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杨永忠:三尺讲台上的“长流水”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5-25 21:01:38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作者:郭俊才 点击: 评论:0

00

清晨的毕节市民族中学躬行楼二楼,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一张堆满教案和资料的办公桌上。杨永忠正伏案批改作业,手边半杯凉透的茶氤氲着雾气,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教学科研材料定格了这位57岁教师38年教育生涯的日常剪影。

民中宣传科 章刚 摄

1987年盛夏,19岁的杨永忠背着织金师范中师部的毕业证书,踩着泥泞的山路走进新场小学。教室里漏雨的青瓦在雨天奏响叮咚的乐章,孩子们磨破边的课本上留着前几任教师批注的痕迹。在这所村级小学,站在三尺讲台的他见过无数次知识萌芽的破土。

1990年,杨永忠以更专注的姿态考入贵州教育学院物理专科。在贵阳潮湿的宿舍里,22岁的他像块海绵般吸收着牛顿定律与电磁理论,为弥补基础薄弱,他常要求实验室老师不要锁门,用日常生活用品和简单的材料复现课本上的经典实验,在物理学的静谧天地中深耕细作,探寻万物背后的永恒规律。

两年后,他带着物理专科文凭回到大方县鸡场乡,在一片荒坡上创建鸡场中学,在学校里,他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为了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他又拿着贵州教育学院教育管理本科的录取通知书进入了该校的校园,学习学校先进的管理经验。

杨永忠这份深耕教育的执着,延续至2012年调入毕节市民族中学后的转型期。面对高中生更复杂的思维逻辑,他常在深夜反复修改教案,将晦涩的求中心天体的方法拆解成“半周半线线周期,黄金代换质量析”的口诀,甚至将物理学史上的“两朵乌云”故事编成评书式教学片段。学生孙铭阳回忆:“杨老师讲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时,会突然模仿闪电划破天空的声音,全班瞬间清醒!”

民中宣传科 章刚 摄1

毕节市民族中学推行“文德化民,体艺泽英”办学理念的背景下,杨永忠的“七激”教学模式(情境激趣→问题激思→探究激成→交流激动→总结激理→迁移激扩→评价激增)成为改革标杆。一份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结报告《“双轨协同,多元共进”:民族地区学校高质量“和雅”教育体系构建的贵州实践》在他手中悄然而生,成为毕节市引领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的方案。

2022年5月,他在贵州师范学院的讲座现场,用“鸡蛋从不同高度坠落”的实景实验,向师范生们演示如何用生活现象点燃思维火花。当鸡蛋裹着海绵安全着陆时,有学生脱口而出:“这不就是缓冲原理吗?”——这正是他追求的“让学生自己撞开知识大门”的效果。

这种创新并非偶然。早在1992年筹建鸡场中学时,他每周承担26节课,硬是通过自学拿下数学、化学等多学科教学,甚至编顺口溜“茶庄定点收利息——插装定点收移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如今,他的名师工作室已培养出10余名省级名师,13位正高级教师,如同播种机般将教育智慧辐射至黔贵大地。

民中宣传科 章刚 摄2

杨永忠的办公电脑里,珍藏着数百封学生的来信。2013级学生章迅在信中写道:“您带我们爬阳山时讲的‘重力势能转化’,比我做十道题记得都牢。”这种“教室外的课堂”,是他践行“教是传道,育是树人”理念的缩影。春天请学生尝新摘的樱桃,冬天邀他们围炉吃烙锅,他用“一顿饭化解一个心结”的智慧,让许多叛逆期少年在氤氲热气中敞开心扉。

在该校高一(7)班刘恋的眼中,杨永忠不仅是自己的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还是自己的好朋友。“他上课的时候很有趣,能将实验器材在课堂上做成道具,教室里不时会传来欢笑。课后又会和我们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大家就像朋友一样。”刘恋说,那些原本晦涩的物理概念,在他的精心设计下变得鲜活灵动,让她们在探索科学的奇妙旅程中,轻松掌握知识的真谛。

2018年12月,当他出现在贵州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名单中时,同事们毫不意外——这位总把“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长流水”挂在嘴边的教师,办公室灯光常年亮至深夜,书架上摞着《认知心理学》《课程重构方法论》等前沿著作,连支教纳雍县期间都坚持每天录制“物理微剧场”短视频。

2024年教师节,杨永忠站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台上,掌心残留着与领导人握手的温度。这份“国家特支计划教学名师”的殊荣,被他转化为回乡后更炽热的教育热忱。次月,他又出现在贵州师范学院“国培计划”讲堂,向100余名骨干教师分享“思维课堂构建心得”。

杨永忠

如今,57岁的他依然保持着每周十几节课的工作强度。清晨巡视早读时,他会悄悄把感冒药放在学生课桌;午休时间,他的名师工作室里总有年轻教师求教的身影。当被问及退休计划,他指着墙上“铁人教师”的书法笑言:“教育哪有休止符?你看陀螺转得越急越稳当。”

夜幕降临,躬行楼的灯光次第熄灭,唯有那间堆满资料的办公室仍亮着。杨永忠伏案修改着明日课件,窗台上学生送的仙人掌在月光下静静生长——这株耐旱植物,恰似其主人在教育荒漠中执着播撒的绿意。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教育资讯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