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网-黔东南频道 | 您的位置:首页 > 贵州文化网-黔东南频道 |
近年来,雷洞乡以未成年人保护行动为抓手,聚焦责任、教育、关怀、联动四个维度,构建全方位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为乡村孩童撑起成长“保护伞”。
拧紧责任链,夯实保障底盘。乡党委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专班,推行“书记牵头抓总、包村干部联村、村‘两委’分片包户”的三级责任机制,将保护责任细化到岗、落实到人。制定《未成年人保护责任清单》,明确13个行政村的具体任务和推进时限,并实行“红黄蓝”三色动态管理模式——对工作推进迅速、成效显著的村标注“绿牌”予以表扬,对进度滞后的村亮“黄牌”提醒,对落实不力的挂“红牌”督办。截至目前,已召开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推进会6次,确保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有人抓、责任有人担、措施管到位、成效能落地,形成闭环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
拓宽引导面,织牢防护网络。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开展“安全课堂进学校进村寨”活动,邀请派出所民警、司法所工作人员等担任讲师,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互动问答等生动形式,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深度融合,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其法律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紧盯防溺水、交通安全、心理健康等关键领域,组建由村“两委”成员、党员、村民组成的13支巡逻队,在放学时段、节假日等重点时间节点开展常态化安全教育与隐患排查,为未成年人筑牢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截至目前,累计举办安全课堂40余场,覆盖1000余名未成年人,安全防护意识在乡村角落落地生根。
锁定重点群,传递精准暖意。组织包村干部逐村逐户精准摸排困境未成年人底数,建立包含孤儿、留守儿童、残疾未成年人等群体的动态台账,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施策。联动大学生志愿者、“爱心妈妈”等群体,为困境儿童提供“定制化”帮扶: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假期开展学业辅导,帮助孩子们攻克学习难关;“爱心妈妈”通过日常陪伴、心理疏导,弥补孩子们的情感缺失。截至目前,已有20余名大学生、80余名爱心妈妈参与到帮扶活动中,让每一份关怀都精准送达、温暖到位。
聚合多方力,凝聚保护动能。积极推动“家校社”协同联动,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保护体系。每季度定期开展“家校共育”座谈会,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为家长传授科学育儿知识及亲子沟通技巧,引导家长用正确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三观。同时,联合卫生院、派出所、平安法治办等部门力量,组建联合走访组,定期深入学生家庭,详细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累计开展“家校共育”座谈会20余场,组织联合走访活动100余次,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未成年人保护合力,为乡村孩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王颖)
责编:王琪
拧紧责任链,夯实保障底盘。乡党委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专班,推行“书记牵头抓总、包村干部联村、村‘两委’分片包户”的三级责任机制,将保护责任细化到岗、落实到人。制定《未成年人保护责任清单》,明确13个行政村的具体任务和推进时限,并实行“红黄蓝”三色动态管理模式——对工作推进迅速、成效显著的村标注“绿牌”予以表扬,对进度滞后的村亮“黄牌”提醒,对落实不力的挂“红牌”督办。截至目前,已召开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推进会6次,确保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有人抓、责任有人担、措施管到位、成效能落地,形成闭环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
拓宽引导面,织牢防护网络。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开展“安全课堂进学校进村寨”活动,邀请派出所民警、司法所工作人员等担任讲师,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互动问答等生动形式,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深度融合,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其法律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紧盯防溺水、交通安全、心理健康等关键领域,组建由村“两委”成员、党员、村民组成的13支巡逻队,在放学时段、节假日等重点时间节点开展常态化安全教育与隐患排查,为未成年人筑牢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截至目前,累计举办安全课堂40余场,覆盖1000余名未成年人,安全防护意识在乡村角落落地生根。
锁定重点群,传递精准暖意。组织包村干部逐村逐户精准摸排困境未成年人底数,建立包含孤儿、留守儿童、残疾未成年人等群体的动态台账,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施策。联动大学生志愿者、“爱心妈妈”等群体,为困境儿童提供“定制化”帮扶: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假期开展学业辅导,帮助孩子们攻克学习难关;“爱心妈妈”通过日常陪伴、心理疏导,弥补孩子们的情感缺失。截至目前,已有20余名大学生、80余名爱心妈妈参与到帮扶活动中,让每一份关怀都精准送达、温暖到位。
聚合多方力,凝聚保护动能。积极推动“家校社”协同联动,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保护体系。每季度定期开展“家校共育”座谈会,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为家长传授科学育儿知识及亲子沟通技巧,引导家长用正确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三观。同时,联合卫生院、派出所、平安法治办等部门力量,组建联合走访组,定期深入学生家庭,详细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累计开展“家校共育”座谈会20余场,组织联合走访活动100余次,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未成年人保护合力,为乡村孩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王颖)
责编:王琪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