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网-黔东南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 > 贵州文化网-黔东南频道  
黎平县九潮镇:村规民约赋能基层治理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5-26 17:39:13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彭书 姚进忠 点击: 评论:0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黎平县九潮镇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以村规民约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通过议事协商凝聚群众智慧,将村规民约融入积分制管理、移风易俗、环境整治、文化传承等工作,解锁基层治理“新密码”,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积分量化激发自治活力,小积分撬动大治理

  走进九潮镇便等村,“村规民约 + 积分制”的创新模式正让乡村治理焕发新活力。九潮镇将遵守村规民约的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积分,把基层治理事项进行清单分类、赋值量化与打分考核,制定详细的正面和负面清单。村民参与义务修路、调解纠纷、环境整治等积极行为都能获得相应积分,而出现负面清单的行为则会被扣除积分。到了年底,依据积分排名进行奖品兑换,积分不仅能换取生活用品,还是评选“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的关键依据 。

  便等村大力推行积分制,成立积分制管理工作小组,在乡村产业发展、“两清两改两治理”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中,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村民张汝金高兴地说:“村里推行积分制后,我特别愿意做村规民约和积分制鼓励的事,做好事能加分、领奖品,现在村寨环境变美了,大家脸上的笑容也更多了。”目前,便等村已累计兑换积分奖品50余份,形成了“小积分撬动大治理”的良性循环。

  破除陈规树立文明新风,移风易俗润民心

  曾经,大操大办酒席、高额礼金等陈规陋习给当地群众带来不小的负担。为改变这一状况,九潮镇深入各村调研,组织召开院坝协商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对村规民约中关于酒席的条款进行修订完善,明确规定酒席的办理范围、规模和标准,引导村民破除陋习、树立新风。同时,推行“公示榜”评比制度,对在酒席简办、环境整治、邻里互助等方面表现优秀的村民,列入“红榜”表扬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违反村规民约的村民,进行公示,督促其整改。

  吝洞村持续强化“党建 + 八房共建”治理模式,将规范办理酒席纳入村规民约和八房公约,还协商达成困难家庭可用谷子代替酒席份子钱的办法。村民吴增章感慨道:“现在办红白喜事,没了‘随份子’的压力,大家只是单纯分享快乐、交流感情,人情味更浓了!”

  环境整治提升乡村颜值,共建和美新家园

  为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九潮镇以“两清两改两治理”为契机,指导各村将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转化为村民的行为规范,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贡寨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修订村规民约,细化环境整治条款,明确村民需“落实门前三包”,保持庭院及房前屋后整洁,禁止乱堆杂物、乱扔垃圾;规范家禽圈养,防止散养污染;自觉维护道路通畅等。同时设立“公示榜”公示制度,对环境整治表现突出的家庭进行表扬,对屡教不改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此外,组建党员先锋队,划分责任区,定期开展环境整治行动,带动村民主动参与。今年以来,贡寨村开展志愿活动10余次、环境整治行动20余次,发动群众1200余人次。如今,贡寨村道路整洁、庭院美观,村民环保意识显著增强,实现了从“被动整治”到“主动维护”的转变。村民杨胜华自豪地说:“家乡这几年变化太大了,新修订村规民约后,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干干净净,生活品质大大提高。”

  文化铸魂展现民族风尚,传承创新促振兴

  九潮镇辖区多民族聚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当地将村规民约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把民族文化传承纳入村民日常行为规范,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九潮镇建议各村将“传承民族文化”等条款写入村规民约,要求村民保护古建筑、传统村落等文化场所,积极参与民族节庆、传统习俗活动。

  大榕村将新寨瑶寨传统的“平安节”和“破新节”融合创新为“盘王恩久节”,以此表达对盘王的崇敬与感恩,传承瑶族历史文化。节日期间,村民身着传统瑶族服饰,载歌载舞,展现出乡村的新风貌与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盘王恩久节”形成后,瑶寨人民还制定了《盘王令》,涵盖敬畏天地、遵纪守法、邻里和睦、文化传承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大榕村党支部书记石红昌表示:“‘盘王恩久节’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心、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载体,我们会继续守护和弘扬民族节日,为乡村文化振兴增添动力。”

  从积分制激活村民自治,到移风易俗树立新风;从环境整治扮靓乡村,到文化传承凝聚民心,九潮镇以村规民约为纽带,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基层治理之路,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为乡村振兴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彭书  姚进忠)

  责编:王琪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贵州文化网-黔东南频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