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健康频道  
“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杨世霞: “乡亲们健康,是我最大的心愿”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4-29 10:53:21 来源:人民网 作者: 王秀芳 点击: 评论:0

“一天吃一片,记得要按时吃。没有了就给我打电话,再给你送!”4月27日,在白秧坪村马路组见到杨世霞时,她刚完成一位慢性病患者的入户随访,正“拦着”84岁的杨德秀老人送药。

杨世霞是贵州省凯里市白秧坪村的乡村医生,趁着入户随访给村民带药,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村里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有要去镇里或县城买的药,我都会帮着带回来。”说罢,她便骑着摩托车,匆匆赶往下一家。

杨世霞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入户随访。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杨世霞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入户随访。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测血糖、量血压、叮嘱用药……早上6点50出门,不到10点,杨世霞就跑了3个村民小组。“掌握了乡亲们的时间规律,太晚都下田了。”白秧坪村共有8个自然村寨15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899人,每个季度的第一月,她要完成全村247名慢病患者的随访。

1972年,杨世霞出生在凯里市下司镇一个普通家庭,从小目睹多位亲人因病离世,她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1999年从贵阳中医学院毕业后,杨世霞放弃了留校深造的机会,来到了缺医少药的白秧坪村当村医。

“当时村里医疗资源匮乏,交通不便,村民‘看病难、看病远’问题比较突出。”虽然条件艰苦,但怀揣着对乡村医疗事业的热忱,杨世霞租了两间木屋便开始了村医工作,这一干就是25年。

杨世霞骑着摩托车进村入户。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杨世霞骑着摩托车进村入户。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25年间,杨世霞跑遍了白秧坪和周边6个村,累计出诊行程1万多公里,骑坏了3辆摩托车,接诊患者超10万人次、出诊患者2万余人次。然而,她却从不收出诊费,也没有推诿过任何患者的合理请求,几乎是随叫随到。

哪家有几个小孩、该打什么预防针?哪家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要什么药?哪家有孕妇,是不是规范产检?杨世霞对每一户村民的身体状况、家庭成员都一清二楚,有人没钱看病或钱少不够时,赊账、减免药费更是常有的事。

多年来,杨世霞用真心付出,换回了百姓的无限信任。“看到她,感觉病都好了一半。”吴奶奶曾因摔倒导致股骨骨折,卧床的2个多月里,杨世霞时常帮忙换尿布、测血压,还手把手给家属教护理常识,老人待她像亲闺女一样。

杨世霞正在给杨德秀老人送药。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杨世霞正在给杨德秀老人送药。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这并不是个例。在白秧坪村,大家从不唤杨世霞医生,但对她的称呼已从“妹儿”“大嫂”,到了如今的“伯妈”。“在乡亲们的心中,我不仅是医生,更是值得信赖的依靠。”扎根乡村25年,杨世霞以村卫生室为家,没有固定上下班和休息日。

“百姓健康,就是我最大的心愿。”这句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诠释了杨世霞对这份工作的坚守与热爱。25年来,她用青春和汗水,架起了一座连接村民与健康的坚实桥梁,也收获了贵州省“先进乡村医生”、黔东南州“十佳健康卫士”“凯里市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称号。

杨世霞在村卫生室坐诊。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杨世霞在村卫生室坐诊。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今年3月,杨世霞荣获“白求恩奖章”;4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围绕“践行医者仁心 护佑人民健康”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在谈到如何践行白求恩精神时,她表示,践行白求恩精神,就是扎根农村,默默守护父老乡亲。

“这枚奖章,我将永远珍藏在药箱里。因为它时刻提醒着我:荣誉的份量,要用一辈子的坚守来称量!”杨世霞语气坚定。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健康频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