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网-毕节频道 | 您的位置:首页 > 贵州文化网-毕节频道 |
四月的乌蒙山,重峦叠嶂,云雾缭绕。一条条人工开凿的水渠如银链般镶嵌在翠峰之间,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另一侧是峭壁下的涓涓渠水,这便是七星关区生机镇的“绝壁天渠”。
近年来,生机镇以“绝壁天渠”及其精神为核心,通过建设乡愁馆、村史馆深挖文化内涵,依托经果林产业筑牢经济根基,并借助文旅融合激活民宿经济,走出了一条“文化铸魂、产业兴村、旅游富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如今,这片土地正以文化传承为笔、乡村振兴为卷,奋力书写山乡巨变的新华章。
高流村(周 云 摄)
村史馆与乡愁馆
让天渠精神“活”起来
“20世纪60年代以前,生机镇极度缺水,乡间流传着一首民谣:‘生机公社山连山,眼望大河喊口干,缸里没有三碗水,家中缺粮又少穿。’正因缺水,才有了后来开凿‘绝壁天渠’的故事……” 4月2日至3日,七星关区数十名村干部、青年志愿者、村民代表等齐聚生机镇高流村村史馆,两场别开生面的“理论宣传二人讲”在此展开。
高流村村史馆(受访者供图)
高流村村史馆于今年3月14日正式开放。这座占地80平方米的青砖灰瓦建筑,以“留住乡愁、传承精神、启迪未来”为主题,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精神动力。展馆分为“历史沿革”“村史村事”“新篇展望”“天渠赞歌”四大主题展区,馆内60余件历史文物、100余幅珍贵照片、10多套传统农耕器具和修渠工具,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
1966年,为让2100名群众走出“望河兴叹”的困局,高流人在绝壁上凿出12公里“生命渠”。“这是当年修渠时用的钢钎、錾子都磨秃了。”87岁的修渠老人许光福注视着展柜,眼眶湿润。
村史馆不仅陈列历史,更激活了乡愁。在“新篇展望”展区,互动屏幕展示着高流村的新貌:经果林基地、民宿集群……“我们想让‘渠二代’‘渠三代’看到,家乡既是精神归宿,更是创业热土。”高流村党总支书记许登说。
高流村村史馆,是天渠精神传承的缩影。
此外,为了深度挖掘天渠精神内涵,高流村党总支通过召开群众院坝会、板凳会等方式,加强对生机“绝壁天渠”的史料挖掘、搜集、研究,系统梳理了先辈们的奋斗历程,让天渠精神代代相传。
近年来,生机镇将保护、传承与弘扬“绝壁天渠”精神作为重要抓手,先后打造了“绝壁天渠”陈列馆、生机镇“乡愁馆”、高流村村史馆等一系列文化场馆,为乡愁文化的传承发展搭建了坚实而丰富的平台,有效推动乡愁文化传承发展,让村庄焕发新的生机。
经果林与生态农业
让绿水青山“富”起来
“大家加油干!守护好我们的‘母亲渠’。”近日,高流村村民刘丁带着几名护渠队员忙着清理水渠里的枯枝、淤泥,为农田灌溉、果蔬浇灌等做准备。
刘丁是村里的“渠三代”,记事起,他就常常听爷爷说起修天渠的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祖辈们用汗水、鲜血和生命修建的‘天渠’,为家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产生活用水,我们必须爱护好。”刘丁说。
村民在高流大渠进行巡护(陈曦 摄)
有了水,就有了发展的活力。群众发展经果林、生态农业的积极性迅速迸发,粮食年年增产,增收的路子越来越宽。
每逢年末,高流村的椪柑、脐橙、蜜橘等都供不应求,因位于赤水河流域河谷地带,温度适宜、阳光充足,产出的果子口感清甜多汁,深受消费者青睐。
“目前,高流村种有李子3200亩、柑橘2100亩,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果园,每年的收益都不错。”高流村村委会主任助理万春莲说。
在高流村宋官中型灌区项目现场,新修的节水渠与老渠交错延伸。“这个项目能为3000亩经果林提供稳定水源,让灌溉效率大大提升,提高农业收成和效益。”技术人员李大明介绍,这里将打造“春赏花、秋采果”的农旅融合示范带。
2024年3月,生机镇借助七星关区实施宋官灌区项目的机遇,对镇内多条天渠进行除险加固。
高流天渠(周云 摄)
从“望天收”到“产业兴”,生机镇走出“三水融合”发展路径:以天渠水保障基本农田,以节水灌溉支撑经果林,以生态水系培育乡村旅游。此外,在省级农业园区带动下,柑橘、蓝莓等精品水果实现标准化种植,冷链物流中心又让鲜果直通粤港澳大湾区。
当地群众共享特色产业发展红利,不仅获得土地流转费,还能在家门口就业。“2024年,我家土地流转费有14800余元。”高流村林坪组村民左敏高兴地说,务工收入每天100元,平均下来每个月有2500元。
目前,生机镇种植各类柑橘1.5万亩,李子1.9万亩,刺梨1.5万亩,三红蜜柚、精品葡萄、玛瑙红樱桃、板栗、软籽石榴等经果林1.6万亩。
在汩汩天渠泉水的滋润下,生机镇处处生机勃勃,瓜果飘香。
培训与赛事
让民宿经济“火”起来
“感谢许姐这些天的照料,愿你们日子越过越红火。”4月13日,听到住客离店时说的话语,高流村民宿老板许明凤有些许疲惫的脸上难掩笑意。
许明凤是高流村第二批发展民宿的农户。“政策太好了,村里不仅垫资改造闲置房屋,还帮忙整合客源。”许明凤说。
高流村民宿产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省市“绝壁天渠”现场教学点的设立。
高流村“绝壁天渠”现场教学点民宿区
2022年,中共毕节市委党校七星关区现场教学点(绝壁天渠)揭牌。今年4月22日,中共贵州省委党校“绝壁天渠”现场教学点揭牌。教学点开发了涵盖情景教学、专题教学、现场教学、访谈教学、视频教学、研讨教学等多种形式的“3天2晚”“5天4晚”立体课程培训体系。
培训学员的到来,直接带动了民宿经济发展。高流村林坪组组长刘显勤是村里首批经营民宿的农户,他将闲置房屋改造成客房,每年增收2万多元。
如今,全村有16家民宿、150余张床位,基本满足培训学员的住宿需求。截至目前,教学点已自主培训学员37期2200余人,外训学员2100余人,开展主题教育360场次1.5万余人次。
此外,为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生机镇还依托“绝壁天渠”影响力举办篮球邀请赛、全民运动会、马拉松赛等赛事,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好球!漂亮!”5月3日上午,在高流村村民委员会篮球场,2025年“绝壁天渠杯”篮球邀请赛决赛正如火如荼进行,现场人声鼎沸,掌声欢呼声不绝于耳。
本次赛事为期5天,邀请来自七星关、安顺、凯里等省内8支球队的近百名运动员,吸引了周边乡镇2000余名群众观赛,比赛期间民宿入住率超95%。
赛事的举办,不仅提升了生机镇的知名度,还带动了农特产品销售。赛事期间,村民通过售卖柑橘、土蜂蜜等农特产品,户均增收超3000元。
“我们将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以农业为本底、体育为引擎、旅游为载体,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联动、品牌塑造等举措实现深度融合,构建‘农业+体育+旅游’三位一体发展格局。”生机镇党委书记石河梦信心十足。
如今,天渠水依旧潺潺流淌,滋养着生机人民,更孕育着新希望。大力传承和弘扬绝壁天渠精神的生机镇人民,正乘着新时代的东风,踔厉奋发、拼搏向前。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