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贵州书写“两山”转化的时代答卷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9-17 19:25:47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周瑾 冉军 潘希来 胡志刚 王鹏 点击: 评论:0

  黔山叠翠 贵水流金

  ——贵州书写“两山”转化的时代答卷

  作者 周瑾 冉军 潘希来 胡志刚 王鹏

  黔山含黛,碧水如绸。盛夏时节,在誉为“东方威尼斯水城”的贵州镇远古城,㵲阳河穿城而过,潺潺流淌,游人如织,或沿河漫步,或泛舟水上,或纵情漂流,赏千年古韵,享山水清凉。

  从“变废水为宝水”的先行先试,到“联防共治”的模式创新,再到“以水养景、以景富民”的价值转化,每一次探索都是贵州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写照。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贵州锚定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发展水经济,打造水文旅,激发水“黔”能,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走出了一条以水利赋能生态、以生态激活发展的特色路径。

贵州省镇远县古镇阳河水旅融合发展。潘希来 摄

贵州省镇远县古镇阳河水旅融合发展。潘希来 摄

  开源节流 激活城镇“第二水源”

  8月19日上午十点,遵义市播州区和平大道再生水注水站前,数辆环卫洒水车正有序地排队等待注水。

  “这些洒水车主要用于城市绿化和道路清扫工作,它们将利用注水站提供的再生水进行作业,既环保又高效。”播州区黔博水务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运营部负责人于天祝介绍,作为播州区首个“再生水回用”项目,该再生水注水站自投入使用以来,其日供水能力已达到4000立方米。

  在土寨污水处理厂,汩汩“清水”正顺着一条管道汇入厂区外的蚂蚁河。运营部负责人彭国告诉记者,城区3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生活污水5万立方米,通过爆氧处理、物理吸附、生物吸附等深度处理后,作为再生水可用于湿地公园生态环境补水和市政杂用。

  自2022年被确定为贵州首批国家级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以来,播州区在再生水试点范围、利用方向和利用率等方面先行先试,为激活城市“第二水源”、探索分质供水提供示范。

  按照“就近利用、优水优用、分质用水”的原则,播州区结合区内污水处理厂建设位置和规模、城市布局及市场需求,形成以湿地景观环境用水、城市杂用水和工业用水为辅“1+N”利用配置布局。播州区水务局工作人员舒吉洪介绍,到今年底,播州区再生水利用第一阶段完成后,全区每年可生产再生水550万m³,其中300万m³可助企业降成本超1200万元,再生水利用率达27%。

  再生水利用配置,是遵义市实施“归口管水”的一项积极探索。近年来,遵义市水务局通过大力实施清污分流、雨污改造,全市污水收集率由2022年的43.78%稳步提升至2024年的50.12%。同时,大力倡导使用再生水,实现废水向再生资源的成功转化。

  而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有一个超70年历史的酒厂——平坝酒厂,平年产白酒 2 万吨左右,是平坝区重点工业企业。如今,该厂的中水回用案例成功入选贵州省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典型案例。

  据介绍,平坝酒厂以实施合同节水管理为契机,引入第三方企业投入节水设施改造资金,对厂区生产管网进行改造,进行中水回用每年节约用水量约75%,不仅减少了水费、水资源税、排污等相关成本支出,且有效降低设备系统运行成本及最大化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实施中水回用,是实现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一种途径。”贵州省水利厅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该省各地积极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涌现出许多极具推广价值的典型案例。

  仁怀市创新水权交易、六盘水市生态渔业经营开发、毕节市重点涉水空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如今,这些散落黔地的探索实践,被水脉串联成线,勾勒出一幅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的锦绣“黔”程。

图为遵义市播州区铁厂镇三星村乌江段。潘希来 摄

图为遵义市播州区铁厂镇三星村乌江段。潘希来 摄

  乌江蝶变 唤醒山乡绿色新生

  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首先是一场思想变革。

  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上游,巩固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贵州知重负重,责无旁贷。

  三星村,位于乌江与湘江交汇处。站在山头望去,只见远山层峦叠翠,江面碧波荡漾,偶有飞鸟飞过,生态优美,如诗如画。

  “过去这片区域面密密麻麻全是网箱,最多时有超过一万个。”黎恩培是遵义市播州区铁厂镇三星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乌江蝶变的见证者。

  饲料面源污染、水质恶化发臭,码头喧嚣嘈杂……作为播州区与贵阳市开阳县、黔南州瓮安县水运物流集散地,三星村的村民长期靠水吃水,大量发展网箱养鱼,对周边水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为了守护绿水青山,发展绿色经济,2018年,播州区铁厂镇响应全省全面取缔网箱养殖的政策,实施水岸同治,全面取缔网箱养鱼,引导渔民转产上岸。

  “不到1个月时间,我们就拆除了乌江流域24万平方米范围内的网箱,一个不剩。”看着眼前湖光山色的美景,回想起这几年的变化与发展,黎恩培百感交集。

  推广种植柑橘,因地制宜发展生猪、肉牛、蜜蜂养殖,发展航运……当地依托良好生态环境,不断拓宽渔民增收渠道,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绿色新动能。

  岸边,一艘执法船静静停靠在江面上。“我们定期组织跨区域、多部门的联合执法,对这一片交界水域违法行为齐抓共管,共同打击。”铁厂镇人大主席罗立秋表示,当地依托河湖长制,理顺了河道管护的体制机制,每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携手开阳县、瓮安县联动巡河“清四乱”,并聘用专职河道保洁员,有效保障了周边水生态环境。

  在铁厂镇派出所里,记者见到了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是镇里的义务巡防队队员,也是民间河长。

  “我们7个人隔天就沿着乌江段岸线跑一次,看见垃圾立刻清理,看见有破坏环境造成水污染的行为就立刻制止,及时上报。”退休党员游龙华是铁厂镇义务巡防队的队长。近年来,随着环境改善,不少游客会到乌江边露营休憩,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同时,也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只要每个人都出一份力,就能让家乡发展得更好。”在与当地政府沟通后,游龙华自发组织了义务巡防队,队员也越来越多。在他看来,守护绿水青山不止是为了眼前利益,更是久久为功,造福后世。

  播州区铁厂镇的探索,是贵州省践行河湖长制,守护乌江,复苏绿色经济的一个缩影。

  作为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及三峡库区上游水污染防治关键河流,乌江的水质变化备受关注。

  从取缔网箱养鱼到入河排污口整治,从34号泉眼污染治理到磷石膏渣场治理……近年来,贵州省通过“断腕式”治理与系统化措施,依托河湖长制度,深化区域协作,实现了从“污江”到“清流”的转变,保障了乌江干流水质全面达到Ⅱ类标准。

  乌江的蝶变,是“两山论”的生动注脚。如今,得益于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乌江航运全面复苏,黄金水道再次扬帆,黔中地区货物可一船出省、直达长江,物流集散地的形成也带动了沿岸经济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乌江船舶过闸总量突破150万吨,年均可节约运输成本1.5亿元。

图为<a href=http://www.gzculture.net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黔东南</a>州凯里市下司古镇的清水江。潘希来 摄

图为黔东南州凯里市下司古镇的清水江。潘希来 摄

  水育明珠 释放江河澎湃“黔”能

  炎热夏季,28度的爽爽贵州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绿色清凉的窗户。

  近日,在网红名犬“查理国王”的诞生地——贵州下司古镇,一场以“旺旺”避暑嘉年华为主题的大型庆典活动正在举行。

  下司,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缓缓东流的清水江,孕育了历史文化厚重的下司古镇,也造就了山清水秀的凯里清水江水利风景区。

  “这里依托清水江旁海航电枢纽工程、龙里水电站、下司水电站和清新水电站等水利工程而建。”贵州省凯里市水务局水资源科陈文介绍,作为自然河湖型水利风景区,下司串联了清水江凯里段优美的自然风景资源、沿岸浓郁的苗侗风情和悠久的商贾文化,加之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可以玩浆板船、坐游船,还可以穿民族服装在河边旅拍,体验感很强,价格公道,我们玩得很尽兴。”来自湖南长沙的刘燕与男友是第一次到贵州度假,刚刚体验了划浆板船,对下司古镇的水文旅项目赞不绝口。

  “景区整体面积79.5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将近十分之一,达7.85平方公里。”下司古镇景区游船公司负责人杨鑫介绍,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公司开发设计了一系列亲水玩水的体验项目,并在河两岸打造了一批水景民宿、酒店,依托水文旅,带动古镇经济多元化发展。

  发展水经济,离不开地方水利部门保驾护航。今年6月底,受上游持续强降雨影响,清水江水位不断上涨,下司镇遭遇了十三年一遇的洪水。凯里市委、市政府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到下司镇现场调度防汛,协助转移群众,后续做好预警和调度巡查,确保了无一人伤亡。

  无独有偶,在黔东南地区另一座千年古城镇远,㵲阳河穿城而过。在去年、今年的几轮强降雨过程中,得益于新修建的贵州省㵲阳河(镇远县蕉溪镇段)治理工程(以下简称“河道治理工程”),对河道堤防建设发挥了关键性的保障作用。成功抵御2024年“6·29”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过去这里是自然河道,河道经常受到水流冲刷改道,沿岸发展存在较大隐患。”在镇远县下游蕉溪镇,镇长王廷荣指着㵲阳河河道向记者介绍,自从河道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周边区域的土地也被合理规划利用,人口增长近两成。

  河道两岸新修建的生态护坡植被茂盛,㵲阳河静静流淌,水清见底,不时游来一群群野鸭;不远处的堤坝边,村民们伴着音乐跳起广场舞,志愿者赵俭刚正沿着河堤巡查,提醒嬉戏玩耍的孩子们预防溺水……一幕幕人水和谐的画面映入记者的眼帘。

  㵲阳河,又名㵲水,属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是沅江左岸的一级支流,㵲阳河哺育着世世代代的沿河百姓,更是镇远人民的“母亲河”,呈“S”形穿古城而过。近年来,镇远研究以水为脉打造“古城水上游”,不仅有古船游览,让游客欣赏河道、水陆城门、古桥等,还增加水上飞人、水上摩托艇等刺激项目及古城水边旅拍等项目引流。

  夜幕降临,古镇人声鼎沸,依山而建的古朴楼宇灯火璀璨,蜿蜒的㵲阳河道里水汽弥漫,五光十色,宛若人间仙境。

  “这条喷水雾的管道是为了营造氛围专门搭设的。”镇远县水务局局长周道军介绍,为了开展水生态保护助力地方特色旅游发展,县水务局建立健全河长制组织体系,紧盯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保护管理、水污染防治等六大任务,㵲阳河水质持续向好,不断发现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并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以水养景,以景富民。近年来,黔东南州通过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夯实水生态保护责任,推动水生态修复,打造水利风景区,形成以凯里下司—镇远古城河湖水利风景旅游路线为核心区品牌,构建旅游发展新理念。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贵州全省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8.2%。72处省级水利风景区和35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展现出贵州水库、河湖、湿地等资源的生态、景观、文化价值,串联起一条条“黄金水道”,提升水利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直接带动沿岸产业和富民增收,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缩影。

来源:贵州省水利厅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