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民生频道  
遵义市仁怀市蔺田村的三重“约定”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7-14 12:00:35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黄霞 蒋洪飞 点击: 评论:0

原标题:“石头村”开出“幸福花”

——遵义市仁怀市蔺田村的三重“约定”

遵义市仁怀市的青山绿水间,藏着一处都市人向往的诗与远方:蔺田。

走进蔺田村,柏油路直通家家户户,白墙黛瓦的黔北民居在绿树环绕下格外雅致。乡间步道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拍照打卡,领略这座小山村的独特魅力。

蔺田村一度石漠化严重,山高坡陡,土地破碎,村民靠天吃饭。打赢发展的“翻身仗”,还得从蔺田村的三重“约定”说起。

8年前的一天下午,蔺田村村委会办公室,村干部们达成共识,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群众的意识要跟上,村规民约成为突破口。随后召集老党员、妇女代表商量,你一言我一语,把日常该守的规矩、该做的事,用最直白的“土话”组成了朗朗上口的十句话:党的恩情记哈,法律法规守哈,村组发展议哈,产业技术教哈,邻里有事帮哈,良好家风评哈,环境卫生比哈,滥办酒席治哈,陈规陋习除哈,歪风邪气整哈。

这也成为蔺田村群众这些年来共同守护的约定:《蔺田村治村“十哈准则”》。

“规矩立下了,关键在坚持。从‘立规矩’到‘养习惯’,大家心里有了标尺,行动就有了方向。”蔺田村党支部书记杨远帮感慨道。

在蔺田村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挂着一块与其家风匹配的“家训牌”。

“尊老爱幼,和睦家庭。”摸着墙上木质的“家训牌”,村民汪必林说:“这八个字是我们家人之间的默契约定。”

借着蔺田发展的东风,汪必林把自家房屋改成了民宿,专门接待重庆来的避暑客,凭借热情好客的态度以及干净卫生的好习惯,民宿每年夏天都是满座。

“你我约定”带来的变化,返乡创业的杨帆有着更深的体会。

杨帆曾在知名酒厂担任勾调师,年薪不菲。但看到家乡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感受到乡亲们那股齐心向上的劲头后,他毅然放弃了高薪工作,带着1300多万元的积蓄回到蔺田村。

两年时间,杨帆在村里建起了颇具特色的“尘外楠山”高端民宿,为蔺田吸引了大量的客流。

“以前村里穷,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环境好了,机会多了,大家心里都怀揣着那份对家乡的热爱,按照‘抱团发展,共享资源,守护家园’的约定回乡发展。”杨帆说。

规模化养牛、绿色蔬菜种植、特色民宿和农家乐、康养项目、餐饮店……返乡的年轻人们将资金和技术转化成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

曾经的“空壳村”已经被“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取代,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累计达700多万元,纯收入累计达170多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百万元村”。

从村委会的创新“打法”,到群众由内而外养成的“主动性”,再到返乡力量的全方位发力,蔺田三重“约定”的力量,终让“石头村”开出“幸福花”。(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霞 蒋洪飞)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民生频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