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热点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热点  
读方志 行贵州|斗牛相思,交流和情谊绵绵无绝期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4-19 17:46:55 来源:当代先锋网 作者:龙华鹰 点击: 评论:0

  “村BA”“村超”火爆全球,被称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同样“牛气冲天”的黔东南斗牛活动,也备受关注。

斗牛几乎与黔东南每一个节日相关

  据《黔东南州斗牛文化志》记载,斗牛活动起源于农耕。传说古时候人间没有稻谷种,苗族祖先也不会犁田耙地种水稻。祖先派狗上天,到谷子国去取回了谷种。但是,人们不懂得育苗移栽的技术,只把田犁耙后,便将谷种播在田里,任其自然生长。结果,收益不好。有一天,一头水牯牛跑到稻田中滚水,另一头水牯牛也从远处跑来。于是,两头水牯牛便在稻田中打起架来,把禾苗踩得很乱。稻田的主人只好从其他田中拔出一些稻秧来补栽。没想到补栽的秧苗长得特别好,谷穗长且壮实饱满。受到此事的启迪,人们便会育苗移栽的技术。秋后,苗族群众都要牵来两头以上的水牯牛角斗,尽情欢娱。从此以后,逢年过节,各苗寨都要开展斗牛娱乐。

1111.png

  《黔东南州斗牛文化志》。

  黔东南斗牛具有民族性、群体性、节庆性等特征。

  《黔东南州斗牛文化志》记载,黔东南州各民族都有传统斗牛习俗,但各个民族的斗牛又存在差异。比如,苗族斗牛祭祀的是民族祖先、氏族祖先和家庭祖先,而侗族祭祀的是牛王菩萨;苗族斗牛轮流在几个寨子之间进行,寨子是其共同的宗族发展壮大后“兄弟分家”形成的,开展斗牛活动是各兄弟寨子集会的形式,而侗族斗牛是一种联姻联谊活动,在具有姻亲关系和联盟关系的寨子之间进行。

  说到群体性活动,斗牛也值得一说。它是黔东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中参与人数最多、人们喜爱程度最高的活动之一,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斗牛传承人、黔东南州斗牛协会副会长潘永瑞介绍,2023年,黔东南州有斗牛场300余个,斗牛总数达1万余头,每年举办观看人数万人以上的斗牛活动100余次。黔东南州16个县(市)都成立有斗牛协会,其中,凯里市斗牛协会近800人。他们以斗牛为乐,与牛相伴,把牛视为护身符、吉祥物,斗牛活动前半月,主要提前告知、邀请四方爱好者,届时拉牛参赛比斗。人们从四面八方牵来几十头甚至几百头牛,角斗时间持续较长,观看斗牛的观众很多,热闹非凡。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参与斗牛的动机不同,青年男女观看斗牛是为对歌择偶,老年人参与斗牛是为了欣赏斗牛的精彩刺激和走亲访友。

2222.png

  从江县巨洞斗牛场。

  斗牛几乎与每一个节日相关。黔东南州凯里、麻江、丹寨、雷山、黄平、台江、剑河、从江县一带的苗族,无论大小节日、聚会都有斗牛活动。苗族有周期性的祭祖节日鼓藏节,鼓藏节中就有斗牛祭祖活动。在农历六月至八月的农闲季节,过“卯节”,其主要活动就是斗牛,卯节又被称为“吃新节”或“斗牛节”。苗族的其它节日如台江施洞独木龙舟节、台江姊妹节、芦笙节、摆古节等都有斗牛活动。

  斗牛在黔东南苗乡侗寨的人们眼中是充满吉祥意味的。他们有“保家牛”的说法,许多水牛保护苗侗人民生命财产的传说故事世代流传。在他们看来,牛在某些方面具有超过人的能力,比如嗅觉灵敏、吃苦耐劳等,是保家护寨、为人造福的吉星。牛被赋予预测凶吉的神奇功能,牛王斗得凶就会逢凶化吉、风调雨顺。

斗牛买卖的村寨相互“吃相思”

  据《黔东南州斗牛文化志》记载,斗牛过程大致有选购斗牛、喂养斗牛、牛王装扮、斗牛通知、牛王征战等过程。

  选购斗牛一看牛身上的牛毛旋,必须是三旋牛或五旋牛,并且牛毛乌黑油亮,浓密粗硬;二要看个头大的牛,牛角粗大肥厚呈四方形,脑门狭窄,眼睛凸出,颈项粗大,身材魁梧且呈条索状,站立时前双脚并排成一条线,后双脚一前一后,眼睛炯炯有神,头部高昂,威风凛凛,气宇轩昂,一派王者风范。

  根据民国《从江县志》记载:“本县各乡村寨有斗生之俗……事先全寨输金,择购一强壮水牯,豢养于厩,谓之打生。常年豢养,举寨轮日,服役水草无使须臾缺乏,夏秋洗澡无日无间,准以时间,各牵生集会,定所相斗。其价之高,较常生十数倍。”喂养斗牛要请专人给牛王喂草料,照看牛王,此人俗称“喂牛公”。喂牛公的职责除了喂草料外,还要管理牛王日常“生活起居”。定时为牛洗澡,放风、喂水、喂稀饭、喂糯米饭、喂米酒,甚至喂腌鱼等。

  牛王的装扮也是有讲究的。斗牛犹如上战场的战将,要有“将军”名分,首先给牛“封号”,如“大将军”“无敌王”等,并以古代戏曲中将军的模样来扮装,牛角包铁皮,代表盔甲,牛背系着雕龙刻凤插有小旗的木鞍,代表将军令旗。打牛队伍里配有众多狼牙旗,代表旌旗,敲锣打鼓,代表出击收兵的号令。将“封号”名号写在旗帜上,代表出征将领的帅旗;放铁炮,代表上战场冲杀的号令。

3333.png

  “斗牛士”拉牛角。

  通知各村寨前来参加斗牛,也叫“放木叶”。过去的“木叶”不是一纸通知书,而是传递一块小木牌,长约50厘米,宽约10厘米,留有一小节作为“把”,便于手捏和传递,内容为:歌颂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写明斗牛日期等,主要表达邀请之意。现在通信方便了,人们不再“放木叶”了,而是电话联络或微信群里发布斗牛信息。

  真正的高潮当然是牛王征战。牛王的打扮如出征战将,背配“二龙戏珠”雕鞍,上插雉尾、令旗、头系红绫绣球,颈挂铜铃,人们一路吹芦笙,锣鼓喧天,彩旗飘飘,来到举办方的寨子边找个宽敞的地方“安营扎寨”。“丑时”或“寅时”,牛王出圈,众人在圈门口的坪子里转三圈、吼三次“呃-波-咯!”“嗨-嗨-咦!唔”、鸣三响铁炮出征。在相同级别的牛王中抽签配对后,众人簇拥着牛王,敲锣打鼓、旌旗开道,浩浩荡荡直奔牛塘。当双方牛主人松开手时,两牛相见,分外眼红,霹雳闪电般直奔对手,只听到“磅”的一声闷响,两角相撞,声若炸雷。牛王交角后拼死搏斗,观众呐喊助威。当两牛势均力敌,互相绞杀,打到一定的时间后,寨老们示意拉脚,将牛分开,终止打斗。牛分开后,大家各自簇拥着牛王,庆祝胜利,有的扛彩旗、吹芦笙、敲锣打鼓、欢呼跳跃、绕塘示威。有的亲戚朋友进牛塘放炮庆贺,有的将红毡子披牛身背上,或挂几只鸭子在牛角上,以示祝贺。

4444.png

  斗牛场周围的观众热情高涨。

  以斗牛为载体,村寨之间相互走访和交往,这就是所谓的“斗牛相思”。斗牛买卖的两个村寨相互“吃相思”。在购买斗牛时,卖方有意留一点尾款,待买方“放木叶”斗牛时再去收,其目的就是找到借口,让卖方的群众去买方寨子集体做客,这就是“吃相思”。喝酒娱乐3至5天,对唱大歌,乐不思返,男女青年依依不舍,有的青年收获爱情,成为终身伴侣。送客时,主人们除了送帕子、花带、红蛋、糯米饭、腌鱼等礼物外,还要送一头牛作为最重要的礼物,女人们将这头牛打扮一番,染得花花绿绿,然后吹芦笙,放铁炮送客出寨,男女青年们边走边互唱“分散歌”,一路走走停停,依依不舍。过了一年左右时间,对方寨子作为回访,前来“吃相思”,双方久别重逢,格外热情。“吃相思”几天后,客人回家,又回送一头牛,一般的村寨双方“吃相思”就此了结,不再继续下去。但由于双方你来我往,交友甚欢,产生感情,就像姻亲关系一样,不愿意放弃这门“亲事”,也会继续保持“相思”关系。斗牛相思,其间的交流和情谊也能绵绵无绝期。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热点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