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贵州日报
原标题:【回眸“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这五年】 活力贵州:产业拔节向高攀
11月14日,贵州历史上投资最大的产业项目——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施工团队正以单日最多开挖25万立方米土石方的速度,对5949亩的建设现场进行如火如荼的场平作业。
“预计12月底前完成场平。明年6月份,一期30万吨磷酸铁将正式投产。”项目负责人刘彦鑫说,整体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磷矿—磷酸—新能源材料”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200亿元,带动就业1.4万人以上。
一个大项目就是一个增长极,黔山贵水间,增长之势如潮涌——依托丰富的矿产、生态、旅游、数据等资源,贵州大地上处处是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的火热景象。
现代化产业体系拔节成势的坚实底座扎实筑牢,比较优势加速蝶变为发展胜势,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区域竞争能力不断提升。
“十四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量预计超过5000亿元;2020年到2024年,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从17.1%提升至36.7%”……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贵州把殷殷嘱托转化为奋进之力,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明晰路径跑、铆足干劲追,绘出一幅活力无限的崭新画卷。
系统筑基:构建富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们立志要在这里开凿一片‘算力海洋’。”今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贵州电信云网发展部副总经理黄代勇,亲历了贵州电信“东数西算”项目从起步到拔节建成的每一步,也见证了“算力海洋”雏形的显现,现在的他由衷为数算“脉动”强劲的贵州感到高兴。
“风口”之上,聚集起越来越多有技术、有人才、有资金的优强企业。“点”的突破,带动全省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
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贵州已成为全国智算资源最多、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坚持“富矿精开”战略,加快“电动贵州”建设,磷、煤、氟化工耦合循环一体化产业链优势更加突出;矿石—材料—电池—整车全产业链发展生态不断完善。
一批产业规模强、产业链条完善、龙头企业支撑突出、发展空间大的重点产业链,形成了“线”的延伸,让产业韧性更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耦合共生协同共进的产业集群,推进聚“线”成“面”,更驱动产业前景持续演进。
5年来,贵州远谋近施,经济增长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持续跃升——“点、线、面”结合,工业实现转型升级;农业“压舱石”基础更加稳固,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文旅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提升,实现优势更优强势更强。
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我们决定在福泉加大投入,新上一个59亿元的‘矿化材一体’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11月3日,2025贵商发展大会暨粤企入黔产业合作对接会上,深圳盛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东用实际行动,表示了对贵州产业发展前景的看好。
当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响彻山河,民营企业注入的新兴活力,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了贵州经济强劲跃升的“贵商样本”。
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出台一系列促进“两个健康”的政策举措,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今年前三季度,贵州私营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3.9%,新兴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是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中心任务。
5年来,茅台集团、能源集团、磷化集团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区域竞争力、产业带动力的国有企业与国家战略、地方发展同频共振,在“老树新枝”的产业升级中展现规模效应,在“无中生有”的创新赛道上勇于担当。
前三季度,省国资委23户独资及控股企业累计实现营收3629.7亿元、工业总产值1838.7亿元,以改革破局取得实干实绩,在助推贵州“十四五”圆满收官中书写国企答卷。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贵州还在投融资、营商环境要素市场化等关键领域,大胆试、大胆闯、主动改,“贵人服务”品牌转化为发展竞争优势,“投资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为项目落地“保驾护航”,改革攻坚成效凸显。
开放赋能:拥抱全局拓展发展新空间
9月28日,正式通车的“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让万桥飞架的贵州新添了一个最为闪亮的地理标识,也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加速崛起架设起了一条崭新的通衢。
贵州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将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视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依托,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呼之欲出。
以“通道+产业”为双轮驱动,白酒、轮胎、钢绳、辣椒以及“新三样”等工业品畅销海外。前三季度,贵州出口390亿元,同比增长12.4%。
高水平开放还为贵州带来了资金、技术和项目,更引入了新理念、新业态,拓展了产业发展的疆域,提升其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十四五”期间,遵义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黔粤通道“遵义号”陆海联运班列开行,成功入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进出口贸易总额4年年均分别增长28.7%、13%。
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黔东南州汇聚起43家省直单位的261条硬核举措与每年5亿元的持续投资,还得到了广东、佛山东西部协作的跨区域联动,内外合力为两地打造“3小时经济圈”注入强劲动能。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贵州将持续以产业为根基、改革开新局、开放拓天地,展现大抓产业、提质增量的新风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管云)
原标题:【回眸“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这五年】 活力贵州:产业拔节向高攀
11月14日,贵州历史上投资最大的产业项目——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施工团队正以单日最多开挖25万立方米土石方的速度,对5949亩的建设现场进行如火如荼的场平作业。
“预计12月底前完成场平。明年6月份,一期30万吨磷酸铁将正式投产。”项目负责人刘彦鑫说,整体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磷矿—磷酸—新能源材料”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200亿元,带动就业1.4万人以上。
一个大项目就是一个增长极,黔山贵水间,增长之势如潮涌——依托丰富的矿产、生态、旅游、数据等资源,贵州大地上处处是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的火热景象。
现代化产业体系拔节成势的坚实底座扎实筑牢,比较优势加速蝶变为发展胜势,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区域竞争能力不断提升。
“十四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量预计超过5000亿元;2020年到2024年,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从17.1%提升至36.7%”……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贵州把殷殷嘱托转化为奋进之力,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明晰路径跑、铆足干劲追,绘出一幅活力无限的崭新画卷。
系统筑基:构建富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们立志要在这里开凿一片‘算力海洋’。”今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贵州电信云网发展部副总经理黄代勇,亲历了贵州电信“东数西算”项目从起步到拔节建成的每一步,也见证了“算力海洋”雏形的显现,现在的他由衷为数算“脉动”强劲的贵州感到高兴。
“风口”之上,聚集起越来越多有技术、有人才、有资金的优强企业。“点”的突破,带动全省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
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贵州已成为全国智算资源最多、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坚持“富矿精开”战略,加快“电动贵州”建设,磷、煤、氟化工耦合循环一体化产业链优势更加突出;矿石—材料—电池—整车全产业链发展生态不断完善。
一批产业规模强、产业链条完善、龙头企业支撑突出、发展空间大的重点产业链,形成了“线”的延伸,让产业韧性更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耦合共生协同共进的产业集群,推进聚“线”成“面”,更驱动产业前景持续演进。
5年来,贵州远谋近施,经济增长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持续跃升——“点、线、面”结合,工业实现转型升级;农业“压舱石”基础更加稳固,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文旅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提升,实现优势更优强势更强。
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我们决定在福泉加大投入,新上一个59亿元的‘矿化材一体’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11月3日,2025贵商发展大会暨粤企入黔产业合作对接会上,深圳盛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东用实际行动,表示了对贵州产业发展前景的看好。
当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响彻山河,民营企业注入的新兴活力,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了贵州经济强劲跃升的“贵商样本”。
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出台一系列促进“两个健康”的政策举措,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今年前三季度,贵州私营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3.9%,新兴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是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中心任务。
5年来,茅台集团、能源集团、磷化集团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区域竞争力、产业带动力的国有企业与国家战略、地方发展同频共振,在“老树新枝”的产业升级中展现规模效应,在“无中生有”的创新赛道上勇于担当。
前三季度,省国资委23户独资及控股企业累计实现营收3629.7亿元、工业总产值1838.7亿元,以改革破局取得实干实绩,在助推贵州“十四五”圆满收官中书写国企答卷。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贵州还在投融资、营商环境要素市场化等关键领域,大胆试、大胆闯、主动改,“贵人服务”品牌转化为发展竞争优势,“投资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为项目落地“保驾护航”,改革攻坚成效凸显。
开放赋能:拥抱全局拓展发展新空间
9月28日,正式通车的“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让万桥飞架的贵州新添了一个最为闪亮的地理标识,也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加速崛起架设起了一条崭新的通衢。
贵州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将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视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依托,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呼之欲出。
以“通道+产业”为双轮驱动,白酒、轮胎、钢绳、辣椒以及“新三样”等工业品畅销海外。前三季度,贵州出口390亿元,同比增长12.4%。
高水平开放还为贵州带来了资金、技术和项目,更引入了新理念、新业态,拓展了产业发展的疆域,提升其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十四五”期间,遵义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黔粤通道“遵义号”陆海联运班列开行,成功入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进出口贸易总额4年年均分别增长28.7%、13%。
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黔东南州汇聚起43家省直单位的261条硬核举措与每年5亿元的持续投资,还得到了广东、佛山东西部协作的跨区域联动,内外合力为两地打造“3小时经济圈”注入强劲动能。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贵州将持续以产业为根基、改革开新局、开放拓天地,展现大抓产业、提质增量的新风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管云)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贵阳入选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
贵州省工商联访韩:黔韩经贸合作升温..
民俗盛宴,福利加码!贵州秋冬文旅“好..
贵阳蝶变!这座“避暑之都”正在C位..
贵州文旅闪耀伦敦WTM 超级工程与民..
国际友谊小姐走进多彩贵州城 搭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