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用内切圆知识设计的花纹!”贵州省台江县民族中学的孩子们举起手中的作品,向浙师大志愿者老师展示运用数学知识设计的苗族银饰纹样。
7月29日至30日,浙江师范大学“石榴籽”辅导员工作室带领教育学院“爱无疆”志愿服务协会的志愿者们深入贵州省贵阳市、凯里市、台江县,聚焦“民族文化+数学教育”开展调研与实践。
团队通过走访调研,从绚丽的苗族银饰中提炼出丰富的数学元素,并开发特色课程在台江县民族中学开展实践。团队志愿者李楚钰融合民族文化情境,引导学生近距离观察传统苗族银饰实物,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汇报等形式,深入探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随后,志愿者李楚钰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运用“相切”“相交”“内含”等知识,设计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银饰纹样,让知识“活起来”。
志愿者教授民族文化情境中的数学课
“原来数学这么有趣,还能设计我们民族的图案!”高一年级李梅同学激动地说道,“这样结合身边民族文化的数学课更容易理解,也更有意思了。”
志愿者指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设计银饰图案
台江县民族中学总务主任、数学教师莫昌剑高度评价:“这样的课程巧妙地将苗族银饰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我们此行旨在将民族文化情境融入数学课堂。”带队教师刘景弟介绍,“这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
团队还赴贵阳拜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州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吕传汉教授,并开展深入交流。吕教授分享其42年跨文化数学教育研究经验,点赞团队研究成果,并鼓励深耕这一领域。在凯里学院,团队还与理学院院长张和平教授深入研讨,了解民族数学文化融入教学实践,收获颇丰。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州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吕传汉教授对团队进行指导
“石榴籽”辅导员工作室负责人王晓均表示,团队将继续深化实践,为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共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一份力量。
据悉,团队日前还走进丽水市遂昌县、景宁畲族自治县等民族地区,持续开展民族文化融入数学课堂实践,收获当地师生的热烈反响。
(通讯员:林业涵、郑一可)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