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网讯(通讯员 周静)金秋十月,梵净山余脉间的梭家苗寨层林尽染,社区会议室里旁欢声笑语、苗音悠扬。10月4日,江口县双江街道梭家苗寨第二次苗语培训结业典礼在此隆重举行。江口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家新,江口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县苗学会相关领导,授课教师代表及全体学员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场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使命的“丰收时刻”。
此次培训是梭家苗寨非遗文化传承的“再接力”,为期4天的教学中,既巩固了首次培训成果,更让江口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精准传习”。课堂上,学员们跟着松桃苗族自治县苗学会会长龙正乔、苗语教师石树恩等学发音、记词汇,从“听不懂、说不出”到能简单熟练运用日常苗语对话。短短数日,不少学员从“文化新手”成长为“技能能手”,更重拾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与热爱。
培训期间,诸多暖心故事为文化传承添上了动人注脚。汉族退休教师杨贵云全程不迟到、不早退,以谦逊态度领略苗族文化魅力,立志为传承尽一份力;小学五年级学生杨雯茜主动自学300余个苗语单词,用好奇心与求知欲书写“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的生动篇章;退休苗文教师石树恩动情表示,“只要学员愿意学,自带钱米授课也心甘情愿”;国画大师刘国松不仅参与培训,更从松中运来花鼓助力教学,这份跨领域的支持,让文化传承的力量愈发厚重。
结业典礼上,王家新副主任代表江口县四家班子向结业学员表示祝贺,向授课教师与保障人员致谢。他指出,苗语是“文化密码”、苗绣是“指尖瑰宝”、芦笙是“精神符号”,此次培训既是文化“再接力”,更是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他期待学员们成为“传承带头人”,让苗语、苗绣、芦笙代代相传;希望相关部门做好“发展护航人”,搭建展示与销售平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培训期间,授课教师精心编制了汉苗双语互译教材,便于学员了解苗语词意。结业典礼上还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向优秀学员颁发优秀学员奖状。
江口县苗学会、江口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相关领导及梭家社区支书也先后发言,既肯定培训成果,更对梭家苗寨非遗文化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授课教师代表龙秀海回顾培训历程时感慨,150年前因战乱天灾,江口苗族曾失去母语,如今在党的领导下,苗语重归苗寨、芦笙再响山间,这份“文化重逢”,是对祖先最好的告慰,更是民族自信的生动体现。随后,授课教师石树恩现场演唱苗歌,歌词里满是对国庆假期苗语培训的赞颂,以及对孩童勤学苗语的欣慰,悠扬歌声赢得全场阵阵掌声。
典礼最后,全体领导、嘉宾与学员移步合影,镜头定格下这一“文化传承瞬间”。据了解,此次培训由江口县苗学会精心组织,得到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梭家社区等多方支持,不仅让学员掌握了非遗技能,更搭建起文化传承的桥梁。未来,梭家苗寨将以此次培训为起点,持续推动苗语、苗绣、芦笙文化进校园、进家庭,让梵净山麓的苗族文化薪火相传,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绽放新光彩。(完)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