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网-黔东南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 > 贵州文化网-黔东南频道  
黎平县敖市镇:以“1+4”为抓手推动农村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5-31 11:49:35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石德翠 点击: 评论:0

  贵州文化网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州第十一次党代会、州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和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着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桥头堡”核心区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我镇结合实际,以“1+4”为重要抓手,切实推动全镇农村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

  强化农村党组织建设。一是坚持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理论武装的重大任务,在全镇掀起“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学习大实践”的学习热潮,共计开展二十大精神学习主题党日活动16次。二是科学制定年度发展党员计划,切实提高农村党员质量。每村按1:5比例储备党员后备力量,动态保持入党积极分子与新发展党员3:1比例,优先从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和退伍军人中发展党员,确保我镇每年农村新发展党员中35岁以下占比不低于50%,农村致富带头人不低于50%,通过3到5年持续发力,有效破解农村基层党组织后继无人难题。三是打造一座能战斗的堡垒。扎实推进党建引领示范村创建,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方式,围绕“基层组织强、群众参与高、产业发展好、乡村治理优”目标打造党建引领示范村蒙村村和梧寨村,同时选取基础较弱的2个村八开村和果吉村进行重点提升,按照“一村一策”原则分别制定示范创建和重点提升方案,力争到2025年我镇党建引领示范村创建率达60%以上,再通过2年的努力,实现全覆盖,彻底改变村级基础薄弱的局面。

  “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实体化运行。建立1个镇综治中心、8个村级综治中心,做到了人员配齐、物资充足、制度上墙。同时,通过在各村发动党员、退休干部、治安积极分子、退伍军人、族老寨老、致富能手、公益性岗位、法律明白人等,调整选齐61名网格长、232名联户长,做到了网格划分与联户建设到位。同时,利用微信、QQ、钉钉、综治信息平台等工具常态化调度,有效夯实了基层治理基础。我镇不断加强镇村两级综治中心指挥协调能力,积极优化综合治理网格,通过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升网格长、联户长队伍能力水平,实现农村社会治理更加有效。截至目前,已完成平安贵州APP在我镇全面推广使用,共计入户开展普法教育共计1000余人次,法治教育得到全面普及,到2023年底,破解联户长空队伍、不发挥作用的问题。

  村规民约促进村民自治。围绕城镇精致化管理、乡村庭院美化、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群众身边突出问题,指导8个行政村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利用群众代表座谈会议、党员大会、院坝协商会等形式开展多种宣传活动,提高村民知晓率,通过村级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村规民约宣传深入人心,让村民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遵守,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让不文明现象在潜移默化中消除。

  促进形成农村“有事好商量”氛围。全力推动“协商在基层”成为敖市基层治理的重要形式,围绕有场所、有主体、有设施、有标识、有制度、有人员、有经费等“七个有”的建设标准化开展院坝协商,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积极推进协商议事平台和场所的建设。同时,按照“固定+移动”方式和就近、便民原则,在村寨鼓楼、长廊亭子、村寨院坝等场所,因地制宜灵活开展协商议事活动,从办公经费划出一定经费主要用于开展院坝协商经费支出。以“小切口、小民生”的视角广泛组织开展“院坝协商”,建立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扎实推动议定共识事项“入规”,群众“说事、议事、主事”更加主动。累计开展22场院坝协商会议,参会人数共计260余人,力争到 2025 年底,“院坝协商”示范村创建达 60%以上。

  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通过党建引领,积极发展壮大“两茶一药一畜一林”产业。全面推进四联双增模式,促进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截至目前,我镇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油茶产业共计2000余亩,茶叶产业共计300余亩,天麻产业共计14000余平方米,黄牛养殖共计100头,凤柚种植共计100亩,国储林方面通过专班入村开展进一步收储摸底,已有2200余亩林地林木愿意流转为国储林,其他正在入户开展工作。我镇8个村党组织书记领办集体经济组织实体化运行达75%,力争在7月底达100%。通过强化现有产业,力争到2025年底,确保8个行政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20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15%以上,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户实现“双增收”。(石德翠)

  统筹:刘禹涵

  责编:张珺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贵州文化网-黔东南频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