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摆金镇谷把村的吊瓜种植基地里,翠绿的藤蔓爬满瓜架,一个个饱满的吊瓜缀满枝头,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一架无人机正低空穿梭于藤蔓间,精准完成植保作业,为即将到来的采摘季筑牢基础。
吊瓜种植地(惠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年来,惠水县立足山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吊瓜特色种植产业,通过“科技赋能+规模化经营+多方协作”的模式,让不起眼的吊瓜成为盘活土地资源、带动村民增收的“致富果”。
吊瓜学名栝楼,具有“一次栽种、多年受益”的特点,采摘期可达4至7年,其瓜子经过加工后可作为休闲食品。2024年,基地负责人张汉林在惠水试种200亩吊瓜获得成功,今年便趁热打铁,在谷把村流转300亩土地扩大种植规模,推动吊瓜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今年吊瓜长势很好,光是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的务工收入就有40多万元。”张汉林看着满架的吊瓜,难掩喜悦。
吊瓜挂满枝头(惠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吊瓜种植基地的打造,不仅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还形成多方共赢的发展机制。
谷把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罗江灵算了一笔“增收账”:“引进吊瓜基地后,村民既能拿到土地流转费,又能在基地务工挣薪金,村集体还能从产业设施中获得收益,实现了‘一地生三金’。”
尽管产业势头良好,基地发展仍面临山区运输难题。但张汉林已经提前开始着手规划解决,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我们计划在基地安装‘单轨爬山虎’运输设备,彻底解决运输难题,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张汉林说。
科技创新助力农业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发展吊瓜种植产业,不仅盘活了山地资源,更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这片挂满枝头的吊瓜将成为带动群众持续增收的“金瓜瓜”。(陈胜刚 陈人熊)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