市场急速升温,全县共接待游客7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000多万元,实现旅游“开门红”。

微信图片_20240417090514_a.jpg

  贞丰古城文昌宫街区。吴蔚 摄

“原点生长” 历史文化街区融入社会发展

  铜仁市思南县,是贵州开发较早的县份之一。思南县通过充分挖掘古建筑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将乌江边上散落在县城各处的思唐古建筑串珠成链。

  据思南县文旅局副局长王盈介绍,当地把城乡历史文化遗产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在住建、文旅等多部门联动下,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思唐古建筑群已成为了当地居民及游客学习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的载体。

1710429086578808_a.jpg

  思南县旷继勋烈士故居。李大勇摄 (贵州图片库发)

  位于思南县城西南隅的安化街,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年)命名,400余年未改址改名,是贵州省现存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保留着思南县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有史记载,早在隋唐,安化街已经成为一条初具规模的商业街道。直到今天,这条老街依然充满了烟火气。安化街居民周玉坤说,“家人世代居住于此,安化街承载了满满的情怀。”

  采取传统居民和个体商业合为一体的模式,安化街不但保存了原住居民生活方式,保留了大量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还有乌江船工号子、思南花烛、花甜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的整体发展。

1710430113648971_a.jpg

  市民在城区内体验字牌扣僰竞技活动。谢慧芳摄(贵州图片库发)

  致力于用活、用好古街,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思南还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赋予了历史文化街区新的空间、新的业态、新的元素。

  安顺市普定县和黔西南州贞丰县、铜仁市思南县是同批认定的贵州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十字街街区是目前为止普定县唯一一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023年底,安顺市人民政府批复通过了《安顺市普定县十字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3-2035年)》,确定对现存街巷根据历史价值、现状功能等划分等级,采取不同的规划对策和保护措施。

  立足“原点”寻求“生长”。按照规划,将通过对传统空间、院落、建筑的保护与更新,使其成为街区空间形态与人文形象未来发展的生长点和原型。

82688-8月5日,俩小男孩在贵州省普定县马官镇下坝村观看高台地戏。乔啟明_a.jpg

  小男孩在普定县马官镇下坝村观看高台地戏。乔啟明 摄(贵州图片库发)

  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定县将打造十字街的旅游展示中心,形成新的历史文化展示结构,包括非遗文化主题展示区、老城文化生活主题展示区、历史文化主题展示区等。同时,保留原古城生态的生活方式,结合主要旅游路径、片区入口与保留的名木古树、文化资源点位,增设特色广场、公园,以文化主题的特色景观场所开展特色文化活动。

  通过重塑空间价值,十字街区将被构建成一个极具生命力的有机街区,实现历史文化街区整体的、真实的、可持续的保护与活态传承。

多管齐下 营造历史文化保护共建共享新局面

  贵州对于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工作历来高度重视。

  从1982年至今40余年间,贵州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认定公布和保护规划编制,加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强化对历史文化名城评估检查和工作指导,初步建立起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历史建筑等多层级、多要素的保护体系。是最早提出“明确各市州党委政府向省委省政府报告当年完成保护传承工作情况”的省份之一。

703845-2024年2月4日拍摄的<a href=http://www.gzculture.net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安顺</a>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程洪凯_a.jpg

  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程洪凯 摄 (贵州图片库发)

  “全国各地都在想方设法充分挖掘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将其转化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只有发现不同于别人的价值特质,形成品牌效应,文化资源优势才能凸显。”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林玲表示,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贵州多个部门联手着力引导和鼓励各地打造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品牌,实现既保护老建筑,又提升其功能和价值,进而更好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林玲也表示,古建筑古街区的保护不能只靠政府,需要更广泛的参与。2022年,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推出了《寻迹贵州》宣传片,生动展现贵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同年,省住建厅与省文旅厅合作举办了“贵州省首届历史文化主题摄展”,以影像的力量记录和传播贵州的历史之美;2023年,省住建厅与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了“寻古觅新E起来——2023年贵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短视频征集评选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激发了大家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热忱与担当,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天眼模板.jpg

  晚霞照在㵲阳河上呈现出镇远千年古城的美景。江杰 摄 (贵州图片库发)

  每一个古建筑都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贵州正在用自己的行动来翻开这本书,让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续写新的篇章。

  按照《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贵州提出,到2035年,将实现全面建成系统完整的贵州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的目标,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做到有效保护、充分利用,不敢破坏、不能破坏、不想破坏的体制机制全面建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