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贵州都匀“栗木寨”布依族清明祭礼文化内涵丰富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3-13 10:02:07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罗祖文 点击: 评论:0

文/罗祖文(布依族)

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日子,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鬼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在每年公历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5天。

地处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匀市绿茵湖邦水村栗木寨(十二组、第十三组)是一个大寨子,在“邦水盆地”一个山脚下,“栗木寨”因寨子背后自然生长众多栗木树而得名,也因山多水多,寨子中间出现大井、掏米井、豪角井、枫香井、杨柳井、马桑井、高坎子脚井、里头院井、牛路井“九古井”让寨子更加神秘,所有冒出的井水,源源不断流入邦水河和万亩良田。寨子有“六大姓氏”:罗、彭、刘、陆、方、王。这些姓氏布依族有体现人生追求、文化底蕴、传承优良的家风家训,如罗氏、彭氏家训“爱国爱家,敬祖崇宗,持身端正,有求必应,才德兼备,养成孝道”。栗木寨处在“邦水文明乡”怀抱,素有“文墨之寨”“文化之寨”“书画之寨”。有的琴棋书画,爱好广泛,口碑好,各种应酬影响一代青年人的乡贤。有的擅长毛笔字,成为小有名气的书法家。如:罗祖奇(都匀七小教师)曾任中国青少年书法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书法家协会特邀会员;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黔南州书法家协会会员、都匀市书法家美术家协会会员。1992年书法作品在第五届峨眉杯群众书法大赛中入选并参展;1993年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书法大赛获三等奖;2009年10月书法作品被“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收藏;2011年隶书作品在参加贵州省文史馆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活动中入选优秀作品展,并入编贵州省出版社出版的《贵州画卷---书法篆刻卷》一书;2011年书法作品魏碑对联代表黔南州参加黔南州--江苏连云港两地书法联展。从父辈口中打听“五代一表”中,考上中专、大学的子弟亦很不少,外出读书的人比较多,主要源于传承优秀文化和家风家训。长辈有当教师、校长、会计、医生,平辈有注册公司当企业家、扩大种养殖规模带动大家发家致富,晚辈有大学毕业、脱颖而出的后起之秀。如:罗宇银(男)大学本科,中级会计师,2010年考入罗甸县人民法院工作,2013年任中航地产中航城事业部财务管理职能经理,2017年任碧桂园集团产城事业部财务经理,2020年7月至今任深圳市贵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江龙(男)2013至2017年就读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18年应征入伍至今,现任南部战区海军某护卫舰支队恩施舰信号班长,二级上士军衔;罗宇奎(女)2016年毕业于都匀一中,2020年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同年获高中英语教师资格证,2021年获英语专业八级证书,目前在努力考研中。

“家训”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年清明节,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上百户的“栗木寨”布依族有不成文的惯例,树立绿色意识、生态意识、公德意识,各项传统祭礼文化内涵丰富。

一、家祭。“家祭无忘告乃翁。”宋代陆游《示儿》诗。家庭举行祭祀,向先人表示哀悼,栗木寨布依族人一般在自家中堂屋神龛祖先牌位前的四方桌上摆放好“三牲”、豆腐、苹果、清明粑、酒水、酒1瓶、米饭、酒盅8个、碗8个、筷8双和各种熟菜,代表大吉大利,年年有余,反映布依族生活习俗和农业生产带来的丰收喜悦。其中“三牲”并没有特定“哪三个”,也可是鸡、鱼、猪“小三牲”,也可是牛、羊、猪“大三牲”。鸡(天上飞)代表驱鬼避邪,杜甫《彭衙行》中有:“剪纸招我魂”的诗句;鱼(水里游)代表年年有余;猪(地上跑)代表富足;牛代表勤奋;羊代表祥和;豆腐代表都福;苹果代表平安等。

二、遥祭。既不在坟地,也不在家中,而是在外面给祖先烧纸表示祭祀。逢年过节,身在外地,烧纸祭祀,实际生活中这种古法礼仪常见。它讲究天黑透(天亮没谁敢出来取钱)才去河边,或十字路口,或小路边。烧纸来回路上,如遇到烧纸尽量绕开,不要踩到。如遇到一个路口排满纸灰堆不能绕开,那小心穿插过去,或大跨步过去,过去之前先说一句:“对不起,借过。”烧纸前记得在地面上画个圈(自己的亲人或自己特定的人才能拿的意思,注意不要把自己圈到里面),西北角留个缺口方便下面的亲人进来拿钱。烧纸时,每三张纸清点数折叠成三角架放在圈内烧,或放在纸信封里烧(封面注明谁收)。飘落或掉落出圈外的钱,让其去,不能捡回来。圈外有时候也会烧一点,是防止孤魂野鬼没有钱来抢亲人的钱。烧纸时表情严肃,半蹲,恭敬,念念有词,如:“某某某,来领钱,保佑某某某好好读书”“某某某,今天某某某都来看您来了,给您送钱花来了”“某某某,来领钱,保佑某某某四季平安”“孤魂野鬼,来领钱,希望你们别抢某某某的钱!”等之类口诀。纸在烧的时候,突然刮起小旋风,说明亲人来收钱了。烧纸需待燃尽才走,防止燃着纸满天飞“风吹火”,又防止风吹出来的纸被其他路人拾去“散财”。

三、众祭。也叫“集体上坟”“家族上坟”。栗木寨布依族一般有由三代以下家族或上百户同姓氏的宗族组成,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上坟讲究流程:修整墓地(清除杂草添土)、插挂青纸(在小竹子用棉线系上挂青纸及旗子,竹子象征子孙节节高升)、上香烛(家属中推派一人统一插香或刹鸡,点一对烛分插左右,再将点燃香插于烛的中间,在点烛前说一些告诉谁,你是谁,来了谁,干什么的话)、上供品(大礼为荤物,小礼为水果,供品按照三或三的倍数摆放)、烧纸磕头祭拜(一边烧一边祈福,“三拜三叩”先做合掌、下拜,再屈膝下跪、磕头,重复做三次“一拜三叩”。跪拜以辈分长幼排序,一般外人不参与)、放鞭(放鞭炮象征红红火火)、整洁环境(清理塑料袋之类的垃圾)、处理祭品(分吃完祖先供品,不带回家,表示对死者尊重)、告别(打道回府)。纸钱烧给逝者意思让其在阴间有钱花,务须焚烧干净。有的烧包袱(冥钞、金银以及纸做的“元宝”“衣服”“家具”等吃穿用品)是将“包袱”烧了的意思。“挂青”是竹子上挂着纸串插在坟上用以招魂,“有儿坟上挂白纸,无儿坟上屙狗屎”挂青标志一个家庭是否后继有人,是否兴旺发达,是否父慈子孝的标志。

据栗木寨第十三组年过花甲、杖乡之年的69岁罗甲老人介绍,原建距栗木寨不足2公里“金钟山”山脚下有一个比较宽敞的四合院“罗氏祠堂”,包括平浪、凯口、石龙、凯酉、林荫、邦水一带等罗氏家族,是栗木寨、胡家寨、平寨、朗里寨等大户人家请风水先生择地修建的。以前每年清明节期间,不少人家老小在上坟前,或上坟后,都自发地带上一定祭品到“罗氏祠堂”烧香祭祖,祀求出入平安,五谷丰登。1958年因建设需要,把“罗氏祠堂”改建“栗木小学”,该祠堂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不幸丢失了。

四、聚拢。“清明清明,又清又明”“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年华似水匆匆流过”,清明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光阴,平时天各一方,借清明节机会,团扰大家相聚。每年清明时,栗木寨布依族在祭祀祭祖上坟之后进行群体性聚会聚餐,大家围坐在堂屋前,谈天说地、吹拉弹唱、拍小视频、发抖音、叙旧情、话衷肠、增亲情,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好生热闹,弘扬中华民族的忠孝礼义之美德,营造“本是同根生,相聚情更浓”的温暖氛围。

我所在的家族,本辈排行有九个堂兄弟,清明节“聚拢”,轮流“转转东”,每年在一家,活动从大哥开始依次、周而复始类推。每次清明节前,由“大哥”召集召开碰头会商议活动详细流程及相关准备重要工作(如:砍竹子、打挂青纸、采购)。每次按照市场物价和商定收取一定经费,由后勤处统一采购祭品以及酒水、花生、葵花子等。休息之余,老人带孩子放风筝,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放风筝,看到一串串彩色小灯笼在风筝下闪烁,被称为“神灯”。有的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意思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五、食俗。吃清明粑。“清明粑”除了是布依人爱吃一种食俗,还作为传统祭品,敬老祖公,表达思念。随着生活越来越好,人们把这种传统美食不单是充饥之物,更多的是一种习俗传承,记住乡愁,希望风调雨顺。“清明粑”关键材料是清明菜,清明菜也叫“粑粑茎”“黄草粑”“鼠曲草”,它具有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等功效。每年寨子布依人在清明前后采摘最嫩的清明菜,反复清洗、揉搓,倒入盆子里与糯米粉、红糖、芝麻等混合,再用粽子叶、棉线包成长方扁型“清明粑”成品,用大火蒸煮四十分钟,一个个比较有嚼劲、滑而不腻、香糯甜爽、清香可口、浓香扑鼻的“清明粑”出笼了。“拿去祭祖宗,很好吃,很甜,很好玩。”人人都说。

六、习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清明》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是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最主要将墓园打扫干净。清明节祭品有香烛、纸钱、素酒、水果、点心、饭菜等。近年祭祀用品也多了许多现代流行因素,如纸扎的豪车、别墅、数码产品、金条、名烟、冥币、银行卡等。为了保护环境,全社会提倡文明祭祀,常见鲜花。菊花是清明扫墓的最佳选择,代表着对逝去者的尊敬,用来表示哀悼,寄托哀思之情。扫墓鲜花还有马蹄莲、勿忘我、玫瑰、百合花、龙胆花、唐菖蒲、蓬莱松等。鲜花颜色以白色为主,黄色为辅,也可以搭配其他比较素色的花。文明祭祀还有音乐祭祀、植树祭祀、洗墓祭祀、网上祭祀、家庭追思会、社区公祭等方法。在栗木寨布依人眼里,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参加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是一个忘记祖先的人。

七、禁忌:避免禁忌,有些布依族以当地习俗为准则,尊重当地习俗。

1.上坟不带外人。过去,布依族非常注重家族和血缘关系,认为祭拜祖先是家族私密,需要在祖先的坟前评述祖先功绩,告慰子孙成就, 有些事不方便对外人道。另方面各自运气不同,可能会造成气场紊乱,导致不协调而走霉运。“女婿不上坟,上坟辱先人”也认为女婿是一门亲戚、一个外人,去上坟示着“本家族没有人了”。“娘家无人”有舅子的家庭,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去上坟。如果是上门女婿就可以,因为女儿和女婿的后代是随着自己的姓氏的。如今,改革开放,生活安稳,交通便利,精神文明,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清明上坟祭祀逝去的人,更为提醒世人珍惜活着人、身边人!借清明时节约大家玩,有女友陪男友、下属陪同上司、生意场上陪同客户的,只要有时间的亲友,都约来一起玩,开心热闹,何乐而不为!同时前往野外祭祀相当于一次春游,“红事白事都是喜事”,当下布依族人把悲伤的事情快乐地过。

2.七十岁以后不上坟。从健康角度考虑体力和脑力不如从前,从精神上考虑会触景生情。健康不佳或者精神不振不去墓地。运气低的,又非去不可的,可找一块红绸子绑在小腿脚腕部,或佩戴避邪吉祥物桃木手珠等,化解不利。

3.孕妇不上坟。上坟时间长、跋山涉水,对于孕妇的健康不利,为了胎儿的安全。此外女性有例假,也要避免此类活动。

4.六岁以下小孩不上坟。荒郊野外步行不便,婴孩免疫低怕感染风寒感冒。

5.上坟纸钱要烧尽。如果没有烧完就急匆匆地回去,自然是对先祖们“不尊敬”,另方面“防火灾”。

6.上坟不要过未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时辰,而“未时”则指的是下午1点到3点。一般最好选择在上午9点至下午15点之间进行,这段时间内,太阳没落山,是最好的时段。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的人,很容易会招惹阴灵缠身或骚扰。清明上坟一般提前一周到两周的时间,民间流传着“前三后四”的说法是工作事业较忙的人为自己找的借口。

7.不是清明上坟不能动土。“坟不是自留地”,坟地跟前的任何东西都不可以随便乱碰和破坏,坟墓漏了也不能马上修,需要等到清明节,因坟有他的灵气又能福荫子孙后代,动坟就如牵一发动全身的敏感,时刻也有危及子孙危险的可能。“不要乱动,只加不减”,清明节扫墓不能把那些东倒西歪看上去不整齐的石头扔掉,换成漂亮整齐的石块。

8.上坟不要穿大红大绿的衣服。上坟时特别忌讳大红大紫的衣服,并且不要佩戴红色的配饰,本命年者除外。可穿素色的衣服,穿黑色衣服显得庄重肃穆,可以表达对先人的哀思和敬重。

9.上坟不要在墓地拍照外传。过去认为,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否则引来了不好气场,阴阳失衡,造成运势下降。而今,上坟扫墓,把手机照摄影作为一种直接有效的记录手段,记录民俗文化、追溯传统文化,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10.上坟当天禁止买东西带回家。切忌购买鲜花、衣服、鞋子等带回家。如“鞋”与“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时买鞋。

11.上坟不带4果。“上坟不带4果,家宅不生灾祸”,即:不带“多籽”的水果,如石榴、火龙果、百香果、西瓜等,上坟祝愿先人多子多孙,显然不太合适;不带寓意不好的水果,如“梨”与“离”谐音,带着梨子上坟有希望祖先祝愿子孙后代“分离”意思;不带成串的水果,如葡萄、荔枝、龙眼等,成串的水果寓意似乎有成串地跟着过去的意思;不带桃子,桃子有长寿的美好寓意,日常生活中在给老人过生日时,晚辈多会赠送桃子,称为“寿桃”,期望老人长寿安康,然而,用桃子供奉已逝的祖先不太合适,民间谚云“寿桃不上供桌”。

12.上完坟后5牢记。“上坟之后五牢记,回家谨记除晦气”,即:不要立刻回家,在外面闲逛一会,调节自己心情,把身上的晦气冲散;不要携带坟地的物品回家,将坟地祭祀的东西带回家就是对死者的不尊重,这些东西寓意也不吉利;不要串门,在上坟回来身上沾染阴气,串门会把身上的晦气带到别人家中,这对别人不好,以防和邻居不和睦;上坟回来要关窗,太阳落山,晚上开窗会让家中充满阴气,甚至还会被孤魂野鬼闯入家门, 破坏家中运势,充满晦气;上坟回来要洗澡、洗衣服,洗澡、洗衣服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洗掉,除去晦气。
栗木寨布依族俗定约成的这些规矩,对后人有所帮助,随着时代进步,一些禁忌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举头三尺有神明”,在清明节上坟的时候,大家都讲究文明礼仪,注重行为规范,吹“好人风”引导“身边人”从德向善。

清明节与除夕、重阳节、中元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各地气候特点不同,地方民俗也有不同,过节大同小异,共同的都是对所有远去的人、事、物的一种尊重,都在这个季节中回忆泛滥开来,化为绵绵的细雨,湿透人们的记忆。

清明节不只是单纯纪念祖先,而是带着向亡灵敬拜。清明祭祖活动是一次人灵性的自发,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前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栗木寨布依族人民不管走到哪里,都不忘向革命先烈长眠之地静静地默哀,深深地鞠躬!

清明踏青,前途无量,念念清明,时时当下。

(作者单位:贵州省都匀市精神文明建设中心)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