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全面推动现代科技馆体系资源与学校科学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期六天的“2025年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项目”于10月30日在贵阳圆满落下帷幕。本次活动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下,由中国科学技术馆主办,贵州科技馆承办,成功为来自广西、海南、贵州三省的70余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及科技馆辅导员进行了一次理念革新、能力提升的“集体充电”。

本次培训以“基于科技馆科普资源的项目式课程开发”为核心,构建了“理论引领+案例剖析+实践创作+实地调研”四位一体的赋能模式。活动伊始,学员们走进贵州科技馆,在“中国月球探测科普展”等主题展区中沉浸式探究,为后续将场馆资源转化为教育素材奠定了坚实基础。



理论筑基,明晰科学教育新方向
培训汇聚了国内科学教育领域相关专家,一系列高水准的主旨与主题报告为学员们构建了坚实的理论框架。北京师范大学王晶莹教授在《智能时代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课程教学创新》主旨报告中,深刻阐释了从“知识传授”到“思维培养”的科学教育转型路径;东南大学周建中教授则通过《知行合一,实践育人的科技馆科普资源项目式课程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将场馆资源转化为课程项目的系统方法论;贵州师范大学冷江山教授则独辟蹊径,以《注重人文关怀的科学教育》为主题,为科技育人注入了温暖的情感与人文底色。此外,山西科技馆路建宏《创新理念,推动科技馆科学教育新发展》、天津实验学校王万江《创客老师讲发明,项目学习育英才》等主题报告,进一步从场馆创新实践与一线教学经验出发,为学员提供了从理念到方法的全方位、立体化指导。





实践淬炼,生成项目式课程新成果
本次培训的核心突破在于打破了传统讲座的“单向灌输”,采用了“发布任务-分组研讨-案例分享-成果汇报”的闭环教学模式。在六天的高强度研讨中,学员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具体的科技馆展项进行项目式学习方案的设计与打磨。


来自中国科技馆、江西科技馆、贵州科技馆辅导员及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案例,为学员们提供了丰富的模板和灵感。最终,各学习小组完成了高质量的项目式课程开发方案,并在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厉飒等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成果汇报,展现了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落地、可复制教学的实践经验。






实地浸润,拓展课程开发本土视野
培训特别设置了实地调研环节,学员们前往龙里茶香村刺梨种植基地及贵州恒力源天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入了解贵州特色刺梨产业的种植、研发与深加工全链条。这一环节不仅让教师们切身感受到科技对地方特色产业的赋能,更激发了大家将“地方特色资源”与“科学课程”相结合的创新灵感,为项目式学习开辟了更广阔的本土化路径。




成果丰硕,共筑科学教育未来
结业之际,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不仅是一次能力的提升,更是一次视野的开阔与使命的重塑。这次学习让参训学员意识到,科技馆不是一个简单的参观场所,而是一个充满探究可能的‘立体教科书’。相信参训学员们将会把项目式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带回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





此次“2025年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项目活动的成功举办,贵州科技馆充分发挥了其省级综合科技馆的平台优势与资源特色,不仅为培训提供了优质的场地与设施保障,更以其丰富的展教资源、专业的辅导员团队以及成熟的“六位一体”科教项目体系,有效促进了优质科普资源向学校教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为夯实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构建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关岭:重阳暖意浓,红马甲点亮社区敬老..
精准帮扶促提升!省市名师名校长工作..
干货满满!全国百佳语文教师走进关岭..
贵州从江:“科普大篷车”进校园..
贵州从江:流动科学课进校园 点燃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