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物 您的位置:首页 > 非遗文化 > 传承人物  
非遗传承·古韵新生|张子全的“传家宝”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4-19 16:11:27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 作者:赵相康 点击: 评论:0

  通往黔南州都匀市毛尖镇坪阳村的山路盘旋蜿蜒,这片海拔1800米的高山因形似螺蛳被称作螺蛳壳山,山上常年云雾缭绕,是茶叶种植的风水宝地。

1712758646517172_a.jpg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代表性张子全的制茶基地,就在这连片的螺蛳壳茶山上。

  清明时节,围山种植的茶树吐露新芽,斜挎竹篓的采茶人忙不迭地将一棵棵嫩芽,收入篓中。经过“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的多层工序,茶青在张子全的手上幻化成一颗颗绒毛微露的“鱼钩”,再冲泡成杯杯香茗,香甜怡人。

1712758690639882_a.jpg

  作为非遗传承人,张子全对都匀毛尖茶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一杯好茶是大自然和人共同协作的结果,因此,学历不高的他找来朋友写下一幅字挂在墙上,上书:“匠心手制,老天爷制一半我制一半。”

  从7岁学习制茶到12岁开始炒出第一锅茶,再到如今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子全的一生与茶相伴。

  1964年,张子全出生在离螺蛳壳山不远的一个布依族村寨,彼时的村寨尚不通水、不通电,生活尤为艰难。

1712758650488995_a.jpg

  张家从曾祖父起4代人皆以制茶、卖茶为生。幼年时,张子全父亲就告诉他,制茶技艺是张家的传家宝,学好这门本领可以为家庭增加些收入。

  年幼的张子全除了读书外,天天跟着父亲学习炒茶,刚接触炒茶时,张子全还没有家中的灶台高。

  在茶香四溢的氛围里,张子全学会了用柴火和铁锅土灶炒制茶叶。张子全说,用铁锅炒茶是张家几代人传承的技艺,炒出来的茶叶有茶毛毛,卷曲的样子像鱼钩,好看又好喝。

1712758928804027_a.jpg

  从小,张子全就种下了一个跟茶有关的梦想——拥有自己的茶山。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贵州,一浪接一浪的打工潮在农村兴起。成年后,张子全也想外出闯一闯,他和要好的邻居兄弟商量好,到广州打工,两人到处找朋友才借来70元钱买火车票。

  出发前那天晚上,张子全躺在床上思来想去睡不着,他满脑子都是家乡的茶园,第二天一早,他找到兄弟说:还是不去了,我想炒茶。

  于是,张子全跑到高寨水库旁的国营茶厂应聘炒茶师傅。厂领导见到他来二话不说先让他喝一碗酒,然后带着他到茶山走了一圈,指着眼前的茶山说:你的工作就在这里,这20亩茶山包给你了,你要看护好。

1712758939426707_a.jpg

  张子全笑言,这是领导在考验自己。

  在随后的日子里,张子全精心照顾茶园,出茶了就跑去夹茶青,然后卖给厂里,一年下来,张子全收入了1500多元,这在20世纪80年代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厂领导见张子全这一年的收入比熟练工人还多,干劲十足,第二年就让他干车间主任,专门负责都匀毛尖茶的生产,他一干就是16年。这期间,他除了炒茶之外,从卫生到生活再到工资都要管,初中毕业的

  他还因此练就了一手好算盘。

1712758955714247_a.jpg

  出色的制茶技艺让他小有名气,老辈人的经验加上自己的琢磨,张子全探索出“高温杀青、低温揉捻、中温提毫”的独特加工手法,加上祖传的烧木炒茶,他炒制出来的茶叶外形匀称,香气清嫩,回味甘甜。

  经过多年磨炼,张子全觉得时机成熟了,开启了辞职创业之路。

  2009年,张子全花光了所有积蓄,带着老婆来到螺蛳壳山承包了30亩荒山,因为没钱请人,两夫妻只能自己扛着锄头到山上挖地。

1712758651488333_a.jpg

  看着眼前的荒地,想象着未来满山的茶树,张子全的嘴角天天挂着笑意。对他来说,30亩地够自己一家人生活,自己的茶山梦也实现了。

  见张子全干劲十足,当地政府鼓励他多承包些土地,还送来许多助农政策,他的茶山也从30亩增长到380亩。

  为了带动当地村民致富,张子全联合当地群众,成立了都匀市摆忙十里茶香茶业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拥有茶叶生产基地3000余亩,合作农户茶园1820亩,年生产茶叶约8万斤,形成了生态山地农业有机茶园。

1712758647788829_a.jpg

  茶好喝制作是关键。为了保证茶叶的新鲜感,张子全把公司建在茶山上,采好的茶青第一时间就能送到公司,公司内支起的十多口大锅是他和制茶师傅的工作台。炒茶时,还需要专人负责烧火。里里外外忙活的人也越来越多。

1712758644621816_a.jpg

  有人建议说,这么多茶山怎么炒得过来,应该把“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改成机械化。张子全不以为然,在他看来,手工制作不仅能够传承手艺,还能解决乡亲们的就业问题,让乡亲们参与进来,大家一起致富。

  “就算是再辛苦也要把祖传的手艺保护好。”张子全除了管理好茶园,他还面向社会收徒,只要愿意学,他就愿意教,毫无保留。他说,再也没有比传承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更重要的事了。

1712758652512334_a.jpg

  下茶山走进张子全的公司,墙上挂着一排牌匾,格外引人注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贵州民族制茶工艺大师、贵州省制茶能手、贵州省“优质文化推广工作者”、贵州省茶星大使、都匀毛尖十佳匠心茶人、黔南好花红文化人才等诸多称号,印证着他在“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上的铿锵步伐。此外,张子全还兼任了黔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都匀毛尖手工制作技艺客座教授,专注茶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每到采茶季节,慕名而来的学徒成群结队跑到螺蛳壳山上,到他的茶叶生产基地学习炒制茶叶。

1712758691882776_a.jpg

  采访当天,唐专生和几个朋友专程从广东赶来学习“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这是他们前来学习的第二年。作为品牌设计师,唐专生喜爱都匀毛尖,他希望通过学习制茶技艺,将这款好茶分享给更多人。

1712758905939665_a.jpg

  张子全的茶山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生选择到这里开展研学。看到这么多人喜爱都匀毛尖茶,他索性把课堂搬到茶山上,在茶园里现场教学,在炒制车间里示范。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非遗文化 > 传承人物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