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交通频道  
世界第一高桥下的“流量密码”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10-08 19:38:39 来源:新华网 作者:向定杰、周芷若 点击: 评论:0

  新华社贵阳10月7日电 题:世界第一高桥下的“流量密码”

  新华社记者向定杰、周芷若

  当夕阳的余晖洒向花江村,一栋民房的天台聚集了十多位摄影师,他们手中相机、无人机按键的声音此起彼伏,只为捕捉高桥与晚霞同框的美妙瞬间。

  今年国庆假期,新的世界第一高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成为热门打卡地,桥下的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也迎来旅游热。自媒体博主谢朝卿在村里租用的这处民房因抬头就能看桥景,不少人慕名而来。

  “我这个位置,随手一拍都是大片。”靠着无人机航拍大桥建设过程而走红的谢朝卿兴奋地说,除了普通游客,一些同行更是尝到甜头,来这里随便发个短视频都是几千上万的点赞量。

  9月27日,谢朝卿在操控无人机。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摄

  2022年花江峡谷大桥刚开工建设,家住大桥另一侧关岭县的谢朝卿就发现了这个“流量密码”。他的账号“谢哥来了”几乎每天都要更新工程进展,跟踪拍摄大桥3年多,收获了450多万次点赞,粉丝量达到27.6万。

  “存了好几十TB的素材,也见证了这座大桥的诞生过程。”谢朝卿说,最令他感动的是,夏天用无人机拍大桥时发现,桥梁建设者顶着烈日在高空作业;冬天吊装钢桁梁时,工人们也都顶着寒风在干活,“网友都觉得中国人了不起!”

  谢朝卿说,目前他正投资打造民宿,让人们“进得来、留得下”,真正接住大桥带来的这波流量。

  和谢朝卿有一样想法的人还有很多。在“小花江布依桥缘居”民宿,泳池里大桥倒映,周围花草点缀,瓦房上瓜藤缠绕。这个假期,老板林国权格外忙碌。

  “线上各种平台的留言、私信上千条,每天要推掉很多订单。”林国权说,自家民宿客房已从26间增到41间,依然不够住,“我还在院子里搭了6个帐篷,自己都住帐篷,也有客人自带帐篷住院子里”。

  曾在外地酒店做厨师的林国权也是嗅到大桥商机后才返乡创业。刚开始亲戚朋友不理解,如今赶上客人多的时候,都跑过来帮忙。一些游客来这里后,还提出与他合作,共同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9月27日,林国权(左)和员工坐在一起交流。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摄

  “已经请了两个人帮忙,还想再招几个有经验的管家……”林国权说,计划向银行贷款,把装修、设施再提升一下,把服务、业态做得更好。

  闲暇时,他还喜欢在8岁女儿面前摆弄无人机,“我想让她也学会,让她知道,这座桥是我们这代人的梦想,更是她的起点”。

  更多桥下人家的生活正在改变。“现在不仅年轻人回来了,连外地人都来做生意了。”花江村原党支部书记梁绍宇说,没想到这个曾经人们都要爬坡翻山离开的地方,人心还能重新聚拢。

  花江村不只有大桥,还有茶马古道、铁索桥、摩崖石刻,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底蕴深厚。

  “以前,这里只有马帮经过,村民都买不起马。做梦都没想到,世界第一高桥会落在头顶上。我年纪大了,要是还年轻,也开店赚钱了!”72岁的梁绍宇打趣地说道。

  “我们追求的从来不是数字,更不是‘世界第一’这个耀眼的名号。”大桥投资建设单位、贵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韩洪举说,“建高桥是为了让山里人的脚步能走得更远,让山里的日子能过得更敞亮。”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交通频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