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五一”探秘斯拉河:山水画卷里的文旅新章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5-02 21:18:34 来源: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作者:桂传念 点击: 评论:0

  “五一”假期,斯拉河风景名胜区引子渡段迎来了客流高峰,轮渡航线呈现出繁忙有序的景象。从山顶远眺至河边,岸边早已聚集了许多等候乘船的游客和当地居民,河面上,一艘艘客船有序穿梭,船身划过水面,留下一道道洁白的浪花,与两岸的青山绿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假日出行图。

斯拉河沿途风光-FZ1002646701.jpg

斯拉河风光

  驾驶着“斯拉河01号”轮渡的邓生华,是一位十分健谈且经验丰富的老船长,每天来往反复于斯拉河河面上,已有八九个年头,对这条河道的每一处暗礁、每一处水流变化,他都了如指掌。“我就是土生土长的齐伯镇人,平日里,客船上的乘客大多是织金县猫场镇和齐伯镇当地出行的群众。但每逢假期,来引子渡游玩的游客就会明显增多,我们也跟着忙碌起来。”邓生华一边熟练地操作舵盘,一边向记者介绍道。

  在邓生华的带领下,记者登上了“斯拉河01号”轮渡,亲身感受这河上的旖旎风景。随着轮渡缓缓前行,置身于滚滚碧浪之上,迎面而来的清风带着丝丝水汽,让人顿感神清气爽。抬眼望去,两岸青山连绵,植被茂密,山上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一般。

平日里,客船上的乘客大多是织金县猫场镇和齐伯镇当地出行的群众。.jpg

平日里,客船上的乘客大多是织金县猫场镇和齐伯镇当地出行的群众。

  在航行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伴随着马达轰鸣和螺旋桨翻滚的浪花,一群小白鹭正伺机而动,看是否有小鱼被翻腾出来。“我开了这么多年的船,亲眼见证着斯拉河的生态环境是越来越好了。以前很少看到这么多的水鸟,现在它们常在河面上觅食、捉鱼,这说明这里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邓生华感慨地说。

  斯拉河,这条承载着无数故事与美景的河流,早在2003年便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24年4月,平坝天台山-斯拉河省级风景名胜区(高峰山景区)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这无疑为斯拉河的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河岸风光-FZ1002646687.jpg

河岸风光

  “斯拉河全长32.9公里,优美的自然风光贯通整个景区,特别是引子渡水电站大坝建成后,‘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得以呈现,形成水域为27.4平方千米、库容量为5亿立方米的高原湖泊,从而使景区成为集高原湖泊和峡谷风光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平坝区齐伯镇党务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杨昌林家就住在齐伯镇桃花湖村,从小就在河岸边长大的他,见证了斯拉河从一条普通河流,变成如今备受游客青睐的旅游胜地,也看到了因为发展旅游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景区周边聚居众多少数民族,神秘的民族文化、古朴浓郁的民风民俗,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古老而神奇的色彩。”杨昌林说。

桃花岛露营基地全景-FZ1002646695.jpg

桃花岛露营基地

  船行至一片开阔地时,邓生华露出笑容,指着前方说:“瞧,由我亲手打造的露营基地到了。”这曾是一处天然码头,4年前,邓生华凭借着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对家乡的热爱,向织金县猫场镇人民政府申请审批,合理开发利用这片山头。2022年,他通过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申请登记,成功注册了“桃花岛露营基地”并营业。“现在基地有10个可提供住宿的蒙古包,‘五一’节还没到,我就已经订出去6个。现在都还有人打电话来订呢。”邓生华喜笑颜开,一边招呼着妻子杀鸡做饭,一边向记者介绍着露营基地的情况。

船长邓生华和他的“斯拉河01号”轮渡-FZ1002646693.jpg

邓生华和他的“斯拉河01号”轮渡

  邓生华说,几年前,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家船务公司,虽然每逢节假日来玩的游客比较多,但平常更多的是服务两岸群众出行,因此,公司每年也就几万元的收益。后来,随着自媒体的兴起,邓生华敏锐地捕捉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他开始学着如何对着镜头拍摄视频,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宣传自己的驾船工作以及露营基地的自然风光美景。他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现在,邓生华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有着近万名的粉丝,每天电话、微信更是成为了来自贵阳、清镇、织金等地游客们的咨询热线。

  人在船上,船在水面,水在画中,画在诗里,这是对斯拉河的真实写照。杨昌林介绍,齐伯镇党委政府在促进斯拉河河面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积极与乡村振兴局等上级部门对接,聚焦乡村记忆、民俗文化、民间传说、自然风光等乡土元素,巧妙地将它们融入文旅当中。通过农旅融合、民宿体验、特色美食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地打响斯拉河的旅游招牌,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桂传念)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魅力贵州 > 地域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