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的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阳光正暖,帽儿山下,金达莱花热烈绽放;图们江畔,朝鲜族同胞身着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延边博物馆内,一场精彩纷呈的非遗体验活动正在开展,来自天南海北的观众穿梭其中,在指尖的触碰中,感受朝鲜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穿过一楼大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体验区,草编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于建华指尖翻飞,麦秸秆化作栩栩如生的蚂蚱,引得观众争相模仿。“过去麦秸秆是生活材料,老一辈用它编出各种实用的生活用品,现在成了文化传承的载体。”于建华一边示范一边感叹,“希望更多年轻人能把这份老手艺传承下去。”隔壁的糯米人摊位前,彩色面团在传承人张巧卉手中幻化成朝鲜族少女、孙悟空等造型,孩童踮着脚尖围观,随着新造型的呈现发出阵阵惊叹。
延边博物馆馆长金明华介绍,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延边博物馆在“五一”假期推出系列非遗体验活动,通过传统技艺展示、互动体验、趣味游戏等形式,让观众在体验中感受劳动之美。
观众在体验非遗技艺 延边博物馆供图
拓印体验区传来此起彼伏的敲击声。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女士手持木槌,专注地敲击铺在石碑上的宣纸。“第一次亲手体验古代印刷术,感觉像在和历史对话。”她展示着刚完成的拓片说,“这些非遗项目让延边的文化变得可触可感,比单纯参观展览有趣多了。”在朝鲜族角弓制作区,一群年轻人正兴致勃勃地体验朝鲜族角弓制作技艺。朝鲜族角弓制作技艺传承人金光斌在一旁指导他们。金光斌介绍:“朝鲜族传统角弓采用水牛角、竹子、桑木牛筋、桦树皮等材料制作而成。制作过程复杂,需要在特定季节进行。使用鱼鳔胶粘贴各种材质,有备料、裁断、粘贴、上筋等多个步骤,最后经过解弓、美化、装饰等,完成角弓制作,整个制作过程需要持续约4个月。”在金光斌的指导下,观众认真挑选材料,仔细打磨、组装,尽管动作略显生疏,但不减对传统技艺的热情。
游客说
上海游客陈雪:本来担心孩子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结果她捏糯米人捏得不肯走。这种动手体验让孩子有了对糯米人的深刻记忆,很有意义。做好后,她逢人就炫耀自己做的小老虎,有收获就不虚此行。
陕西西安游客张峰瑞:角弓制作让我大开眼界,没想到一把弓要经历这么多工序,传承人讲解时眼里的光让人感觉他非常热爱这项事业。
湖北武汉游客周游:第一次知道草编能这么精致,带走的蚂蚱挂件既是纪念品,更是对非遗传承人的支持。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