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蒙山腹地的威宁自治县,阳光洒在漫山遍野的果园里,一位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正蹲在桃树旁,手把手教农户修剪枝桠。他粗糙的手掌抚过新生的枝芽,眼里闪烁着对土地的深情与期待。他是杨光华,一位从田间走出的全国劳模,用20余年的坚守,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书写了一曲新时代的农民奋斗之歌。
杨光华获“全国劳动模范”表彰(源威宁融媒供图)
返乡创业:把根扎进家乡的土地
1976年,杨光华出生在威宁自治县大街乡一个普通农家。初中毕业后,他曾短暂务农,却目睹了家乡“守着青山受穷”的困境。1990年,他踏上了长达十年的学艺之路,足迹遍布湖南、浙江、广州、云南、四川等地,在果园里拜师学艺,从土壤改良到果树修剪,从病虫害防治到田间管理,他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农业技术的养分。
2000年,当杨光华带着一身本事返乡时,家乡依旧被贫困笼罩:人均耕地不足1.5亩,传统种植靠天吃饭,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撂荒地随处可见。“难道我们祖祖辈辈都要过这样的日子?”站在自家的山坡上,他望着连绵的荒山立下誓言:“我要让这片土地长出‘金果子’。”
2011年,他联合5户村民成立威宁绿宝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筹集资金200万元,注册“威岭”“威宁绿宝”等15个商标,开启了规模化种植之路。
万事开头难,首批引进的苹果树苗因土壤酸碱度不适大面积枯萎,他带着技术团队蹲守果园三个月,采集200多个土壤样本,跑遍省内外科研机构,最终摸索出“测土配方+有机肥改良”的本土化方案。2013年,首批挂果的红富士苹果在毕节农博会上一炮而红,地头收购价达到8元/斤,是传统作物收益的10倍。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杨光华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合作社推行“保底分红+效益分成”模式,吸纳当地农户以土地入股,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统一收购销售。截至2025年,合作社带动大街乡、猴场镇等30多个乡镇发展精品水果2万余亩,培训农户2100余户、2万多人次,脱贫户年均增收6000余元,曾经的“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
科技兴农:让智慧点亮田间地头
今日,在威宁自治县陕桥街道海拔2235米的智慧果园里,200亩桃树整齐排列,水肥一体化管道暗藏其间,物联网监测设备实时传输土壤墒情和病虫害数据。这是杨光华2021年打造的“速效高密植智慧果园科技示范基地”,也是他践行“科技兴农”的主战场。
“传统种植靠经验,现代农业靠数据。”杨光华深知,要突破山地农业的瓶颈,必须插上科技的翅膀。他先后与贵州大学、省农科院建立合作,引进车厘子“黑珍珠”、冬桃“迎雪”、奶油蟠桃等30余个优质品种,开展“错季挂果”试验,成功培育出晚熟蜜桃和反季节李子,填补了西南地区秋冬水果市场的空白。2023年,基地的“威岭晚秋蜜桃”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单果售价达15元,远销粤港澳大湾区。
为了让新技术更快落地,杨光华化身“田间讲师”,足迹遍布全县20多个乡镇。他创新“线上+线下”培训模式,通过抖音、快手直播果树修剪技巧;线下举办“院坝课堂”“基地实训”,手把手教农户使用无人机喷药、智能水肥系统。
2024年,他全年现场服务162天,仅在大街乡和陕桥街道就驻扎了92天,带领团队完成5000余人次技术培训,被农户亲切称为“田埂上的教授”。
带富乡亲:让产业铺就小康之路
2024年6月,走进大街乡金星村,青瓦白墙的新房错落有致,村头的“威岭四季花果园”里,游客正在采摘成熟的脆红李。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省级深度贫困村,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000元。
杨光华的带富之路,始于“产业结构调整”。针对威宁“高海拔、低气温”的地理特征,他提出“山上种果树、山下种蔬菜”的立体农业模式,在海拔2000米以上区域发展苹果、桃、李等经果林,在河谷地带推广辣椒、甘蓝等错季蔬菜。2021年,他带领猴场镇农户种植辣椒2000亩,采用“订单农业”模式与重庆、成都商超对接,户均收入5000余元;2022年,帮扶兔街镇青竹村发展辣椒100亩,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帮助村集体增收120万元,摘掉了该村“空壳村”的帽子。
在品牌建设上,他推行“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营”,建立从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品控体系。合作社的精品水果统一套袋、分级包装,贴上“威岭”商标,通过农博会、电商平台、社区团购等渠道走向全国。2023年,合作社农产品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带动周边5000余人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占比达60%。
他还躬身践行“传帮带”精神。合作社培养出5名本土技术能手,其中2人获评高级农艺师,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土专家”。他还主动吸纳脱贫户进入合作社务工,并为应届大学生专门设置“技术学徒岗”,让群众和大学生在就业中学习技能,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大家伙都说:“跟着杨大哥干,不仅腰包鼓了,脑袋也富了。”
展望未来:让梦想在田野上生长
说起未来,杨光华眼中闪烁着创业者的激情,更有对乡村振兴的长远谋划:“我们正在开发‘威岭农业云’平台,未来农户用手机就能管理果园。”
按照规划,合作社将建设“智慧农业产业园”,涵盖品种研发、冷链物流、休闲观光三大功能区,打造集“产、学、研、旅”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他还计划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让技术和理念在乡土扎根。“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威宁的山更绿、水更清、农民更富,让年轻人愿意回来,让乡村充满希望。”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从“个体户”到“领路人”,杨光华的人生轨迹始终与土地相连。他用青春和汗水证明,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只要有梦想、肯实干,就能谱写出不平凡的篇章。正如他常说的:“我的根在农村,我的事业在田野,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一百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杨光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在荣誉面前,他始终保持清醒。“劳模不是光环,是责任。”在工作中,他把种种荣誉头衔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动力,常年穿着胶鞋跑基地,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接听农户的技术咨询。2024年,他荣获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乡村振兴专项一等奖,奖金全部用于合作社技术研发:“钱要用在刀刃上,让土地产出更多效益,才是对乡亲们最好的交代。”
乌蒙山深处,杨光华的故事还在继续,如同漫山遍野的果花,在春风中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