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走进淤泥彝族乡, 探寻文化延续与发展之道——“彝族非遗薪火相传,夯实乡村振兴文明基石”社会实践纪实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8-30 16:01:37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张俊杰 点击: 评论:0

 8月20日,由六盘水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和贵州大学物理学院联合组建的“活态非遗传承”社会实践团队,前往贵州省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开展实地调研。团队通过访谈居民、走访手工艺人及政府人员等方式,深入探究彝族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传承与发展现状。

上午九点,团队抵达淤泥乡,对当地居民进行了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通过深入交流,团队成员全面了解了彝族服饰以及非遗文化发展现状、居民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传承意愿,以及当地非遗保护工作的现状。调研得知,彝族服饰的流通格局始终带有鲜明的文化根系特征。其主流消费群体仍是彝族同胞,这既源于服饰本身承载的民族记忆——从盘扣的纹样到裙摆的刺绣,每一处细节都暗合着彝族的历史脉络与生活智慧,成为族人身份认同的鲜活符号;也因服饰在节庆、婚丧等民俗场景中不可替代的仪式性,让它在本民族内部形成稳定的需求闭环。

与此同时,少量服饰正以文化载体的身份流向其他民族。这些走出族群的服饰,或作为非遗手工艺品被收藏,或经设计改良成为小众时尚单品,以独特的蜡染工艺、银饰点缀吸引着多元审美目光,在坚守民族本真的同时,悄然编织起跨文化对话的纽带。

(图为访谈彝族服饰售卖者。 通讯员 汤锡攀 供图)

(图为访谈彝族服饰售卖者。 通讯员 汤锡攀 供图)

 上午十一点,团队走访了当地彝族民间服饰手工艺人,深入了解服饰的文化内涵与制作流程。此次访谈让团队深切体会到,彝族服装店的存在绝非简单的商业业态——它既像一个温暖的生活补给站,满足着当地人对传统服饰的日常需求,更如一座文化灯塔,清晰凸显出非遗传承的紧迫性与时代价值。

在社会加速向前的今天,年轻一代的目光更多投向了多元的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难免有所弱化,这让彝族服饰背后的技艺与故事面临着传承断层的隐忧。但令人动容的是,政府与社会各界正以务实行动筑牢文化根基:政府部门主动伸出援手,通过专项资金补贴减轻从业者压力,以精准的政策扶持为产业铺路,更借助多元宣传让彝族服饰走进大众视野;企业则积极搭建桥梁,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产品设计,既创造了就业岗位,让更多人能靠手艺安身立命,又以产业活力反哺文化传承,形成“保护-发展-再保护”的良性循环。

这些努力不仅守护着一件衣服、一门技艺,更在守护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让非遗文化在时代浪潮中既扎稳根基,又能从容生长。

(图为访谈彝族服饰售卖者。 通讯员 汤锡攀 供图)

基于调研,团队认为推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需构建多维度协同发展体系,具体可从六方面着力:

一是深化“非遗+旅游”融合。在彝族村寨规划建设非遗体验馆,开设刺绣、剪纸等沉浸式体验课程,同步联动火把节、服饰文化节等特色节庆,打造“体验+节庆”的立体文旅场景,以互动感激活非遗吸引力,带动游客流量转化。

二是拓宽“线上线下”销售网络。线上依托电商平台搭建非遗文创专区,线下与景区商超、城市文创店建立合作矩阵,形成“云端展示+实体体验”的销售闭环,让非遗产品突破地域限制。

三是强化宣传教育渗透。推动学校开设非遗文化必修课,支持电视台制作非遗传承人纪录片等节目,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技艺展演与讲解,从青少年教育到社会普及构建全链条传播网。

四是加大政策资金保障。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扶持非遗活动举办,出台返乡创业补贴等政策,吸引外出青年、大学生回流参与非遗产业,夯实人才基础。

五是系统培育传承人才。开设非遗技艺兴趣班,邀请传承人驻点授课,建立“师徒制”培养体系,为非遗传承注入年轻活力。

六是鼓励创新设计转化。支持设计师与传承人合作,将传统纹样、工艺与现代审美结合,开发兼具文化底蕴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

(图为访谈当地政府人员。 通讯员 汤锡攀 供图)

下午,团队采访了政府工作人员。从他那里我们了解到,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从来不是朝夕可至的捷径,而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深耕。但我们始终坚信,以持之以恒的努力浇灌,必能让非遗传承之树根深叶茂,为乡村振兴注入汩汩活水,最终绽放出“非遗+乡兴”的绚烂之花。

此次实地调研中,团队成员真切触摸到彝族服饰的文化肌理——那针脚间凝结的不仅是千年技艺,更是与彝族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也深深感受到当地百姓对文化延续的炽热期盼。作为活态文化载体,彝族服饰的每一线、每一寸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实践中,团队围绕彝族文化的现代化传承路径深入探讨,在思想碰撞中实现了知识与经验的共生共荣。

过程中虽有语言隔阂、恶劣天气、文化差异等阻碍,但队员们以坚韧之志直面挑战,最终依靠团队的力量攻克了所有难题,圆满完成任务。此次实践不仅锤炼了队员的实操能力与意志品质,塑造了正向价值观,同时也彰显了六盘水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对非遗传承的深切担当,为彝族文化的薪火相传注入了青春动能。(通讯员:张俊杰)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非遗文化 > 非遗动态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