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经济频道  
贵州习水:“金农鱼”跃动稻香经济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5-24 01:34:36 来源:央广网 作者:张朋 周远 点击: 评论:0

“注意放鱼苗的时候要分散投放,让它们在田里‘安家’。”5月20日,在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长坝村的稻田里,习水县农业农村局渔业产业股股长付强正挽着裤腿,蹲在挖好的鱼沟旁,向农户讲解着投放鱼苗的注意事项。

阳光下,清澈的稻田水泛起细碎金光,青嫩的稻叶沙沙作响,农户们站在田埂边,嘴角扬起期待的笑意,一场“稻鱼共生”的生态致富大戏正拉开帷幕。

习水县土城镇长坝村稻田养鱼示范点(张朋 摄)

“以前种稻子,忙活一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鱼和稻子‘组队营业’,钱包直接‘回血’。”村民袁图林掰着手指算起账:“光是养鱼,一年就能多赚一千多元,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如今在习水,像袁图林这样靠“稻鱼共生”模式增收的农户越来越多。数据印证着这份变化:全县5.5万亩稻田养鱼、2850亩湖库生态渔业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水产品产量达2800吨,同比增长7.7%,产值突破7000万元。曾经“靠天吃饭”的农田,如今成了农户们的“聚宝盆”。

农户正在田地里泼洒有机肥(张朋 摄)

习水稻田养鱼为何能“出圈”?靠的是硬核技术支持和生态保护理念。付强带着团队走遍全县稻田,现场演示“开挖鱼沟鱼凼”“科学投喂”“生态养殖”等技术。

“以前鱼生病就慌神,现在县镇两级定期到田头指导,我们心里踏实多了。”长坝村党建指导员汪永康竖起大拇指。更值得称道的是,这里的鱼吃稻田虫、喝生态水,农户们严格遵循“零农药、有机肥”原则,这一做法不仅守护了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更孕育出肉质鲜嫩的稻田鱼和清香软糯的生态稻米。

农技人员正在给村民讲解病虫害防治知识(张朋 摄)

在土城镇青杠坡村的渔产业养殖园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正忙碌着。“每月抽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目前合格率100%!”检测中心负责人刘中祥底气十足。凭借这份坚持,习水稻田鱼和生态稻米成了市场“抢手货”,每到收获季节便供不应求。如今,习水“稻鱼共生”模式不仅让农民鼓了腰包,更成为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

当夕阳映照在赤水河畔的青葱田野,稻田与水波都在诉说着生态与发展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习水的稻田养鱼,不只是农户增收的“致富经”,更是守护赤水河生态的鲜活实践——它用“鱼戏稻浪间”的灵动图景,证明了“守护绿水青山”与“收获金山银山”不是单选题,而是共生共荣的双赢题。(张朋 周远)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经济频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