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民生频道  
贵州水电从单一发电向水资源综合利用转型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10-13 23:37:15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张秀云 点击: 评论:0

原标题:以绿色化、智能化、集约化为方向

贵州水电从单一发电向水资源综合利用转型

截至今年6月底,我省清洁能源总装机6090.7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约60%,其中水电总装机容量2298万千瓦,今年1至6月发电量260亿千瓦时。

《贵州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发展”,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助力我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贵州水能资源丰富。2024年贵州水电发电量超600亿千瓦时,占全省总发电量23.7%。当前,贵州水电正以“绿色化、智能化、集约化”为方向,从单一发电向水资源综合利用、多能互补的现代能源体系转型。

黔西南州晴隆县与安顺市关岭自治县交界处的北盘江上,有一座集发电、防洪、生态保护于一体的水电站——光照水电站,2008年投运以来,累计发电已突破3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约98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991万吨。

贵州地处长江和珠江上游,境内河流众多,乌江、北盘江、南盘江、清水江等水系纵横交错,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80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超过1500万千瓦,是全国水电资源富集区之一。随着构皮滩、思林、沙沱等电站陆续建成投产,贵州水电迈入了规模化、智能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乌江、北盘江、南盘江、清水江四大核心水电基地。

在贵州省中部,由红枫、百花、李官、修文、窄巷口、红林、红岩等7座水电站组成的猫跳河梯级电站,开创了我国梯级水电开发的先河。猫跳河梯级水电站利用落差384.5米,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9.18亿度,流经安顺市、清镇市、贵阳市等6县市,在修文县六广乡沙坡口三岔河处汇入鸭池河后进入乌江。

猫跳河梯级7座水电站大坝地质条件复杂,大坝坝型各异,堪称“坝型博物馆”,成为贵州水电摇篮,并为全国水电建设和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猫跳河梯级水电站依然担负着发电和电力系统调峰、调频、事故备用等任务。其中红枫、百花两水库可灌溉周边农田,并同时供给贵阳、清镇等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此外,还发展了水产养殖,开辟了旅游资源。红枫湖畔和百花湖畔已形成了新的经济区和旅游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初秋时节,走访遵义市余庆县境内的构皮滩水电站,230.5米高的坝体如巨人般横锁乌江,五台发电机组将奔腾的水流转化为强大电能。

这个装机容量达300万千瓦的超级工程,正与上下游电站组成世界罕见的“梯级水电联合调度系统”,让同一滴水在贵州乌江流域干流上完成七次发电的奇迹。

构皮滩水电站是长江流域乌江干流上的一座水电枢纽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之一。“构皮滩水电站2024年发了78.23亿度电,这些绿电通过500千伏的送电线路直接进入南方电网,大部分输送到广东等地。”构皮滩发电厂副厂长冯德才介绍。

贵州乌江流域干流上还有洪家渡、索风营、东风、乌江渡、构皮滩、思林、沙沱7座梯级水电站,设计年发电量289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00万吨。这些清洁电能除部分省内消纳外,通过“黔电送粤”“西电东送”等通道,源源不断输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形成了一道能源保供绿色屏障。

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还孕育着一个个抽水蓄能电站的超级工程。日前,黔南抽水蓄能电站正式进入主体大坝填筑施工阶段,重型运输车满载石料穿梭,推土机紧随其后将石料层层压实,为这座巨型“充电宝”夯实根基。该电站是贵州省重点能源项目,横跨贵定县与福泉市。上水库扎根贵定,下水库及发电厂坐落福泉。这座总装机150万千瓦的能源枢纽自开工以来全速推进,用现代工程智慧演绎着山水之间的能量协奏曲,向2029年底建成发电目标稳步迈进。

黔南抽水蓄能电站属于一等大(1)型工程,建成投运后,每年可吸纳17.9亿千瓦时风光电,替代61.14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0万吨。它如同一个巨型“充电宝”,在电网电量富余时抽水储能,在用电高峰时释放电能,将承担调峰、填谷、调频、调相以及储能和紧急事故备用等重要任务,成为电网稳定运行的关键“调节器”“稳定器”“平衡器”。(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秀云)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民生频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